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历史,不知喜欢摇滚的朋友对这样的演出知道多少?
WOODSTOCK音乐节,全称“Woodstock Rock Festival“,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最早举行于1969年,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规模与阵容史无前例,而且这也是历来少见铜臭味儿的一次音乐节,标榜“音乐与艺术的结合”。之后举办的无数次音乐节大部分是想实践Woodstock精神,积极筹办公益性演唱会,同时抒发了年轻人对音乐的狂热。
Woodstock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60年代中晚期,战后的思潮很激烈,年轻人有足够的见解却不被重视,挫折感与避世感顿生,他们渴望一种与世无争、和平、平等的世界,消除贫富差距、反建制,Woodstock应运而生,而它的超前成功又使青年人重拾信心,在Woodstock精神中加入一条积极上进的因素。
1969年,到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了,而且给人类(或者是美国人)留下2个深刻的记忆。当时在冷战的情况下战胜前苏联,并有一个叫Armstrong人在人类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而在月球上无法看到的名叫Woodstock地方在`3 Days of Peace & Music`口号下举行了盛大的音乐节。人类在为越来越进步的科技而欢呼之时,另一方面有很多人为音乐而欢呼,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年。在Woodstock音乐节之前美国已经举行过很多摇滚音乐节,但提起足球就能让人想起世界杯一样,一谈到摇滚音乐节那大家肯定会说到Woodstock音乐节。为什么呢?1969年美国内外社会矛盾非常多,人权问题、针对参加越南战争而出现的反战争示威等等,所以当时美国社会非常混乱。60年代初的年轻一代反叛精神比较弱,二战以后出生的baby boom时代人参加所谓`Flower Movement`,而且之后被人们称之为hippie族。他们整天喊着反战、爱情、和平,但他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积极参加到社会,而是回避者、追求梦幻世界的消极阶层。虽然是这样的背景,但4个年轻人自己出钱并策划举办了1969年8月15日Woodstock音乐节。
音乐节的名字来自即将要举行的场所地名
Woodstock,但实际上因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对,演出一度陷入被取消的危机,但住在临近地方的叫Max Jasger的人提供了自己的农场,所以经过很多曲折演出终于如期举行了。Woodstock音乐节举行的3天时间里(实际演出到18日早上应该算是4天),Woodstock聚集了数十万名(实际可能在45万以上)观众一同尽情欣赏演出,几天的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和国、解放区。当时的政府对此活动非常不满,而且舆论的态度也不是很好,但hippie为主的观众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反而他们还过瘾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与最近举行的乱糟糟的Woodstock演出相比,我们可以隐隐约约能猜测出当时观众们的世界观。当时最著名的很多艺人们参加了当时的演出。
Jimi Hendrix因唱了类似嘲笑美国的音乐,所以得到了观众的欢呼,而Janis Joplin的热情歌唱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能听到Crosby, Stills & Nash和Neil Young的美妙合音和folk女王Joan Baez的豪爽的歌声,而且现场音响中还传出黑人fokl的醇厚的歌喉。演出中有美国人非常喜欢的Grateful Dead初期柔软的迷幻般的歌曲,还有Jefferson Airplane的初期出道歌曲。Melanie也不能不说,而且从英国专程来参加的Ten Years After和The Who在演出之后更加出名了。之后以3张LP销售的演出实况专辑(CD是2张)感觉像是Joe Cocker以完全自我形式歌唱Beatles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一起与观众共呼吸并直接反映了Woodstock音乐节的气氛,而且把Mountain, CCR, Canned Heat, Santana, Iron Butterfly, Sly & The Family Stone等所有风格的摇滚音乐加入到一起。但是提出音乐和和平的短暂3天过去以后,随之大家慢慢就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这可能也是Woodstock音乐节所留下的遗憾。虽然在当时的年代里很多人都认为此演出很无聊,但给那一代和下一代人们留下了神话般的记忆,这可能是因为举办者的单纯目的得到了大家的共鸣。没有商业性的目的,而且在急进的世界观中展开,所以在3天的时间里大家感受到了最纯洁摇滚的自由世界。
