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一念不生,有事一心不乱

题图 /Evelyn Dragan
我选择紫色, 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 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 忙人之所闲而闲人之所忙。 我选择非必不得已, 一切事无分巨细,总自己动手。 我选择人一能之己十之, 人十能之己百之。 我选择以水为师, 高处高平,低处低平。 我选择以草为性命, 如卷施,根拔而心不死。 我选择高枕, 地牛动时,亦欣然与之俱动。 我选择岁月静好, 猕猴亦知吃果子拜树头。 我选择读其书诵其诗, 而不必识其人。 我选择不妨有佳篇而无佳句。 我选择好风如水, 有不速之客一人来。 我选择轴心, 而不漠视旋转。 我选择春江水暖, 竹外桃花三两枝。 我选择渐行渐远, 渐与夕阳山外山外山为一, 而曾未偏离足下一毫末。 我选择电话亭:多少是非恩怨,虽 经于耳,不入于心。 我选择鸡未生蛋,蛋未生鸡, 第一最初威音王如来未降迹。 我选择江欲其怒,涧欲其清, 路欲其直,人欲其好德如好色。 我选择无事一念不生, 有事一心不乱。 我选择迅雷不及掩耳。 我选择最后一人成究竟觉。
作者 / 周梦蝶
前些日子在工作的间隙翻到这首诗,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纪录片《化成再来人》里的画面:一个消瘦、枯索的背影,着一身暗灰色长袍,十年如一日地伫立着,在窗下。真的是“冷粥、破砚、晴窗”,不论严寒酷暑。
《化成再来人》是台湾导演陈在兴拍摄的系列电影“我在岛屿写作”其中之一,呈现了诗人周梦蝶如实、朴素的日常生活,并在其中穿插映射诗人思维、修行、写作轨迹。
周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凄苦。生于1920年,时逢战乱,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迫于生计入伍,逃到台湾退伍后,又在街头摆书摊20年。这样吃了一辈子的苦的人,满目沧桑,一眼望过去,好像每一条皱纹后面都是一段受难史。当如此悲苦的人穿越沉重的命运唱起佛经,显得格外令人动容,有说服力。
诗的开篇诗人即做了一个选择:我选择紫色。为什么是紫色呢?诗人曾经说:紫色,是暗淡的。我觉得,暗淡低调的同时也代表了一种高贵的守己。
“我”选择事无巨细自己动手,别人一遍就能做到的事情,我做十遍;“我”选择谨慎地生活,不去追求众人忙碌汲营的目标,反而努力修行那些被他人忽略的品质。“我”选择像水般坦然自处,也如草般坚韧不拔;“我”选择既能“渐行渐远”,又丝毫不偏离足下轨迹。
我愿意所有事物回归本质,“江欲其怒,涧欲其清,路欲其直”,“我”选择,最后一人成究竟觉,在不断地修行中无量地突破自己,成为有佛性的人。或许,越是命运悲苦的人,越能在善良与命运的淬炼中酝酿出大慈悲之心。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为人处世的一次真诚的期许,关于选择,也关于内在修行。在喧嚣物欲的当代都市,过一种苦行僧般律己的苛刻生活,这是诗人的选择。
学会做选择,是生活教会我们的最珍贵的技能。一个敢于做出选择并为之坚持的人,才能够拥有真正的核心。
荐诗 / 李可以
第2844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