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见红楼
这两年断断续续读《红楼梦》,有时是自己看,有时是听老师讲,不论哪种方式总是随意地捡起来胡乱地切换到其中某个章节。在有了一些经历后去看其中的情节,思考背后的深意,发现竟会和作者产生共鸣,取得某种连接,好像在茫茫江面上忽见一豆渔火,这种感觉让人狂喜不已。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柏邦妮的一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让处在青春期的我多了几分伤感,恰巧李少红导演的翻拍也正在热播。惊悚片一般的视觉效果让读了五遍《红楼梦》原著的我妈在一旁不停地劝我:“闺女,别看了!这书哪能让这几集电视剧就给讲明白了!是人都觉得那王熙凤心狠手辣两面三刀,可人呐!都有自个儿的委屈,谁又能懂她呢?”说完,她就从头开始讲宝玉的由来,黛玉进贾府,英莲被拐,讲到精彩处便戛然而止扭头便去厨房择菜,留下我坐在小木凳上浮想联翩。打那以后,我便拿起了她床头那本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的原著开始读。奈何书里佶屈聱牙的文言语句渐渐磨灭了曾扬言要一口气读完它的豪情,何况书里也没有所谓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这书,有点让人“失望”!
再会已是十年后,机缘巧合听了蒋勋讲红楼。他曾拿过主持界的“金钟奖”,也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和独特的美学修养,温润如玉的声音伴随细腻入情的谈论让人无法自已。就这样,八十回的原著和他一百六十个小时的细说,伴我度过了毕业后的两三年。听到有感触之处时,翻开书看一眼,合上书品一品。琐碎的日常竟从未感到无聊空虚过。前前后后读了三遍,回目能记得的也没有几个,再随手翻开的时候还是会发现之前错过太多的细节。初读看到的是满眼精致的器物和大户人家宴饮的品味讲究,再读时被热闹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现在留意到作者背后的深意,贾环的猥琐自有他不能改变的出身,名利双收的王熙凤也有一根永远也拔不出来的刺,痛失双亲的黛玉有宝玉这般的知己未尝不是幸事。我们一直在执着地寻找圆满的答案,可哪里有圆满?“树倒猢狲散”后的一片荒凉或许印证了佛家的“无常”。极力想抓住的东西,它被获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得到之后它的使命完成,又忙不迭地追求下一个意义,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地追求着,最终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样的疑惑没有人能替我解答,只有时间能告知。
红楼一梦,在平凡日子中做着自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