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新传》抄录(十)
第十章 杭州去来
一 储粮防灾
……三吴风俗,自古浮薄,而钱塘为甚。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自经熙宁饥疫之灾与新法聚敛之害,平时富民,残破略尽。家家有市易之欠,人人有盐酒之债。田宅在宫,房廊倾倒;商贾不行,市井萧然。譬如衰羸久病之人,平时仅自支持;更遭风寒暑湿之变,便自委顿。仁人君子,当与意外将护,未可以壮夫常理期也。……(页599) 二 吏治
苏轼心里很是不平,觉得州郡官的责任与权利,不成比例,很难做事,上《杭州谢放罪表》,有言: 伏以法吏网密,盖出于近年;守臣权轻,无甚于今日。观祖宗信任之意,以州郡责成于人,岂有不择师帅之良,但知绳墨之驭。若平居仅能守法,则缓急何以使民。…… 这段话骂尽乡愿式的官僚政治,对于朝廷的处置不能坚持原则,也深表遗憾。该表还有一段自述个性的话,非常坦白而且沉痛。如言: 早缘刚拙,屡致忧虞。用之朝廷,则逆耳之奏形于言;施之郡县,则疾患之心见于政。虽知难,每以为戒,而临事不能自回。…… 『临事不能自回』这句话,活画出一个严别是非、疾恶如仇的勇者的面相。(页605) 山川不改旧,岁月逝不留。 百年一俯仰,五胜更王囚。(页609)


三 治六井·开西湖 他又自费修合药剂——圣散子,施送疾病。(页610) 其方不知所从出,得之于眉山人巢君谷。谷多学,好方秘,惜此方不传其子,余苦求得之。谪居黄州,比年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巢初与余约不传人,指江水为盟。余窃隘之,乃以传蕲水人庞君安时。安时以善医闻于世,又善著书,欲以传后,故以授之,亦使巢君之名与此方同不朽也。 一千多年前的苏轼,就反对家传秘方,认为应将验方公开,博施济众。 苏轼初从巢谷手上得到这个秘方的时候,他在黄州贬所,经济情况很不宽裕,然而还是合这个药,施舍别人。① 疫病期间,失时旷业,饥民必然骤増,苏轼又命人设厂煮粥,普施贫病。 苏轼去任后,所设病坊,改名「安济」,从城中众安桥迁至西湖上,办了没有几年,就停废了。南宋周煇言:四十年前见到祥符寺一老僧,称其先师曾隶安济坊,现在杭州虽为陪都,却不见官府再办这种拯民疾苦的社会事业。(页611) ①本集:《圣散子前后叙》 四 僚友 初为世交梅子明(灏)学士,苏州人。 次为袁毂,字公济,一字容直,四明人,则是开封举人试的同年。(页618) 杨蟠,亦字公济,章安人,他是个有名的诗人,而且非常喜欢梅花,题《金山》诗『天远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脍炙人口。 帮助苏轼在杭州治水的苏坚,字伯固,博学能诗,他的本职是临濮县主簿,派监杭州在城商税。苏轼自京来任时,他专程到吴兴迎候,所以是『后六客』中的一人。苏轼疏浚盐桥、茆山二河,就是采用他的建议,所谓『参酌古今,而用中策』者是也。开西湖工程中,监工督役,得其助力亦多。 由于这份友谊,他们认了本家。伯固曾带他的儿子苏庠来谒,苏轼一见,大为欣赏,送他一方端砚,亲为制铭。苏轼慧眼识人,这少年即为后来南宋时期气节高尚的一大名士——后湖居士苏养直(页619) 苏轼特别欣赏一个开封祥符籍的将军诗人刘季孙(景文)。莅任之初,在有美堂宴会同官,景文以西京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参与宴集,席上作诗曰: 云间猎猎立旌旗,公在胥山把酒时。 笑语几番皆湛辈,风流千载与吴儿。 湖山日落丹青焕,楼阁风收雨露滋。 谁使管箫江上住,胸中事业九门知。 苏轼大为称赏,以后同游又共同工作,益发敬重他的人品,称之为英伟冠世的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文举一流的人物。景文是刘壮闵公平的少子,有兄六人,皆已亡去,而景文时亦五十八岁,垂垂老矣。苏轼名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并非闲吟花草,而是书赠景文之作。盖「荷尽」者谓其诸兄皆已物故,而景文独如冬菊孤寒的枝干,借物喻人,赞其品格和节操。湖工完毕后,苏轼复上《乞用刘季孙状》,荐他可膺边疆重寄,但后来还是换用文官资历,出守隰州。(页619—620)

法曹毛滂,字泽民,他的父亲毛国镇,就是苏辙谪江西时的筠州太守。 签书杭州通判郑遵彦,字之邵。 马瑊,字中玉,荏平人。 随在苏轼左右问学的青年人,除秦觏(少章)外,还有一个钱勰的儿子钱蒙仲——穆父时任越州太守,与杭为邻。 苏轼自幼养成读书的习惯,尤其欢喜夜读。但是秦少章说:『某于钱塘从公学二年,未尝见公特观一书也。』如遇撰著或赋咏中须用典故时,则虽眼前烂熟事,必命少章或幼子叔党诸人检视原书后,才敢使用。① 人之为学,本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须广泛吸收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思想,应自勤读中求取;到得成熟阶段,必须把自己从别人的知见中解放出来,用自己的头脑,作独立的思考,然后才能建立自有的创意,发挥自有的感情。这第二个『不观一书』的阶段,正是运用想象力的创造时代,秦少章此一忠实记录,非常重要。(页622—623) ①〔宋〕何薳:《春渚纪闻》。

