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寂抄」他者窥探的虚像
1948年,解放区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与苏联影片输出公司驻东北代表处协商,译制了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有趣的是,电影里的苏联士兵却说着东北话,不免有些出戏。 1949年,开明书店出版李健吾翻译的莫里哀戏剧,李健吾将戏剧中的巴斯克方言翻译成吴语,这种本土化,很容易让人想到林纾。像汪国垣说林纾:“先生译西稗,奈何不学方、姚,而效仿南北史、唐人小说语?”钱玄同评价林纾,“善能以唐代小说之神韵,迻译外洋小说,所叙述者皆西人之事也。而用笔措辞,全是国文风度,使阅者几忘其为西事。” 但林纾执着中化也会遇到麻烦,如《巴黎茶花女遗事》中说亚芒愤恨离去为“拂袖而去”,读者写信责问他:“西装袖子如何拂得?” 又如他描写茶花女灯下读小说为“挑灯夜读”,读者也表示异议:“茶花女香闺那里来的油灯?”他均无法作答。 十六岁时的张爱玲,对林纾翻译哈葛德(Henry Rider Haggard)《烟水愁城录》评价“这一类的故事,虽乏文学上的价值,却是很好的娱乐品”,又对林纾译笔评论道,“华丽精练”,而张爱玲也承袭了林纾的“中化”。

林纾翻译《吟边燕语》时,凡是涉及西方修道院,修道士或修女的叙述 ,林纾都将其改为尼庵、庙、祠、祠宇、道流、老尼等道教佛教说法: “小安的见追者风迅而至,遂逃入尼庵(外国不名尼庵,今借用之。——译者),哀老尼乞翳身所。”——《吟边燕语·孪误》(今译《错误的喜剧》) 张爱玲也是如此,在《连环套》中称呼修女为“尼姑”: 霓喜道:“哪儿呀?我不过在姐夫家见过这梅腊妮师太两面……”雅赫雅道:“我劝你将就些,信信菩萨也罢了。便是年下节下,往庙里送油送米,布施几个,也还有限。换了这班天主教的姑子,那还了得,她们是大宅里串惯了的,狮子大开口,我可招架不了!” 日后创作《小团圆》亦是如此,凡是出现“修女”,必冠之“尼姑”。而傅雷批评张爱玲的《连环套》就说,“至于人物的缺少真实性,全都弥漫着恶俗的漫画气息,更是把taste‘看成了脚下的泥’。西班牙女修士的行为,简直和中国从前的三姑六婆一模一样。我不知半世纪前香港女修院的清规如何,不知作者在史实上有何根据;但她所写的,倒更近于欧洲中世纪的丑史,而非她这部小说里应有的现实。其次,她的人物不是外国人,便是广东人。即使地方色彩在用语上无法积极的标识出来,至少也不该把纯粹《金瓶梅》《红楼梦》的用语,硬嵌入西方人和广东人嘴里。这种错乱得可笑的化装,真乃不可思议。” 张爱玲这种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虽是描绘释迦诞生的异域故事,但画中的人物鬼神都完全中国化、道教化。

与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类似,明代唐寅仿永援圣母(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创造出本土化的《观音送子图》。




外来神观音,在唐朝以前是男性,如《华严经》:“勇猛丈夫观自在。”然在唐后摇身一变,成为女性,还出现三十三法相中的中国本土化形象:水月观音。

而民国时期的中国天主教艺术也是将人物服饰完全中国化。





这种本土化,又有现流传的明代北堂与中国的敲锣打鼓结合的弥撒曲,虽是天主教音乐,却充满浓郁的佛道气息,显得鬼气森森:“处处都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张爱玲《第一炉香》)
吴兴国戏剧则对莎士比亚进行完全的本土化,他就说,“我读戏剧系时看西洋戏总感觉,一个东方面孔再怎么演莎士比亚都是别扭的。我们的传统戏曲这么好这么精致,唱念做打是我们的根,是戏剧表演的张力所在。再看,我们现在的吃穿用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跟外国人有什么区别?我们怎么回到古典,又如何面对现在?这是我们创作时思考的东西。”



在他的戏剧里,便将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及话剧、现代舞和电影手法融为一体。 在《西游记》中,从与黄袍怪纠缠的“宝象国”开始,西游团队就已经出了国境,但一路上遇到的却依旧是中国化的装扮:



走出两个少年道士来。你看他怎生打扮,但见他——头戴星冠,身披锦绣。头戴星冠光耀耀,身披锦绣彩霞飘。足踏云头履,腰系熟丝绦。面如满月多聪俊,形似瑶天仙客娇。——44回 行者随步观看庄景,只听得呀的一声,柴扉响处,走出一个老者,手拖藜杖,头顶羊裘,身穿破衲,足踏蒲鞋,拄着杖,仰身朝天道:“西北风起,明日晴了。”——49回 正在凄怆之际,只闻得北坡外有人言语。看时,乃一个老翁,毡衣苫体,暖帽蒙头,足下踏一双半新半旧的油靴,手持着一根龙头拐棒,后边跟一个年幼的僮仆,折一枝腊梅花,自坡前念歌而走。——49回 而根据唐代章怀太子墓的《客使图》便可看出,即使是属于汉文化圈的高丽,其服饰与中国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那西游记诸国又何以做汉人装扮?


《客使图》东壁,前三人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后三位为他国使者。 第四人秃头,高目深鼻,是《旧唐书·西域传》记载的拂菻使者(东罗马帝国人):“男子剪发,披帔而右袒……俗皆髡而衣绣。” 第五人,头戴“骨苏冠”,据《旧唐书》《高丽传》、《新罗传》记载:“(高丽)官之贵者,则青罗为冠,次以绯罗,插二鸟羽,及金银为饰,衫筒袖,袴大口,白韦带,黄韦履。”“而新罗衣服,与高丽、百济略同,而朝服尚白”。学者多认为是新罗人。 第六人,则被认为是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室韦族或靺鞨族使者。

西壁北侧三人亦为鸿胪寺的官员。第四位被认为是突厥人,第五位是吐蕃使节,第六人是以昭武诸姓为代表的胡人。 至于像《西游记》般的臆测,又如1903年莉莉·埃尔茜( Lily Elsie)的音乐剧《中国蜜月》。作为Ylang Ylang国国王的侄女素素公主(Princess Soo-Soo),她的扮相是戴着缀有流苏的尖顶竹笠,手持折扇,衣衫的领口与裙带有繁复绣花,袖子与腰间则是大片蕾丝及流苏。

这种形象不会是中国人的装扮,又如讲述中国故事的歌剧《图兰朵》服饰也满是猎奇。





-
不冷冻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6 15:30:45
-
潇潇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6 11:42:28
-
陈 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1 23:29:57
-
水涘心香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3 21:25:13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0 08:05:15
-
I said Rub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3 10:59:36
-
陈阿那个橙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7 01:10:13
-
砂砾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2 09:34:10
-
有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1 09:27:41
-
仙女䒓鸲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1 02:17:26
-
我讨厌豆瓣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23:08:33
-
Aaron.Z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18:02:24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17: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