录音棚的音乐和现场的音乐终究不同,而摇滚乐最大魅力就是它在现场所散发出的诱人美丽,摇滚现场音乐会和歌手的演唱会不同,一个是为偶像狂热,一个是为精神狂欢。在许多的摇滚音乐会中,最让人念记的是1969年在小镇伍德斯托克的那场演唱会,几十万人的在一个牧场的泥泞中狂欢,它也许是一个异端,让人到现在仍为之惊心动魄。而数十年后“伍德斯托克”成了一个文化的象征,成了摇滚的精神体现。
三天,成了永恒。
1969年8月15到17日,是一个周末,由两个24岁的年轻人发起的一场音乐节在这个周末举行,本来,这次演出原定在纽约州的赫德逊河旁的伍德斯托克村举行,但是由于当地有关部门的反对,使他们不得不把这次演出转移到离纽约市西北70英里的白湖的贝瑟尔的一个叫做亚斯格的农场举行。举办者希望这个容纳10万人左右的农场能有5万左右观众光顾。但在演出开始后,他们发现大大低估了最初的预料,有40多万的观众涌进了这个农场,最初预备的帐篷、食品等顿时短缺,组织者的失误导致这场演出极度混乱,连续两天的大暴雨使整个农场变成了一个难民营。但事实上,正是这场灾难给音乐节涂上最光彩的一笔,所有的人都井然有序,在这个仅存72小时的王国里,没有混乱出现。参加那次音乐节的人都记住这样一句话:“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同时,舞台上的歌星也给他们带来真正的陶醉,在6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星几乎都参与到这次演出中,琼·贝兹“乐队”、保罗·巴特菲尔德乐队、“感恩而死”、吉米·亨德利克斯、“杰斐逊飞机”、贾尼斯·乔普林、桑塔纳、“十年后”和“谁人”等31位艺人(乐队)在3天的音乐节演出中登场表演。
尽管这次演出意想不到的变故使两位组织者赔了近200万美元,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和对文化的震撼力是多少个200万也买不到的。它使以音乐来表现文化或社会事件的活动达到了顶峰,以致在后来没有人人再通过音乐会达到这种超凡的凝聚力。
直到25年后,为纪念伍德斯托克音乐节25周年,美国人再次举行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尽管这次音乐节同样打着“和平、音乐”的口号,但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简单,这次音乐节仅仅是一次纪念演出,同时也是一场商业操作,历史是可以复制的,甚至连暴雨后的泥泞和主办者的陪钱都可以复制,但25年前的精神却没有办法复制。
33年前,美国。一阵急促、躁动的敲击在这个国家的某个地方响起,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闻声而至。45万人不顾满身泥泞在一个牧场共同创造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历史瞬间。“伍德斯托克”遂成为一个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它大、它多、它复杂、它纵情、它在瞬间让人瞠目结舌……
吉米-汉瑞克斯的表演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最有纪念意义的节目。当他演奏起美国国歌时,激动的观众将指引这个国家前往越南的星条旗撕碎
40万美国青年云集伍德斯托克,两场惊人的大暴雨使他们在泥地里变得疯狂。在“爱与和平”的号召下,音乐节变成了奇特的反战方式。
“要作爱,不作战”的反战革命口号响彻整个会场。许多情侣们赤身裸体,甚至当众作爱以回到亚当夏娃的时代,用这种返朴归真的方式表示对美国政府战争政策的唾弃和愤怒
Woodstock”一词台湾人翻译成“乌兹塔克”,香港人翻译成“胡士托”,贵国内地翻译成“伍德斯托克”,但我觉得还不是很信雅达,我的翻译就是“我得是脱客”。这是我的私人译法,不适合大面积推广。我为什么要把这个词翻译成这个样子?首先,翻译一定要香艳一点,这一点做到了,其次要和发音对应上,这也做到了,这个翻译类似“可口可乐”“柯尼卡”“俱乐部”……Woodstock是一个地名,但是现在这个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是一种象征——梦想、和平、音乐、嬉皮、友爱。总之,一切美好的词汇都诠释进这个混乱不堪的音乐节上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传成了神话,一种跟美好、和谐、理想有关的神话。40年前的这个时候,几个年轻人缔造了这个神话。
