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服务]人民小编剧李老师大讲堂
虽然李老师自身也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但是本着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经验 李亦树老师开始不要脸的指导他人了 欢迎各种有愿望研究剧本写作的童鞋探讨问题 大家共同进步 因为本人水平有限 主要为刚入门的童鞋提供咨询 小妞义务服务 哥们可以请我吃饭 或者教我个别的什么小技术 如果有不愿意写作业的编剧专业同学希望我顺手把作业也写了 另为商议
以下为一个年近三十的大叔的一个梗概 想扒天使艾米莉的风貌 我随便给大叔说了说 因为是刚入门 所以说明也没有深入细节 仅作为一个服务样例
《我的叔叔瓦希》【题目现在和叔叔没什么关系】 故事梗概
主题 【主题只能有一个最核心的,不能是模棱两可的话】 当代青年的社会价值实现【世界观有很多种,你想表达的是什么?】,个人理想的坚持【这可以因为你态度明确】,爱情的向往【应该是具体的爱情观念,比如反对拜金主义,或者反对阶级化等。】
小波【主人公姓名很重要。我不知道你那个瓦希是方言还是俄语,首先观众不理解,也没有生活感觉,绰号应该和他的一些特点结合,并且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是一位80后的青年,幼小的时候老师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瓦希【同上】,因为瓦希的意思又称【憨憨?】,从此小波的名字和憨憨挂起来了,但是瓦希的小朋友觉得他不仅憨,而且愚蠢。【憨是老实木讷的意思较多,而愚蠢更是贬义词。没有观众会爱一个木讷愚蠢的角色】,有一次竟然被一位比瓦希还笨的人骗进了粪坑,【傻的可爱,需要角色有特别的,讨人喜欢的行为和动作,而不是骗进粪坑。可爱是指,比如艾米莉和金鱼,玩具熊,照相,拔电线捉弄邻居这类的行为,可爱是在人物角色的想法上,而不是“粪坑”本身。不能看艾米莉有一个把人扔桶里你就仍粪坑里。你得看“情境”。】一声救命,让瓦希有了高音嗓子【嗓音这个,最好和后面剧情呼应,不然的话,意义不太大。因为嗓音不是小细节,也不可爱,除非和后面有用,不然要替换。】幼小的瓦希想当一名战士,保卫祖国的边疆,刚刚学完的一课让瓦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和朋友约定去越南打自卫反击战,其实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个就比较好,有典型性,也容易让人理解并产生共鸣,好的素材选取一般均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在观众和人们熟悉的领域和情绪中创造不寻常的细节,而不是相反】父亲80年代有一辆幸福250,每当瓦希去上学的时候,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他,瓦希紧紧的抱着父亲的腰,父亲骑车实在是太快了,瓦希喜欢上了摩托车。【这个也比较好,一来有父子温情,同时和主人公后面的摩托有呼应,体现了人物的连贯性,同时父亲死因也可以和摩托有联系,这就是快节奏,高信息量的现代电影】但是瓦希的父亲确英年早逝,从此瓦希不爱讲话了,没事就把脑袋伸到窗外,但是怎么也回不来,瓦希的舅舅是个铁焊工,已经为瓦希解围两次了,终于瓦希有一次自己把脑袋缩了回来,从此他以为自己有了特异功能。【这个属于中等,舅舅角色如果在后面能挂上的话就更好了】鼹鼠的故事是瓦希最喜欢的动画片,所以瓦希老爱玩失踪游戏,有时自己偷喝葡萄酒就在建筑工地一睡一宿,人们总是为他四处寻找。【动画片这个也不错,只不过鼹鼠的故事不如一些更大众化的,比如《葫芦娃》《黑猫警长》,参看《天使艾米莉》里面戴安娜的桥段,以及众多美国电影中《星球大战》这种典型的信息。明白选取目的是在趣味性,塑造人物以及叙事的同时让观众产生产生共鸣,所以要尽可能迎合目标人群的生活经验】。瓦希小的时候有一个梦中情人,是他们的班长,但是班长经常不理会他,所以瓦希经常异想天开。