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定智意先
在乱世当中,政治家的谋略才智至关重要(参刘表评二蒯语,桓范荐徐宣疏,太祖遗荀攸书)。三国时,蜀汉大臣孟光与郤正共论太子。郤正称赞太子举动出于仁恕,有古世子之风。孟光不以为然:“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郤正谓太子还未接手政务,看不出来有无谋略,“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孟光云:“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邪!当务其急者。”(《三国志·孟光传》)
读史可以明智,《三国志》更是典型。本文旨在梳理实践智慧的脉络,并引《三国志》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大千世界如此纷繁复杂,实践智慧也就难以分类归纳,这里只概括地讲人与事两端。
语云: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principis est virtus maxima nosse suos)。知人是领导人最重要的职责。领导人可以不懂业务,但一定不能不会用人。知人就是要洞悉人才的才性、禀赋,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放在什么位置上合适,在什么位置上不合适。从东汉到魏晋,正是我国历史上品藻人物之风最盛的时代。当时名士好论才性,好品题人物,常以赏评天下人才为己任,以鉴别人物为能事。大名士如许劭、陈群、傅嘏、顾劭等都号称知人。庞统与吴国名士相约,太平后料理四海之士,令人神往;许汜与刘备等人论陈登之心志,更当浮一大白。
“衣带诏”一事泄露后,曹操决定讨伐刘备,诸将担心袁绍会乘虚而入,曹操则料定他不会出兵,刘备才是自己的真正对手:“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他耐心地平定北方,不畏惧刘表在后头捣乱,也是基于对此人的了解:“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
庞统少时朴钝,为司马徽所识。潘濬知樊伷无能(“伷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馀自起”)。傅巽目庞统为半英雄,证裴潜将以清行显。崔琰当着司马朗的面称赞司马懿“聪哲明允,刚断英特,殆非子之所及也”。司马懿征辽东,淫雨不停,群臣皆以为敌人未可卒破,不如诏其还师,明帝曰:“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王俊料二袁为天下乱魁,曹操能兴霸道。荀彧预言袁绍麾下六臣结局,其后一一应验。裴潜论刘备之才略,“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卢钦论徐邈志行,当天下清素之时,不改其常;天下奢靡之后,又雅尚自若,前日之通,就是今日之介。
知人是为了用人。荀彧在隔壁夜闻杜畿议论,叹为天下奇才,谓耿纪曰:“有国士而不进,何以居位?”荀彧、荀攸先后引致当世名流锺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等十数人为卿相,曹操叹道:“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东吴数代主将临终前都能举贤代己,使得吴国良才相继,长盛不衰。
除了洞悉人才的禀赋外,还要能洞察他人的心机。了解对手的意图,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下属的心思,才能治下有方;了解民众的心意,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怎么样才能洞察他人的心机呢?起码要有两步:第一步,要对对方所处的位置有深刻的了解,第二步,在心理上转换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所谓“论事料敌,当以己度人”(钟毓语),“为政之道,以己心度之,可施于彼,然后出之”(郑玄语)。
鲁肃前往江东,被官军拦住去路,一席话说退追兵:
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偪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
张辽见昌豨屡屡注目于己,判断其有投降之意。杨修通过“鸡肋”一词,猜测曹操有撤军的打算。满宠故意考讯杨彪,迎合了曹操的心思,让杨彪逃出生天。诸葛亮到江东搬救兵,采用激将法,说刘备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决意不向曹操低头,至于孙权则无可无不可,激起了孙权的豪情壮志。
高平陵一役,司马懿起兵发难,断住了曹爽的退路。大司农桓范矫诏出平昌门,前往投奔曹爽。司马懿(一说是蒋济)料定曹爽不能用桓范之计。桓范劝曹爽去许昌,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曹爽想了大半夜,天真地相信了司马懿的承诺,以为富贵可守、平安可保,于是束手就擒。经此一役,政权从曹氏转到司马氏手中。
政治家要能审时度势,在很大程度上时势就是人心,人心所向就是大势所趋。但是,形势也与双方的实力、环境、自然条件有关,要作出准确的判断,需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最起码要有一般的常识。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步骘从北方降虏处得到消息,魏军正在大量制作布囊,欲以盛沙塞江,大举南侵,于是上表示警。孙权与他人论及此事,笑言:“每读步骘表,辄失笑。此江与开辟俱生,宁有可以沙囊塞理也!”