今天来上海的路上,我特意带了一本乔尔·马科威尔写的《乌兹塔克口交史》(Woodstock:The Oral History),有同学说了,人家那叫“口述史”。我喜欢望文生义你管着吗。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很多细节非常有意思,我们知道的都是粗线条的东西,都是舞台上的事情,而背后的故事真是精彩,有时候你不知道那些人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把一件事情做成,而他们面对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突如其来的,甚至是致命的,稍有犹豫,这事儿就没有了。可是奇迹就是发生了,于是它成了传奇。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之所以成为一个传奇,跟当时人们的心态有关系,当人们打破一种秩序,就会寻求一种秩序,那场混乱恰恰给秩序提供了机会,50万人的聚会,几乎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只死了一个人,据说还是吸毒过量死的,这已经是奇迹了。我们搞个游园会还能踩死三十多人呢。为什么是脱客?因为人们在三天都脱去了一种束缚,但是并没有造成骚乱,除了那些歌手的吸引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当时人们都在寻求一种精神乐园,音乐节给他们提供这种可能,只有在一种精神引导下,“脱”才有成为可能,并且,“脱”才会变得有秩序。“脱”意味一种放松、自然、还人的本来面目,至少在那三天,人性并不那么可怕。可见,这场传奇是脱出来的。
去年,我见到台湾作家舒国治先生,谈到了伍德斯托克,他说,他看了很多影像资料,发现里面没有出现过中国人,甚至亚洲人的面孔都没有。换句话讲,这场典型的美国梦式的行为,其实跟亚洲人无关。如果究其原因,那时候亚洲人在干什么?贵国在革人的命,台湾学校发现留长发的人都会抓起来,至于日韩,也在经济恢复中,那场用音乐造就梦想的运动,实际上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没关系,那是发达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玩的东西。
正是因为人家当年跟我们没关系,所以今天我们总想跟它扯上关系。现在咱们的心态是,凡是人家有的,我们一定要找到比人家更早的“古已有之”,如果找不到就一定要搞一个超过他们的东西——比如闹运会,这种小家子气的虚荣心跟胡同串子没啥区别。1995年,我采访崔健,崔健激动的结结巴巴地说,我就要搞一场像伍德斯托克那样的音乐节,让所有人都享受到音乐和自由……伍德斯托克已经变成了业内标准,最主要的就是它的传奇给人带来的想象,因为它跟音乐本身一样美好了。事实上,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背景,再办一场伍德斯托克,无异于痴人说梦。连美国后来也没有重复这场梦,更别说不美的贵国了。
我知道,现在贵国的音乐节多起来了,每个承办者都希望来一次“我得是脱客”,但真的能实现么?我看不能。我们没有这样的氛围,也没有这种心态,更没有梦想,总之啥都没有,估计除了有点钱,其他方面都很贫瘠。你看现在很多音乐节,弄得不咸不淡,完了之后我看到的不是美好的回忆,而是抱怨与谩骂,目的性都太强了。
我们没有承办户外音乐节的经验,也没有学习这方面经验的意识。政府部门一向对群众集会害怕,能不让你聚到一起就不让,聚到一起就会加大警力,感觉从来对民众不放心。前几天我采访京津两地球迷,采访中我发现,现在的体育场已经变成了谩骂场,每一轮比赛都会出现球场暴力。公安机关对此毫无办法,你别看每场比赛警力很多,但基本上效率很低,原因就是在处理集会式活动方面没有经验,因为在过去是不许民众聚会的(官方组织的除外),现在公开性聚会越来越多,在安保方面,管理者还停留在敌对意识层面上,因为他们总是习惯把民众当成敌人,一旦出现问题,不是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引导,而是连根拔掉,你就是这个环境,拔掉了还会滋生出来。还好,足球联赛不能取消,又不能不让观众入场,所以球场上的混乱就看出贵国在安保方面的无能。有时候我想,整个球场坐的全是警察,也照样会出乱子。
管理者没有经验,主办者更没有经验,老想着制造一个伍德斯托克,那东西不是你制造出来的。您先把最基本的东西落实到位,再想像更奢侈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可是有谁真的认真学习过?很多人被忽悠到音乐节,回来后跟蹬长城的心里一样:不到长城非好汉,妈逼到了长城真遗憾。贵国人本来就多,却恰恰在集体管理上缺乏经验。
参与者基本上也都没有当年伍德斯托克的状态,人们没有理想,也没有那种嬉皮精神,倒是很实际,喜欢掺和,当成一种消遣。这种状态能制造一个什么样的音乐节呢?事实上,整个国家都没有梦想,你也就别指望一个音乐节能带来什么了。
是的,伍德斯托克也好,我得是脱客也罢,它确实有很迷人的传奇故事在里面,遗憾的是它不能像一首什么风格的歌曲那样复制起来那么简单,所以它总是让我们心里变得很痒痒。算了吧,在没有梦想的的年代,您就幻想吧。
