2020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2020年记住的书
不絮叨天灾人祸了,仅说说自己的事。今年换了工作,能力以内,小有挑战,但不重要。重要的是省出了时间,比去年谈得上“更有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做义工:我在一家领养平台做社交平台运营,偶尔也去线下活动帮手。没多久我就发现,动物保护的圈子太小了。即使是全国最发达的城市,圈内人来来回回就那么一些。比方说,导盲犬培训基地全国只有五家,上海的“职业”抓猫狗人只有不超过五个。加上逐渐认识了一群各个领域的职业公益人,他们所描述的困境,在我自己做义工以后变得更加清晰了。的确,在现在这个“自己都管不好自己”“吃饱了撑的才管别人”的中国,公益人就是边缘人。公众重视程度有限,整个行业乱象丛生、发展迟缓。也正因为如此,为了维护已有的平衡,坚强的人始终坚持,令我敬佩。我相信行动可以抵御绝望,相信是柔软而非强权能带领人类超越狭隘的边界。
还是回到书。今年本想深耕文学,但没实现。阅读偏好还是在社会纪实、非虚构写作这一块。说几本印象深刻的书:
1. 纪念
年初听的音频版,大多是本人和丈夫录的。在爱情、家庭、事业方面,RBG给出的不是人所不能及的表率,而是在一个理想世界里男男女女都值得拥有的状态。如果不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她无法全力战斗到2020年。本书作为文选,实在难以面面俱到,只能万中挑一,但个人认为选得很有代表性,足以捋清她人生的进程与变化,值得一读(听)。
9月19日,我在日记里写道:“得知RBG去世,心情崩了。上一次看到她的消息,还是确认没有感染新冠。RBG给我了很多力量,让我决心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秉承‘为弱者说话’的信念,做力所能及的事。明明奔赴医疗前线的女性明明是总数的三分之二,剃头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却被电视剧被抹黑成‘面子挂不住了才不得不去’。我们都明白,女性的历史要由女性自己书写。有的时候,甚至要用生命捍卫这支笔。”
2. 哲学
成书相当早,已公版,版本很多。随手拿到的杨俊杰译本,优秀。马丁布伯拥有深厚的宗教背景,特地使用浪漫、诗性的表达,反映一种灵性地理解世界的方式,绝对是精妙的做法。因此,读者无论知识储备如何,甚至放下对逻辑的追求,随意地阅读它,用臆想去感受这语言就足够。作者想说的是,从来不存在“你”和“我”“他”,大家从来都不是单个的,而是彼此相融。看见对方,才能看见自己。“只要我上面完全就是‘你’的天空,那么,原因的旋风将在我脚后停住,灾难的漩涡将变成泥块。”
在自恋的时代,人们更需要“忘我”。
3. 战争
广义的战争,包括争吵、冲突在内。“灰色地带”一章可能是我整一年阅读次数最多的章节,让我对很多世事会有新的看法。比起各执一词、造成互不理解的冲突两端,事实上灰色地带本应更加宽广,也更为人重视。我虽然早已不再像20岁时那样非黑即白,总在理想与绝境之间横跳,但对于坦率而勇敢地面对真正的灰色地带,又还离得很远。这本来自奥斯维辛地狱幸存者的说明,想要强调在心中建造一个冷淡、宁静的灰色地带的重要性。灰色地带有利于任何观点和声音得到缓冲,有利于反思的深化。另外,我从作者身上重新理解了一种生而为人的原罪,即,拥有最勇敢、最善良、最诚实等极端(善好)品性的人,已经死于历史上无数的灾难和迫害,因此,现存人类的基因大致在各方面都处于中间/平均值,不是最坏、也不是最好。
4. 旅行
被禁足的一年,果然不知不觉读了好多本旅行题材。这本在书展上偶然遇到的书,居然把我感动得数度泪目。我看的是台版。国内有出版社曾引进,译文烂到爆炸。罗伯特·麦克法伦的行走三部曲,旨在将人类的旅行、风俗、观念史完美地融入他真实的登山、徒步经历,他做到了。在这本《心向群山》讲的是人类的登山史,借登山纪实展开对“山”之观念演变的考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人类因“畏惧山、崇敬山、征服山”的观念变迁而在自然、文学、历史等领域留下了诸多宝藏。
摘几段书中很美的话:
作家麦克菲把这种想象经验称之为「深沉时间」,在这种时间意识中,时间的单位不是日、时、分或秒,而是几百万年或者几千万年,这粉碎了人类的短暂尺度,将之碾成薄薄的一片。在思量深沉时间的漫长无垠时,你会以既优美又骇人的方式,面对你当下存在的完全崩解,过去与未来太过广袤,难以设想,形成的压力将你此刻的存在限缩成几乎无物。