【这个也可以,比较有中国特色,如果后面不需要这一角色现在这样就差不多了,如果后面还要用到,不如更加极致一点,比如是个大胖子,或者喜欢欺负主人公,在后面则有个女大十八变的人物颠覆,剪刀型落差】母亲很快嫁人了,后父是一名警察有一位女儿,就是爱喝酒,姐姐很关心瓦希,经常还为瓦希打抱不平。可是在瓦希上高中的时候,父亲因为和黑势力枪战牺牲了,家里多了一位英模。【2个父亲的设置就产生了相互干扰,选取一个即可】高中还没毕业的瓦希决定去当兵,可惜由于生理问题,被定为机动兵,【如果开篇反复强调他要当兵的理想,后面一定还得找一个和这个理想相照应的情节,不然2次就是雷同,只产生了信息匮乏的效果,没什么积极意义,此外,童年角色以及成年角色最好不要跨度太大,不好表现,所以建议把童年生活压缩。大学和成年让角色形象统一】最后没成功。瓦希最后上了全中国最不入流的大学,他的生活从此改变了。【上大学不能作为叙事突破和激励事件,主要功能应该是交代影片中主要人物(主人公大学同学)(或者切入成年后的角色,形象,爱好)属于那种铺垫作用】
。。。。。。以下才是正经的主体部分。。。。。。。。。。。。。。
大学毕业的瓦希还是一名理想主义者,他有一辆三轮摩托,他的口号是列宁没有想到可乐已经有了,21世纪我们会创造奇迹【不能因为您留俄就用这句话,你得考虑大多数中国青年都不知道列宁是谁。通常这种口头禅应该简短,俏皮,并且和人物性格结合,比如自嘲,乐观等】,瓦希彻底成了一名自由择业者,从事着和艺术相关的工作,在社会极具发展的时代,他们成立了艺术减压俱乐部,来缓解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和心灵上的孤独。俱乐部的成员都是80后青年,从事舞蹈,戏剧,音乐,爱情短片拍摄等各方面人才。【这种背景设置设想尽可能精确,而且千万别摊大了】来这里的人形形色色,有大款,有爱情失意者,俱乐部总能给这些人带来快乐。小波负责的项目是帮女性减压,身上套着一个厚厚的软盒子,经常被这些人打来打去,这也是女性喜欢的项目之一。俱乐部经常举行一些活动,义务帮助老人,捐助一些贫困的孩子。可是俱乐部的受众还是很小,而且面临的房租问题还没有解决。【理清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不要什么都想说,你得明确在影片中角色的目的性和动机尽可能要单纯简单,或者说集中,这样你叙事的线索,人物的塑造才有方向感】
秋天十分,小波儿时【小学?大学?这就是我说的要明确】的朋友举行了一次聚会,朋友们都在谈论着自己的得意之处,要不就是名车,姑娘,很不着边际的话题。小波想通过这次聚会问自己的朋友拉些赞助,可惜一个个喝的都很高,而且话语都不靠谱,小波实在受不了朋友们的生活方式。
俱乐部里,小波扮演着挨打的角色,一位漂亮的姑娘因为感情问题在朋友的介绍之下来到了这里,姑娘发了疯似的在小波身上拳打脚踢,小波已经受不了了。
爱情短片的拍摄在进行着,正在拍一对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小年轻,因为服装问题,最后客户跑了。【这个很脱离于生活。。。或者说分量不够】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姑娘来到了俱乐部,小波以为她还想发泄,其实姑娘是来给小波道歉来了,【要交代为什么,叙事切入点】小波和这位姑娘开始了第一次交往,被姑娘的魅力弄懵了。姑娘是一名报社记者,35岁【少妇和姑娘是有区别的,观众能接受离异女主角,但是不能接受大很多岁的】因为丈夫外遇离婚了【外遇太俗了,最好能和小波自己身世有映照】,最后带着一个7岁的小孩来到上海【不要信口雌黄的写不熟悉的城市,尤其是这种大城市】,女人提出一个请求,让小波找一个懂艺术的保姆,月薪很高,小波答应了女人的请求。
咖啡吧,小波和自己的朋友在谈论着这个女人,最后决定自己来当保姆,小波担负起了带孩子的责任。每当小孩放学的时候就把小孩接到他们的俱乐部,小波和孩子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一次,因为一道数学题小波找到了学校和老师评论【数学题这个真的不成,太没技术含量,而且观众完全也不会赞同主人公的立场】小波一气之下提前给小雨放了暑假。小雨很喜欢这个叔叔,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对小波很不客气,给小波结完了工资。