Woodstock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60年代中晚期,战后的思潮很激烈,年轻人有足够的见解却不被重视,挫折感与避世感顿生,他们渴望一种与世无争、和平、平等的世界,消除贫富差距、反建制,Woodstock应运而生,而它的超前成功又使青年人重拾信心,在Woodstock精神中加入一条积极上进的因素。
1969年,到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了,而且给人类(或者是美国人)留下2个深刻的记忆。当时在冷战的情况下战胜前苏联,并有一个叫Armstrong人在人类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而在月球上无法看到的名叫Woodstock地方在`3 Days of Peace & Music`口号下举行了盛大的音乐节。人类在为越来越进步的科技而欢呼之时,另一方面有很多人为音乐而欢呼,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年。在Woodstock音乐节之前美国已经举行过很多摇滚音乐节,但提起足球就能让人想起世界杯一样,一谈到摇滚音乐节那大家肯定会说到Woodstock音乐节。为什么呢?1969年美国内外社会矛盾非常多,人权问题、针对参加越南战争而出现的反战争示威等等,所以当时美国社会非常混乱。60年代初的年轻一代反叛精神比较弱,二战以后出生的baby boom时代人参加所谓`Flower Movement`,而且之后被人们称之为hippie族。他们整天喊着反战、爱情、和平,但他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积极参加到社会,而是回避者、追求梦幻世界的消极阶层。虽然是这样的背景,但4个年轻人自己出钱并策划举办了1969年8月15日Woodstock音乐节。
音乐节的名字来自即将要举行的场所地名
Woodstock,但实际上因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对,演出一度陷入被取消的危机,但住在临近地方的叫Max Jasger的人提供了自己的农场,所以经过很多曲折演出终于如期举行了。Woodstock音乐节举行的3天时间里(实际演出到18日早上应该算是4天),Woodstock聚集了数十万名(实际可能在45万以上)观众一同尽情欣赏演出,几天的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和国、解放区。当时的政府对此活动非常不满,而且舆论的态度也不是很好,但hippie为主的观众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反而他们还过瘾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与最近举行的乱糟糟的Woodstock演出相比,我们可以隐隐约约能猜测出当时观众们的世界观。当时最著名的很多艺人们参加了当时的演出。
Jimi Hendrix因唱了类似嘲笑美国的音乐,所以得到了观众的欢呼,而Janis Joplin的热情歌唱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能听到Crosby, Stills & Nash和Neil Young的美妙合音和folk女王Joan Baez的豪爽的歌声,而且现场音响中还传出黑人fokl的醇厚的歌喉。演出中有美国人非常喜欢的Grateful Dead初期柔软的迷幻般的歌曲,还有Jefferson Airplane的初期出道歌曲。Melanie也不能不说,而且从英国专程来参加的Ten Years After和The Who在演出之后更加出名了。之后以3张LP销售的演出实况专辑(CD是2张)感觉像是Joe Cocker以完全自我形式歌唱Beatles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一起与观众共呼吸并直接反映了Woodstock音乐节的气氛,而且把Mountain, CCR, Canned Heat, Santana, Iron Butterfly, Sly & The Family Stone等所有风格的摇滚音乐加入到一起。但是提出音乐和和平的短暂3天过去以后,随之大家慢慢就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这可能也是Woodstock音乐节所留下的遗憾。虽然在当时的年代里很多人都认为此演出很无聊,但给那一代和下一代人们留下了神话般的记忆,这可能是因为举办者的单纯目的得到了大家的共鸣。没有商业性的目的,而且在急进的世界观中展开,所以在3天的时间里大家感受到了最纯洁摇滚的自由世界。
录音棚的音乐和现场的音乐终究不同,而摇滚乐最大魅力就是它在现场所散发出的诱人美丽,摇滚现场音乐会和歌手的演唱会不同,一个是为偶像狂热,一个是为精神狂欢。在许多的摇滚音乐会中,最让人念记的是1969年在小镇伍德斯托克的那场演唱会,几十万人的在一个牧场的泥泞中狂欢,它也许是一个异端,让人到现在仍为之惊心动魄。而数十年后“伍德斯托克”成了一个文化的象征,成了摇滚的精神体现。
