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2020年在豆瓣上标识了27本已读,加上五本的重读,勉强超过了三十本的门槛。原本在三四月立的flag是每周一本,实际上没能做到。对比2019年也算是小有进步吧。
一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孔子大历史》。这本书实际上在2019年的九月就开始读了,只是后来开启了疯狂加班模式,在今年一月份重启,疫情期间在家读完。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模糊了,但有几个点还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此前,我读过几遍《论语》,也读了几本关于《论语》的注解,当然大部分都是不甚了了了。读完《孔子大历史》之后孔子在我心中不再是圣人,而是前辈、长辈;《论语》不再是儒学之标准,而是实实在在的语录。实际上语录就少不了语境,在面对同样内容的不同注解时,我会代入我想要的语境,然后选那个我满意的注解。举个例子: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句话有些人解释成“攻击那些跟我们想法相左的人,是有害的”;也有人把端解释成端点,把攻乎解释成着力,这样就成了做人不要走极端,如果只在某一端着力,就有害了。如果代入不同的语境,实际上都是可行的。顺便提一句题外话,12月初翻书翻到《论语》里的另外一句,很喜欢: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语录体可以有多种解读,那么对错就显得不重要了。如果再考虑到其作者的局限性,流传下来时文本信息的失真以及种种,我认为没有必要非要认为孔子就是圣人。《孔子大历史》帮助我完成了对孔子和《论语》的去神圣化。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以后读书并付诸实践的时候我都会思考到底是没做好,还是不适合。
二
还是疫情期间,重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并制作了思维导图。毫无疑问,这本书是给我很重大影响的书。不过这次重读的意义并不是很大,直到下半年在面临人际关系困境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在跟别人相处时应该听从我的内心,还是根据别人对我的态度而改变。显然,如果我选择后者,就意味着我把跟人相处这件事的决定权交给了别人——显然是不合适的。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讲“积极主动”时有这么一句话:
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这次改变可以说是我下半年的一个aha-moment,此后我开始有意识反思自己,并开始印证这个道理。也由此意识到之前做得非常不到位,很多时候都太过于随性。在之后的实践中,我意识到另一个问题:想法会给行动指导,同样行动则会进一步反馈想法,让这个想法更加固化。
其实这是很好理解的。博多·费舍尔在《小狗钱钱》中有个很好的建议:写成功日记。很多人会把这个当做鸡汤,这实在是误会。实际上积累小的成功,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是很有用的。这些心理暗示进一步指导行动,很快就形成了正向循环。同样,《早起的奇迹》有一个步骤是专门读一段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自己高效之类的东西。这种心理暗示有用的地方就在于它一直在提醒你要做一个高效的人。这里同样可以对照《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在该书中提出制作个人愿景。这么看的话,鸡汤是真的有营养的。
既然说到了鸡汤,顺便说说《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这本书碰瓷了桥水创始人瑞·达里欧的原则,推介上有一句话是:2018读桥水达利欧的原则,2020看黑石苏世民的经验。在我看来这本书距离《原则》还有点远。两个人的成就固然都很高,但苏世民这本书鸡汤味儿更浓。但苏世民的坚韧还是让我吃惊不已。——这就是读人物传记的好处,人物的品质一览无余。
三
前面说的是鸡汤,下面说说实操。 在十月十一月两个月的疯狂加班之后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在工作中,随时会被各种人打断。搬砖归搬砖,敲代码好歹也还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还好《深度工作》给了我启发。十一月中旬,我开始固化每天早上的流程:九点半左右到公司,收拾好工位,去洗手间洗下手,沏一杯茶(从家里带来的毛尖,有家乡的味道),然后正式进入工作状态。
这一个半月的实践下来,我是很满意的。这个流程可以帮我更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且上午被打扰的几率要小很多。这套解决方案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缓解了我的烦躁。