俱乐部面临的压力很大,小波一直为房租的事情奔波。一天,女人打来了电话让小波去家里找她,小雨的妈妈向小波解释了上次的事情,孩子很喜欢他,可不可以帮忙照顾,工资照发,小波最后答应了。
【两次都是房租和道歉,人物一点没有成长,人物关系也没有变化,这可不成!】
小雨的妈妈由于工作问题经常需要应酬,一次某公司老板在和游莉喝酒的时候遭调戏,小雨的妈妈游莉狠很的给了老板一嘴巴子。【你觉得够狠的情节,实际上不够狠,你得反复问自己,够劲么,够特别么,够极致么】俱乐部小雨已经睡着了,妈妈醉醺醺的来接孩子,小波看着游莉很是辛酸,姑娘在他的腿上睡着了。小波看着这位可怜的女人,又一次打动了他。【这应该是有对手戏的地方啊,直接深入人物内心的地方你让一个人睡觉了,情何以堪】
第二天,催房租的人来找小波,小雨的妈妈醒来看到了小波的处境,答应借给小波5万块,条件是让小波带她们出去玩。小波借了朋友的一辆破敞篷车,载着母子俩去了郊外。【如果是为了钱,那在后面就应该设计,某些原因他不为钱也去和母子相处,这才让人物有成长和选择】感情的升温,让她们陷入了爱河。某日,女人带着小波去参加朋友的聚会,聚会的人大多都已经40岁,和小波这为26岁的小伙子格格不入,但小波尽量容入他们的世界。女人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在回来的路上,小雨的妈妈决定和小波分开,让小波去追寻自己世界,小波痛苦之下离开了女人。【所谓一波三折,不论你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这样一个困难就大结局了显然满足不了叙事的基本需求,至少也应该有几个来回的反复和纠结,而展现取舍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人物的过程,这才是一个电影或者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地方】
俱乐部还是关门了,小波去了别的地方,去偏远山区当了老师,4年过去了,小波已经30了,小波的山区执教让使他受到了电视台的采访,演播室内,小波碰到了这个已经成为主持人的妈妈。
【总结:节奏 结构 主题 人物定位 你可以说你做一个不太类型的故事,但是你还是不能绕过这些概念。在选材上,你得反复问,观众要什么。 而拍摄手法和写作设定上,得反复问自己,这样极致么,这样刺激么,有没有更狠的,更典型的。总而言之,形散可以,你不能神散。在整体风貌上你可以反类型化,但是分解到每个环节上,你还是得注重专业和非专业的差别】
以下为一个年近三十的大叔的一个梗概 想扒天使艾米莉的风貌 我随便给大叔说了说 因为是刚入门 所以说明也没有深入细节 仅作为一个服务样例
《我的叔叔瓦希》【题目现在和叔叔没什么关系】 故事梗概
主题 【主题只能有一个最核心的,不能是模棱两可的话】 当代青年的社会价值实现【世界观有很多种,你想表达的是什么?】,个人理想的坚持【这可以因为你态度明确】,爱情的向往【应该是具体的爱情观念,比如反对拜金主义,或者反对阶级化等。】
小波【主人公姓名很重要。我不知道你那个瓦希是方言还是俄语,首先观众不理解,也没有生活感觉,绰号应该和他的一些特点结合,并且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是一位80后的青年,幼小的时候老师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瓦希【同上】,因为瓦希的意思又称【憨憨?】,从此小波的名字和憨憨挂起来了,但是瓦希的小朋友觉得他不仅憨,而且愚蠢。【憨是老实木讷的意思较多,而愚蠢更是贬义词。没有观众会爱一个木讷愚蠢的角色】,有一次竟然被一位比瓦希还笨的人骗进了粪坑,【傻的可爱,需要角色有特别的,讨人喜欢的行为和动作,而不是骗进粪坑。可爱是指,比如艾米莉和金鱼,玩具熊,照相,拔电线捉弄邻居这类的行为,可爱是在人物角色的想法上,而不是“粪坑”本身。不能看艾米莉有一个把人扔桶里你就仍粪坑里。你得看“情境”。】一声救命,让瓦希有了高音嗓子【嗓音这个,最好和后面剧情呼应,不然的话,意义不太大。因为嗓音不是小细节,也不可爱,除非和后面有用,不然要替换。】