三天,成了永恒。
1969年8月15到17日,是一个周末,由两个24岁的年轻人发起的一场音乐节在这个周末举行,本来,这次演出原定在纽约州的赫德逊河旁的伍德斯托克村举行,但是由于当地有关部门的反对,使他们不得不把这次演出转移到离纽约市西北70英里的白湖的贝瑟尔的一个叫做亚斯格的农场举行。举办者希望这个容纳10万人左右的农场能有5万左右观众光顾。但在演出开始后,他们发现大大低估了最初的预料,有40多万的观众涌进了这个农场,最初预备的帐篷、食品等顿时短缺,组织者的失误导致这场演出极度混乱,连续两天的大暴雨使整个农场变成了一个难民营。但事实上,正是这场灾难给音乐节涂上最光彩的一笔,所有的人都井然有序,在这个仅存72小时的王国里,没有混乱出现。参加那次音乐节的人都记住这样一句话:“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同时,舞台上的歌星也给他们带来真正的陶醉,在6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星几乎都参与到这次演出中,琼·贝兹“乐队”、保罗·巴特菲尔德乐队、“感恩而死”、吉米·亨德利克斯、“杰斐逊飞机”、贾尼斯·乔普林、桑塔纳、“十年后”和“谁人”等31位艺人(乐队)在3天的音乐节演出中登场表演。
尽管这次演出意想不到的变故使两位组织者赔了近200万美元,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和对文化的震撼力是多少个200万也买不到的。它使以音乐来表现文化或社会事件的活动达到了顶峰,以致在后来没有人人再通过音乐会达到这种超凡的凝聚力。
直到25年后,为纪念伍德斯托克音乐节25周年,美国人再次举行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尽管这次音乐节同样打着“和平、音乐”的口号,但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简单,这次音乐节仅仅是一次纪念演出,同时也是一场商业操作,历史是可以复制的,甚至连暴雨后的泥泞和主办者的陪钱都可以复制,但25年前的精神却没有办法复制。
33年前,美国。一阵急促、躁动的敲击在这个国家的某个地方响起,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闻声而至。45万人不顾满身泥泞在一个牧场共同创造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历史瞬间。“伍德斯托克”遂成为一个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它大、它多、它复杂、它纵情、它在瞬间让人瞠目结舌……
吉米-汉瑞克斯的表演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最有纪念意义的节目。当他演奏起美国国歌时,激动的观众将指引这个国家前往越南的星条旗撕碎
40万美国青年云集伍德斯托克,两场惊人的大暴雨使他们在泥地里变得疯狂。在“爱与和平”的号召下,音乐节变成了奇特的反战方式。
“要作爱,不作战”的反战革命口号响彻整个会场。许多情侣们赤身裸体,甚至当众作爱以回到亚当夏娃的时代,用这种返朴归真的方式表示对美国政府战争政策的唾弃和愤怒
Woodstock”一词台湾人翻译成“乌兹塔克”,香港人翻译成“胡士托”,贵国内地翻译成“伍德斯托克”,但我觉得还不是很信雅达,我的翻译就是“我得是脱客”。这是我的私人译法,不适合大面积推广。我为什么要把这个词翻译成这个样子?首先,翻译一定要香艳一点,这一点做到了,其次要和发音对应上,这也做到了,这个翻译类似“可口可乐”“柯尼卡”“俱乐部”……Woodstock是一个地名,但是现在这个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是一种象征——梦想、和平、音乐、嬉皮、友爱。总之,一切美好的词汇都诠释进这个混乱不堪的音乐节上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传成了神话,一种跟美好、和谐、理想有关的神话。40年前的这个时候,几个年轻人缔造了这个神话。
