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0年度读书报告
书单如图。


其中大部分书都算是名著吧,关于它们的评价数不胜数,我就不多说了。这里介绍一下两本相对小众的书。它们虽并不完美,但我认为分别浓缩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也对我有启发。
本书算是典型的美国纪实类书籍,讲述着埃博拉病毒的爆发。它不像中国新冠时的新闻报道,先列举数据,再一通流水账,最后抒发病毒的可怖、讴歌各种决策的明智等等。它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冷静地描述疫情下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与心理活动,再过渡到宏观的整个世界,分析病毒的症状、传播、影响等,最后给出总结评价。看完第一章讲述一个人的死亡以后,我的心情已经比看新冠疫情时各种庞大的数据和新闻报道要沉重很多。
本书的叙述方式值得借鉴。它没有一味地煽情,以一系列华丽的辞藻压制一切超脱的思想、逼迫你接受它的情感。相反,它仅客观地描述事实,语言朴素却带有一丝美感。它从当事人的视角出发,显得十分真实感人;不断地切换角度也使之更加立体。
(怎么看着这么像低配版全国卷阅读理解答案)
全书的主旨不停留在人类的可悲无助,它以更高的角度审视这一切。书中认为,人类对大自然造成了许多破坏,埃博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启动的免疫系统。引用一段话,
“In a sense, the earth is mounting an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the human species. It is beginning to react to the human parasite, the flooding infection of people, the dead spots of concrete all over the planet, the cancerous rot-outs in Europe,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ck with replicating primates, the colonies enlarging and spreading and threatening to shock the biosphere with mass extinctions. Perhaps the biosphere does not “like” the idea of five billion humans.”
最后说一点,一定要看英文版!看英文!英文!重要的事说三遍。
一位德国哲学教授讲述自己来到日本,通过潜心学习箭术而日渐领略禅的真谛的事。
这里的箭术完全不讲究力量、技巧,而是以平常心,摒弃思考、反省,使箭术成为“无术之术”,发自无念之中。
我完全不能理解。
然而,我一直知道这种看似魔法的事物确实是存在的。我妈就相信类似的东西。我小时候她在我身上做过实验,要我每天朗读《道德经》却不给我解释它在说什么。全书共五千多字,我一个字都不懂,但不太久以后,我已经能熟练背诵全篇。大概是这件事使她真正相信这一切。后来我有困难找她时,她总是说“因为你心中有杂念,否则一定能成功的”。我至今不能确定这句话的正确性,但在很多场合我也略有体会。
不过,我一直认为,对于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我,这种东西是遥不可及的。而这本书颠覆了一切。德国哲学的严谨认真,与日本禅意的超凡脱俗,二者有鲜明的反差。一个德国学者,愿意放下他认知内的一切,诚心诚意学习箭术,无条件地遵守各种看似无理无用的规则,并且在几年的努力下略有成效,实属不易。也许东方精髓也未必需要“童子功”,只要有虔诚的态度就能有所收获。
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西方难以企及的。然而,抛弃自己的文化,学习西方的东西,而后又重拾自己的经典,这时,传统文化已经变味了,实在可惜。
惊讶地发现以前最爱的美国小说今年只读了一本。
以前看书纯粹为了娱乐放松,开拓眼界。而今年上半年由于高考在即,开始看一些所谓的名著,即高分作文中常见并且我也感兴趣的书,想给我贫瘠的作文提供一点素材。(然而写作文时都感觉用不上)。高考结束,考虑到大学要学理工科,暑假读了一些理科的科普类书籍,包括数学、物理、天文等方面,为了拓宽眼界。上了大学,由于课本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开始读许多外国的专业书籍,主要是有关微积分与编程的。国外的书比这里的写得清晰太多,结构也更合理。这期间一直在读小说,毕竟它最有趣。
高三一学期能读十几本书,大学一学期只读了两本。
年初,即高三上学期时,活动课都泡在藏修楼里。虽然地方很小且书的质量也不算很高,但让我大开眼界,也能基本满足我的需求。家中原本也屯了许多书。我常常抓紧上课时间去阅读。
不久放寒假,疫情使假期无限延长。起先,由于高考临近、心态紧张,无心阅读。逐渐,在一个个失眠的夜晚,我会爬起来开灯看书,直到天蒙蒙亮,睡意终于降临。我也常常在学累了以后看书。书籍是我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终于开学了。高考的逼近反而使我更加渴望阅读,我常一下课就出教室在窗台上看书,直到上课铃打响。这一直延续到高考的前几天。不知不觉地,我以前看得一头雾水的阅读理解,都能看懂了;重读语文课本也有不少新的体会。
高考结束,前途未卜的忐忑,使我又无心阅读。于是我带着书去高中,找个空教室看。后来高中生开学,我便顶着烈日骑车去十公里外的图书馆,由于开馆时间过短,只能看三个小时。这段时间的阅读使我大学后对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使我日后对这里的理科教育日渐绝望。
上大学了。我忙得不可开交,除了睡前看几分钟小说,其他时间都没有阅读。后来我不满学校教的内容,翘课找国外的课本自学,但与学业无关的书籍还是没碰。直到一次去图书馆自习却忘带相关资料,便在书架间逛,发现我丢弃了那么多。于是我加快当前的阅读速度,并借了一本书在零碎时间看。这两本书是大学后我唯一两本读完的书。下学期要加快速度、拓宽领域了。
高中时,感觉周围喜欢看书的同学很多。无论上课下课自习,总有人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着。活动课逛藏修楼时,书架间人也不少。有时在闲暇时,会和朋友一起讨论书上的内容。
现在则不然。同学们要么从不看书,要么看的是网络小说。图书馆也只是有书的自习教室,书架间没人,书桌旁倒是坐满了人,要么奋笔疾书要么狂敲代码。大部分人的生活里只有学习和手机,容不下别的精彩。
不知我那些喜欢看书的高中同学上大学后如何。
-
豆友250726800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6 23:25:19
-
怀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3 10:30:39
-
Meursaul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2 13:06:42
-
豆友4663751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20:50:04
-
Star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11:40:13
-
clement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10: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