幼小的瓦希想当一名战士,保卫祖国的边疆,刚刚学完的一课让瓦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和朋友约定去越南打自卫反击战,其实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个就比较好,有典型性,也容易让人理解并产生共鸣,好的素材选取一般均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在观众和人们熟悉的领域和情绪中创造不寻常的细节,而不是相反】父亲80年代有一辆幸福250,每当瓦希去上学的时候,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他,瓦希紧紧的抱着父亲的腰,父亲骑车实在是太快了,瓦希喜欢上了摩托车。【这个也比较好,一来有父子温情,同时和主人公后面的摩托有呼应,体现了人物的连贯性,同时父亲死因也可以和摩托有联系,这就是快节奏,高信息量的现代电影】但是瓦希的父亲确英年早逝,从此瓦希不爱讲话了,没事就把脑袋伸到窗外,但是怎么也回不来,瓦希的舅舅是个铁焊工,已经为瓦希解围两次了,终于瓦希有一次自己把脑袋缩了回来,从此他以为自己有了特异功能。【这个属于中等,舅舅角色如果在后面能挂上的话就更好了】鼹鼠的故事是瓦希最喜欢的动画片,所以瓦希老爱玩失踪游戏,有时自己偷喝葡萄酒就在建筑工地一睡一宿,人们总是为他四处寻找。【动画片这个也不错,只不过鼹鼠的故事不如一些更大众化的,比如《葫芦娃》《黑猫警长》,参看《天使艾米莉》里面戴安娜的桥段,以及众多美国电影中《星球大战》这种典型的信息。明白选取目的是在趣味性,塑造人物以及叙事的同时让观众产生产生共鸣,所以要尽可能迎合目标人群的生活经验】。瓦希小的时候有一个梦中情人,是他们的班长,但是班长经常不理会他,所以瓦希经常异想天开。【这个也可以,比较有中国特色,如果后面不需要这一角色现在这样就差不多了,如果后面还要用到,不如更加极致一点,比如是个大胖子,或者喜欢欺负主人公,在后面则有个女大十八变的人物颠覆,剪刀型落差】母亲很快嫁人了,后父是一名警察有一位女儿,就是爱喝酒,姐姐很关心瓦希,经常还为瓦希打抱不平。可是在瓦希上高中的时候,父亲因为和黑势力枪战牺牲了,家里多了一位英模。【2个父亲的设置就产生了相互干扰,选取一个即可】高中还没毕业的瓦希决定去当兵,可惜由于生理问题,被定为机动兵,【如果开篇反复强调他要当兵的理想,后面一定还得找一个和这个理想相照应的情节,不然2次就是雷同,只产生了信息匮乏的效果,没什么积极意义,此外,童年角色以及成年角色最好不要跨度太大,不好表现,所以建议把童年生活压缩。大学和成年让角色形象统一】最后没成功。瓦希最后上了全中国最不入流的大学,他的生活从此改变了。【上大学不能作为叙事突破和激励事件,主要功能应该是交代影片中主要人物(主人公大学同学)(或者切入成年后的角色,形象,爱好)属于那种铺垫作用】
。。。。。。以下才是正经的主体部分。。。。。。。。。。。。。。
大学毕业的瓦希还是一名理想主义者,他有一辆三轮摩托,他的口号是列宁没有想到可乐已经有了,21世纪我们会创造奇迹【不能因为您留俄就用这句话,你得考虑大多数中国青年都不知道列宁是谁。通常这种口头禅应该简短,俏皮,并且和人物性格结合,比如自嘲,乐观等】,瓦希彻底成了一名自由择业者,从事着和艺术相关的工作,在社会极具发展的时代,他们成立了艺术减压俱乐部,来缓解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和心灵上的孤独。俱乐部的成员都是80后青年,从事舞蹈,戏剧,音乐,爱情短片拍摄等各方面人才。【这种背景设置设想尽可能精确,而且千万别摊大了】来这里的人形形色色,有大款,有爱情失意者,俱乐部总能给这些人带来快乐。小波负责的项目是帮女性减压,身上套着一个厚厚的软盒子,经常被这些人打来打去,这也是女性喜欢的项目之一。俱乐部经常举行一些活动,义务帮助老人,捐助一些贫困的孩子。可是俱乐部的受众还是很小,而且面临的房租问题还没有解决。【理清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不要什么都想说,你得明确在影片中角色的目的性和动机尽可能要单纯简单,或者说集中,这样你叙事的线索,人物的塑造才有方向感】
秋天十分,小波儿时【小学?大学?这就是我说的要明确】的朋友举行了一次聚会,朋友们都在谈论着自己的得意之处,要不就是名车,姑娘,很不着边际的话题。小波想通过这次聚会问自己的朋友拉些赞助,可惜一个个喝的都很高,而且话语都不靠谱,小波实在受不了朋友们的生活方式。