在吴国的文武群臣中,鲁肃是少见的洞察事势、具有大局观的人物。鲁肃初见孙权,陈说天下大势,断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东吴方面不要希冀齐桓晋文之功,而应该图谋高帝之业,要有问鼎中原的规划。刘表死后,鲁肃又及时建言孙刘两家结盟,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曹操与群雄讨伐董卓形势,以为功成可待。诸葛亮分析赤壁大战形势,以为曹操必破,鼎足之形必成。沮授议袁绍霸业,令人怦然心动。傅巽说刘琮降曹,使人心悦诚服。曹操欲先取徐州,还定吕布,荀彧陈说利害。贾诩向文帝进言,吴蜀难平,宜先文后武。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袁绍遣人求助,刘表许之而不至,身边人劝他降曹:“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刘表没有听进去。
真把敌我之情看透了,就可因事设奇,变化如神,每每度越意表。张既以劳击逸,平定凉州。苏则不待大军,即发兵救武威,因为敌军新合,未必同心。曹操西征马超,看到对方的援军不断赶来,面露喜色。诸将问其缘故,曹操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时势顷刻都在变化,如同风云之无常势。时势常造英雄,只是英雄往往执着于旧时来路,不知道外面的天地已改,找不到出去的道路。曹操反对废黜灵帝,认为此事必不成。曹操考虑复设九州,为荀彧所沮。明帝营造宫室,陈群劝其不要耗费民力,明帝用萧何的典故做辩解,陈群指出,萧何营建宫室的时候,项羽已被歼灭,天下已经平定,是不能和明帝的时代同日而语的。
语云“先虑未然,然后康乐”。明哲之士不但要知道当时的形势,更要预料到未来形势的变化。王粲云:“观古今之成败,能先见事机者,则恒受其福”;反之,必受其害。高明的政治家不做救火队员,而力求洞察先机,占得先机。
曹操大军南下,众人皆劝孙权迎之,鲁肃则晓以厉害,以为众臣可迎,独孙权不可。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关中大乱,华歆与六七同伴出武关。路上遇到一男子踽踽独行,要求与华歆等人同行。华歆担心留有后患,表示反对(“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以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人于心不忍,决意携他同行。中途此人堕落井中,众人欲弃他而去,华歆又坚持将此人救了出来。
袁绍南渡,程昱以七百士卒守鄄城,曹操欲增其兵,程昱以为不可,因为袁绍见其兵少,必不来攻,若增其兵,袁军必将来攻。郭嘉谓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所以必死于匹夫之手。袁绍败后,田丰料定自己必死:“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袁尚还师救鄴,兵法上说“归师勿遏”,所以众人建议避其锋芒。曹操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袁尚果然循西山而来,为曹军所破。曹操预言辽东太守公孙康将斩送袁尚等人首级,原因是:“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曹操告诫国人,于羌胡交往必须慎重,轻易不遣人往,“善人难得,必将教羌、胡妄有所请求,因欲以自利;不从便为失异俗意,从之则无益事”。
司马懿讨伐辽东,临行前向明帝分析形势,公孙渊弃城而走是上计,其次是据辽水而守,坐守襄平则是下策。公孙渊舍不得放弃基业,必然先拒辽水,而后图谋守城。明帝问其出征需要多少时日,司马懿对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陈群料定刘备得徐州后事必不成。程昱料定孙、刘两家必定联合。刘晔料定刘备必为关羽报仇。董昭料定曹休不能渡江。王基论大捷后不宜轻敌深入。司马懿见蜀中使者,不问戎事,只问孔明之寝食及行事烦简,从而预言此人不能久矣。陈泰不求增兵,希简上书,司马昭知其必能克敌。司马昭料定钟会平蜀后,难成大事。
真正的智慧是知行合一的,在了解了各个选项的利弊后,还要当机立断。所谓“深思熟虑”说的是把利弊得失各方面都想到、想清楚,决不是拖泥带水,犹豫不决。阎忠曰:“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
机会稍纵即逝,袁绍不迎献帝,错失良机,结果被曹操抢先一步。官渡之战中,曹军粮尽欲退,荀彧看出这是胜败之机,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曹操平汉中后,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安。刘晔劝曹操乘势取蜀,曹操不从。孙、刘两家开战,刘晔建言文帝大举兴兵,一举灭吴,差点就此统一华夏。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刘备有一个说法,值得推敲。当时曹操北征乌丸,刘备请缨袭击许昌,刘表不从。事后刘表很后悔,对刘备说道:“不用君言,故失此大会也。”刘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於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事会之来,确实无有终极,只是当事人已经不在了。
曹操说过:“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珍策重计,古今所尚。”曹操一时自大,距张松于千里之外,结果把益州千里沃野拱手让人。他派刘备去讨伐袁术,结果放虎归山。钟会的一个小小疏忽,枉送了自己性命。钟繇、王朗等议肉刑,各执一词,肉刑废除数百年后,其后果仍难以审量。由此可见实践智慧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