传说中有个诗伎琴操,是个冰雪聪明的女孩子,颇有捷才。某一杭州通判,自唱秦观名作《满庭芳》,误举一韵,唱作『画角声断斜阳』时,琴操在旁,便纠正他道:『是画角声断谯门,不是斜阳。』——「门」和「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韵,错一字则全篇韵脚都乱了。 那人便作难她道:『你可依阳字韵改作一遍吗?』 琴操毫不为难地接了下来,改得天衣无缝,不输原作。 据传,琴操曾侍苏轼游湖。舟中,轼戏与琴操说:『我作长老,尔试参禅。』随即问曰:『何谓湖中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答。 『何谓景中人?』 『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何谓人中意?』 『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如此意究竟如何?』 琴操不及作答,苏轼猛拍小桌,脱口道: 『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如此对口问答,不知不觉说到这个女孩黯淡的前途,苏轼是一片同情,而聪明的琴操则顿时感悟,便求落籍。一说她落籍后,就削发为尼了。① 据清人谈迁的《枣林杂俎》说:明万历十七年于杭州邻邑临安县玲珑山,发现琴操墓残碣,为东坡所书,真伪莫辨。现代文人郁达夫曾往游访,墓在玲珑山寺之东;他在墓前翻阅新旧《临国县志》,都不见载有琴操事迹,作诗曰: 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 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页624—625) ①〔宋〕方勺:《泊宅编》。又瞿佑《归田诗话》。


五 方外交 西湖诗僧惠勤,弟子二仲、参寥、清顺、谦师、梵英和尚、大觉禅师怀琏、辩才、维琳、善本法师、楚明长老 仲舒俗姓张,名挥,安州进士,但他风流成性,游荡不羁,他的夫人恨透了他,在食物中投了毒药要害他,几乎中毒而死,食蜜得解。医生警告他,若再食肉,毒发不可救,他从此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和尚。② 仲殊为承天寺僧时,苏轼与之相识。苏轼说他做诗,落笔很快,而又工妙绝时,如所作过润州绝句,实甚清丽: 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昌宫。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页631) ②本集:《安州老人食蜜歌》诗注。 六 救灾与水利 七 奉召还朝 元祐五年(1090)正月,距苏轼莅杭不过半年,范祖禹即疏请召轼还朝,以为在中枢政治的重要献替上,不能没有像他这样一个耿直敢言的大臣。疏言: 臣伏见苏轼文章,为时所宗,名重海内。忠义许国,遇事敢言,一心不回,无所顾望。然其立朝多得谤毁,盖以刚正嫉恶,力排奸邪,为王安石、吕惠卿之党所憎,腾口于台谏之门,未必非此辈也······伏望圣慈早赐召还,今尚书阙官,陛下如欲用轼,何所不可?(页645) 越州太守钱勰(穆父),几于同时被召,从班再知开封,苏轼作《临江仙》送他先行。对于仕宦生涯的奔走四方,他深有感慨。如言: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蹋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温,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页649)

八 破琴之梦 苏轼再题《书破琴诗后》: 此身何物不堪为,逆旅浮云自不知。 偶见一张闲故纸,便疑身是永禅师。(页656) 九 竹寺题诗案 翌日(八月初五)诏定: 翰林学士承旨侍读苏轼为龙图阁学士知颍州。侍御史贾易以本官知庐州,后改宣州。(页669) 当兹扰攘初定,苏轼写信给王巩说: 自公去后,事尤可骇,平生亲友言语往还之间,动成坑阱,极纷纭也,不敢复形于纸笔,不过旬日,自闻之矣。得颍藏拙,余年之幸也。自是刳心钳口矣。 续又一书云: 上状知已达。风俗恶甚,朋旧反眼,不可复测,某所被谤,仁圣在上,不明而明,但怜彼二子者,遂与舒亶、李定同传尔。(页671) 十 东府感旧 当他还只十几岁时,父亲在念欧阳脩的《谢宣召赴学士院仍谢对衣并马表》,他在一旁听得非常出神,老苏就叫他效作一篇,其中有两句是:『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老苏很高兴地称赞道:『你这孩子,留这两句将来可以自用。』现在他已五十六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军州事,谢表上正好用得上去,只要略加头尾。如言: 臣衰不待年,宠常过分。枯羸之质,匪伊垂之而带有余;敛退之心,非敢后也而马不进。徒坚晚节,难报深恩。(页672) 虽然明知苏辙位居执政,不能随便抽身与他同归,但自个儿心里,总还痴望,明年此日,可以相将还乡,像两只鸥鸟没入烟波浩淼的大海里一样,不再被人记忆。题《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诗,写出他这一份期待的心理: 此境眼前聊妄想,几人林下是真休。 我今心似一潭月,君已身如万斛舟。 看画题诗双鹤鬓,归田送老一羊裘。 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沧波没两鸥。(页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