今天来上海的路上,我特意带了一本乔尔·马科威尔写的《乌兹塔克口交史》(Woodstock:The Oral History),有同学说了,人家那叫“口述史”。我喜欢望文生义你管着吗。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很多细节非常有意思,我们知道的都是粗线条的东西,都是舞台上的事情,而背后的故事真是精彩,有时候你不知道那些人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把一件事情做成,而他们面对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突如其来的,甚至是致命的,稍有犹豫,这事儿就没有了。可是奇迹就是发生了,于是它成了传奇。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之所以成为一个传奇,跟当时人们的心态有关系,当人们打破一种秩序,就会寻求一种秩序,那场混乱恰恰给秩序提供了机会,50万人的聚会,几乎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只死了一个人,据说还是吸毒过量死的,这已经是奇迹了。我们搞个游园会还能踩死三十多人呢。为什么是脱客?因为人们在三天都脱去了一种束缚,但是并没有造成骚乱,除了那些歌手的吸引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当时人们都在寻求一种精神乐园,音乐节给他们提供这种可能,只有在一种精神引导下,“脱”才有成为可能,并且,“脱”才会变得有秩序。“脱”意味一种放松、自然、还人的本来面目,至少在那三天,人性并不那么可怕。可见,这场传奇是脱出来的。
去年,我见到台湾作家舒国治先生,谈到了伍德斯托克,他说,他看了很多影像资料,发现里面没有出现过中国人,甚至亚洲人的面孔都没有。换句话讲,这场典型的美国梦式的行为,其实跟亚洲人无关。如果究其原因,那时候亚洲人在干什么?贵国在革人的命,台湾学校发现留长发的人都会抓起来,至于日韩,也在经济恢复中,那场用音乐造就梦想的运动,实际上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没关系,那是发达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玩的东西。
正是因为人家当年跟我们没关系,所以今天我们总想跟它扯上关系。现在咱们的心态是,凡是人家有的,我们一定要找到比人家更早的“古已有之”,如果找不到就一定要搞一个超过他们的东西——比如闹运会,这种小家子气的虚荣心跟胡同串子没啥区别。1995年,我采访崔健,崔健激动的结结巴巴地说,我就要搞一场像伍德斯托克那样的音乐节,让所有人都享受到音乐和自由……伍德斯托克已经变成了业内标准,最主要的就是它的传奇给人带来的想象,因为它跟音乐本身一样美好了。事实上,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背景,再办一场伍德斯托克,无异于痴人说梦。连美国后来也没有重复这场梦,更别说不美的贵国了。
我知道,现在贵国的音乐节多起来了,每个承办者都希望来一次“我得是脱客”,但真的能实现么?我看不能。我们没有这样的氛围,也没有这种心态,更没有梦想,总之啥都没有,估计除了有点钱,其他方面都很贫瘠。你看现在很多音乐节,弄得不咸不淡,完了之后我看到的不是美好的回忆,而是抱怨与谩骂,目的性都太强了。
我们没有承办户外音乐节的经验,也没有学习这方面经验的意识。政府部门一向对群众集会害怕,能不让你聚到一起就不让,聚到一起就会加大警力,感觉从来对民众不放心。前几天我采访京津两地球迷,采访中我发现,现在的体育场已经变成了谩骂场,每一轮比赛都会出现球场暴力。公安机关对此毫无办法,你别看每场比赛警力很多,但基本上效率很低,原因就是在处理集会式活动方面没有经验,因为在过去是不许民众聚会的(官方组织的除外),现在公开性聚会越来越多,在安保方面,管理者还停留在敌对意识层面上,因为他们总是习惯把民众当成敌人,一旦出现问题,不是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引导,而是连根拔掉,你就是这个环境,拔掉了还会滋生出来。还好,足球联赛不能取消,又不能不让观众入场,所以球场上的混乱就看出贵国在安保方面的无能。有时候我想,整个球场坐的全是警察,也照样会出乱子。
管理者没有经验,主办者更没有经验,老想着制造一个伍德斯托克,那东西不是你制造出来的。您先把最基本的东西落实到位,再想像更奢侈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可是有谁真的认真学习过?很多人被忽悠到音乐节,回来后跟蹬长城的心里一样:不到长城非好汉,妈逼到了长城真遗憾。贵国人本来就多,却恰恰在集体管理上缺乏经验。
参与者基本上也都没有当年伍德斯托克的状态,人们没有理想,也没有那种嬉皮精神,倒是很实际,喜欢掺和,当成一种消遣。这种状态能制造一个什么样的音乐节呢?事实上,整个国家都没有梦想,你也就别指望一个音乐节能带来什么了。
是的,伍德斯托克也好,我得是脱客也罢,它确实有很迷人的传奇故事在里面,遗憾的是它不能像一首什么风格的歌曲那样复制起来那么简单,所以它总是让我们心里变得很痒痒。算了吧,在没有梦想的的年代,您就幻想吧。
-
eetunderwra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15 10:51:26
-
爱你如诗美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6 13:18:42
-
海怪K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9 13: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