大约在十八世纪中叶,丹尼斯那恐惧中埋藏着欢畅的体悟开始播散开来,受到认可,从此改变了人类对荒野景观的理解与面对恐惧的最新态度。这套学说从此持续默默地主导我们所想象的人类与荒野的关系,以及我们对于勇敢与恐惧的概念。这套影响深远的学说名为「崇高」,指在混轮、激烈、军大灾变、宏伟规模和无规律中萌生的愉悦,换句话说,是一种违背先前新古典主义的美学。一种对各式荒野景观的强烈情感,对海洋、冰冠、森林、沙漠,尤其是对高山的痴迷,从骚乱中产生了。
往更高处去——是人类心灵固有的渴望。我们的动词「to excel」来自于拉丁文的excelsus,意思是「升高」或者「高」。我们的名词「superiority」来自于拉丁文中比较急的superior,意思是「在比较高的情况、处所或者地位」。反智,许多贬义词都与深度有关……我们用梯度来建构进步的模型。我们向上移动,或者向下沉沦。向上比向下更为艰难,但那只让人更加赞赏向上。任何语境都不会说向下进步。大多数宗教都在一条垂直的轴线上运作,天堂或类似天堂的状态都在上方,反之则在下方。所以,登高是接近神性的某种基本方式。
5. 女性
提高打拳水平。
6. 鸟类
全本书店这个出版方我以前没见过,特别惊艳。译者后记中说,作者一生隐姓埋名,生活在爱尔兰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与他最爱的鸟类游隼分享同一片天空。《游隼》70年代低调出版,直到近些年被重新发掘,作者其他生平依旧是谜。全书便是他的游隼观察日记。作者选择这种展露强势又游刃有余的猛禽作为观察对象,亦如瞠目直瞪所谓自由的化身。漫长、沉默的对望,他为人们所遗忘或忽视的壮丽留下哑叹。对于作者,我没有私人兴趣,他的人格不早已和他所热爱的游隼浑然一体、难以分辨了吗?那是一个愿为自由而死的灵魂。
游隼眼中的大地,仿佛船只驶入海湾时,水手眼中的海岸。船行的尾流在身后逐渐消散;贯穿天际的地平线从两侧漂流向后。就像一位水手,游隼活在一个奔流不息、了无牵挂的世界,一个到处都是尾流和倾斜的甲板,沉没的陆地和吞噬一切的海平面的世界。我们这些抛锚、停泊了的俗世之人,永远想象不出那双眼睛里的自由。
相比《游隼》那种六经注我般的肆意挥洒,《海鸟的哭泣》更加硬核。知识密度相当高,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一篇一篇连续读下来,让人近乎目眩。作者擅长将讲故事的人隐藏起来,这是我比较喜欢的写法:太多的“我”,太多的伦理讨论,显得沉重,控制不当则油腻。人类行为考量隐蔽在视线之后,目光的停留、思考的安宁,如同自然的海风自然地演化岩石、自然的海浪自然地击打海岸,尽管沉默,却足以化为有效的拷问。不消说,你会懂。
7.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五卷本,2021年应该能出齐。·虽然有五卷容量,但结构编排合理清晰,读起来很快(超出想象,丝般顺滑),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者尽管放心一试!文学纪念碑系列的质量应该不用我夸啦。
8. 抑郁
全景式抑郁症概说,极致细致、周全。比概说这种题材更“可怕”的是作者(30年抑郁经历)刻骨恳切的写法,就像给原本冷酷的知识、数据穿上丝质的衣服,配上浓艳的色彩。他用强有力的经历复述来穿针引线,将人引向那实则难以感同身受的抑郁症中……这种由己推人、由点至面的研究近乎自掏心肝,但显然作者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人对抑郁症的理性认知(而非泛泛而谈),一是去魅,二是提高实用层面治疗效率。很有看头的一本书,人是很脆弱的,远比想象中脆弱……。
9. 动保
南非苏拉苏拉自然保护区,一群新来的“难管教的”大象与管理员(作者)从排斥到信任的故事。作者在写回忆录时,尽量不与负面事件缠斗,但读者仍能从细节中找到自然保护工作进两步退一步的真正症结:保护者与偷猎者、土著与外来者、部落与部落、政府与NGO、领导与实施、法律与情理、科学与迷信……非洲是一块神奇大陆,野性意味着落后,原始意味着复杂。作者只抱怨了践行野生动物保护的千分之一的难,而赞美了百分之百的成就感和趣味。 “它伸过长鼻子来,我伸出双手,仿佛这是世上最自然的事情一样。”在一切改变之中,难题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虽然文字谈不上好,但真实经历太动人了。大象真的很聪明啊!希望有机会去看望。
爬行钢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自然的天籁落在人耳中,有时是没有逻辑可言的:记五一福森观鸟之行 (5人喜欢)
- 关于非专业在职人士自学通过法考A证的一些经验与教训 (2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