《目标工作法》则帮我更好地制定并执行计划。好的计划只有一个,就是可以顺利执行下去的那个。《目标工作法》发挥了日本人写工具书的优良传统:事无巨细,简直是手把手教学。简单来说,《目标工作法》可以看做是PDCA的一个具体使用。不同的地方在于,作者发明了一个工具叫“神奇对照表”,在该表格中不仅有PDCA,还强调了用小的成功推动整个执行计划这一优异思想。而这个思想在《微行动》、《百分之一法则》和《新一分钟经理人》中都有体现。不仅如此,《目标工作法》更进一步强调了对照计划实施前后自己的变化,让反馈更直观。可以说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工具书。
说到执行,另一个问题就更深入了:为什么要做。Start from why被翻译成了《超级激励者》,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这本书同样给我启发。这本书实际上作者在TED上讲黄金思维圈的拓展。 黄金思维圈本身是个相当好的概念,只是这本书还是显得有点啰嗦,实际上看完TED就差不多可以不用看书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书中的芹菜测试:如果你是个追求健康的人,逛超市时你会把芹菜还是奥利奥放进购物车。芹菜测试让我少喝了很多杯奶茶和咖啡,也促使我在一些偷懒的时候去跑步。

再说说《掌控习惯》。这也是一本超级干货的合集,对于养成习惯而言,你读这一本就够了。作者提出的培养习惯的四个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奖赏)和那些培养习惯的公式,都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实操性。
四
今年读的第一本小说是《许三观卖血记》,重读。那时候正忙得不可开交,感觉生活太难了。我跟朋友聊天时说”再这么下去就要看《活着》了“。对比后面的两个月看,那段时间不算啥。读《许三观卖血记》最大的感触是许三观面对生活的难题时的坚韧乐观和书中透露出来的脉脉温情。没有肉吃许三观就用嘴做菜,许玉兰挨批斗时许三观在米饭下面藏着的红烧肉,这些细节总是很动人。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
许三观卖了十二次血,为了结婚、为了生计、为了给一乐看病等等……只是最后一次要为自己卖血时却因为太老,已经卖不出去了。
读完这本书我一度很想自己动手来一盘炒猪肝,还好懒惰及时制止了我。
在十月份开始重读《悉达多》。不得不说赫尔曼·黑塞实在厉害,语言上的优美就不用多说了;其内在的思想也非同寻常。读完发现其译者姜乙新译了《德米安》,于是接着读完了《德米安》。不客气地说,这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
每个人的故事都重要、永恒、神圣。——《德米安》
黑塞的语言非常神奇,他总能击中你心中的某个点,让你共鸣。
此后开始阅读《玻璃球游戏》,但未能完成,2021年继续努力吧。
凡是竭尽全力趋向中心的人,凡是努力趋向真实的存在、趋向完善境界的人,外表看来总比热情者要平静得多,因为人们并不总能看见他们灼热的火焰。——《玻璃球游戏》
如果说赫尔曼·黑塞让我很有共鸣,那么读马尔克斯就更多是沉浸在故事本身中了。九月份不眠夜随手翻《百年孤独》时萌生了重读的想法,然后在通勤路上吃饭间隙用手机读完。很多人抱怨说看不懂,人物关系太复杂等等。在我看来完全不必沉迷于故事细节,这样很容易迷失。抛开人物名字的混淆不提,享受故事本身就很舒服了。
“奥雷里亚诺,”他悲伤地敲下发报键,“马孔多在下雨。” 马尔克斯上校给奥雷里亚诺的回电,我读过的最孤独的一句了。
读完《百年孤独》顺便重读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有趣的是,《百年孤独》中有一句话:
爱情是瘟疫。
而《霍乱时期的爱情》结尾处两人在游轮上那段则让我想起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爱情面前,每个人都是新手。
除此之外,《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也很不错。
五
做个简短的总结。 回想2020年元旦发的丧丧的朋友圈,这一年在书中收获了很多,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谢阅读。今年读书的数量我是满意的,月均两本多点儿。只是在实践上欠佳,《掌控习惯》上提到的方法实践了,有些改观但也有迷惑。《超级激励者》弥补了在实践上的不足,开始让我从更深入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以此执行。只是实践总是很难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应该达成了每周两杯奶茶或咖啡的成就——尴尬的是,当初执行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喝咖啡和奶茶的频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1年马上就要来了,希望能在执行上下更多的功夫,相信功不唐捐。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努力在阅读中发现更大的世界,在阅读中变得更好。
-
豆友4663751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20: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