俱乐部里,小波扮演着挨打的角色,一位漂亮的姑娘因为感情问题在朋友的介绍之下来到了这里,姑娘发了疯似的在小波身上拳打脚踢,小波已经受不了了。
爱情短片的拍摄在进行着,正在拍一对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小年轻,因为服装问题,最后客户跑了。【这个很脱离于生活。。。或者说分量不够】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姑娘来到了俱乐部,小波以为她还想发泄,其实姑娘是来给小波道歉来了,【要交代为什么,叙事切入点】小波和这位姑娘开始了第一次交往,被姑娘的魅力弄懵了。姑娘是一名报社记者,35岁【少妇和姑娘是有区别的,观众能接受离异女主角,但是不能接受大很多岁的】因为丈夫外遇离婚了【外遇太俗了,最好能和小波自己身世有映照】,最后带着一个7岁的小孩来到上海【不要信口雌黄的写不熟悉的城市,尤其是这种大城市】,女人提出一个请求,让小波找一个懂艺术的保姆,月薪很高,小波答应了女人的请求。
咖啡吧,小波和自己的朋友在谈论着这个女人,最后决定自己来当保姆,小波担负起了带孩子的责任。每当小孩放学的时候就把小孩接到他们的俱乐部,小波和孩子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一次,因为一道数学题小波找到了学校和老师评论【数学题这个真的不成,太没技术含量,而且观众完全也不会赞同主人公的立场】小波一气之下提前给小雨放了暑假。小雨很喜欢这个叔叔,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对小波很不客气,给小波结完了工资。
俱乐部面临的压力很大,小波一直为房租的事情奔波。一天,女人打来了电话让小波去家里找她,小雨的妈妈向小波解释了上次的事情,孩子很喜欢他,可不可以帮忙照顾,工资照发,小波最后答应了。
【两次都是房租和道歉,人物一点没有成长,人物关系也没有变化,这可不成!】
小雨的妈妈由于工作问题经常需要应酬,一次某公司老板在和游莉喝酒的时候遭调戏,小雨的妈妈游莉狠很的给了老板一嘴巴子。【你觉得够狠的情节,实际上不够狠,你得反复问自己,够劲么,够特别么,够极致么】俱乐部小雨已经睡着了,妈妈醉醺醺的来接孩子,小波看着游莉很是辛酸,姑娘在他的腿上睡着了。小波看着这位可怜的女人,又一次打动了他。【这应该是有对手戏的地方啊,直接深入人物内心的地方你让一个人睡觉了,情何以堪】
第二天,催房租的人来找小波,小雨的妈妈醒来看到了小波的处境,答应借给小波5万块,条件是让小波带她们出去玩。小波借了朋友的一辆破敞篷车,载着母子俩去了郊外。【如果是为了钱,那在后面就应该设计,某些原因他不为钱也去和母子相处,这才让人物有成长和选择】感情的升温,让她们陷入了爱河。某日,女人带着小波去参加朋友的聚会,聚会的人大多都已经40岁,和小波这为26岁的小伙子格格不入,但小波尽量容入他们的世界。女人感受到了外界的压力,在回来的路上,小雨的妈妈决定和小波分开,让小波去追寻自己世界,小波痛苦之下离开了女人。【所谓一波三折,不论你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这样一个困难就大结局了显然满足不了叙事的基本需求,至少也应该有几个来回的反复和纠结,而展现取舍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人物的过程,这才是一个电影或者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地方】
俱乐部还是关门了,小波去了别的地方,去偏远山区当了老师,4年过去了,小波已经30了,小波的山区执教让使他受到了电视台的采访,演播室内,小波碰到了这个已经成为主持人的妈妈。
【总结:节奏 结构 主题 人物定位 你可以说你做一个不太类型的故事,但是你还是不能绕过这些概念。在选材上,你得反复问,观众要什么。 而拍摄手法和写作设定上,得反复问自己,这样极致么,这样刺激么,有没有更狠的,更典型的。总而言之,形散可以,你不能神散。在整体风貌上你可以反类型化,但是分解到每个环节上,你还是得注重专业和非专业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