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大
今年六月的一个周末我一口气读了两本书。一本书讲如何仅仅依靠1.5英亩的土地使用低科技+高效率的方法做一个经济上成功而且并不辛苦的全职蔬菜园丁,另一本则是讲一位拥有5000英亩土地的老农如何用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原则改善牧场的土壤质量增加收入同时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看过了很多书、纪录片、电视之后,我觉得最缺的内容是怎么管理和运营一片土地、一个菜园,时间怎么管理、地域怎么规划。《杂识者的两难》里有提到,未来的农业应该是知识密集型的,而这个知识不一定是体现在机械化的水平或者某种理论化知识的高度,而是体现在理解和运用对特定地点上的土壤、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天气、水文多重因素如何互动的知识。要怎么才能让顺应自然的规律的种植同时也能顺应人类社会的需求,我觉得这两本书正好一大一小展现了两种不同情景里的做法。(这两本书都没有中文版,书名是我自己翻译的。)
首先说说第一本《市场园丁》(The Market Gardener):

此书作者为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农人,他和他妻子一起在城市外围耕耘一片包括房子一共1.5英亩的园地,他们能通过卖菜有稳定且充足的收入。通过自己种菜来获得经济独立,在这个粮食和菜被压低价格的工业时代,我觉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所谓“市场园丁”,大概就是园艺爱好者/自种蔬菜爱好者的升级版。不光自己吃,还要把菜拿出去卖钱(渠道是菜市场、CSA、餐馆超市),而且还能把这件事变成可以轻轻松松养家糊口的事业。小规模低成本,并不引入高科技农业或者机械化投资,通过规划和时间效率的改良,用一英亩地就可以供应220户人家将近半年所吃的蔬菜(六月到十一月)。
种植目的上,要从“自己爱种什么种什么”转变成“保证一定的多样性,同时要摸索消费者的喜好且稳定在消费者可接受的某个范围内”;从“什么种的好产量高就多种”,转变到“什么收益高就多种”。以作者的经验,把握好这两点大原则能够保证有足够且稳定的“入账”。
实际操作上,要好好把握怎么提高自己的时间精力效率,通过计划和规划去减掉无用功。这就控制了“出账”。在低机械化、小规模有机种植的框架里,时间和劳动的投入往往是成本里的大头。具体怎么说呢,我凭记忆大概写一写要点:
- 菜园设计很重要。要按照行动方便(种植床的尺寸要正好手臂能够到,所有的床都用相同的尺寸这样使用工具可以轻而易举的通用)和尽量节省无效功(走来走去的工夫)来优化。
- 做好记录和年度安排。这件事看似死板,但可以省掉很多心力且有助于自我总结。
- 热爱亲自动手但放自己一马也无妨。自己不擅长的一下子做不好的事情,同时又有便宜且环保的工业方案不妨采用。比如,自己做不好compost就批量从compost公司买。
书里有诸多详细讲解,若要深入则会另开一篇。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操作类书籍里思路最清晰、举例最有用的一本。通过看他的经验,还能够受到很大鼓舞。比如作者说,刚开始不知道上哪去找买菜的客户,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小规模经营的优势是灵活,比如第一年你可以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中建立一个小型CSA——在熟人里找十几户订阅自己的CSA并不那么难,试一试自己做不做得下去。此书作者还强调了,他们能到达很良好的经济状况并不是靠“吃得苦中苦”式的劳动换来的,相反他们的体验式是从容且宽松的。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个原则性的基调让我联想到了《做二休五》——如果要通过对心力或体力的消耗甚至透支去换取“超值的休息”、“超值的物质”,除去身不由其的情况,如果可以避免那不是更好吗。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巧安排”和“知识密集型”,哪怕只有很小的土地,也不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也可以做到可持续性的相对轻松的绿色生活。
再插一句,此书的图示非常高级,第一次见到这种书里使用手绘插图能把想要表达的精髓表达出来了,而且比看照片还要更清晰。
第二本书《由尘到土:一家人的再生农业之旅》(Dirt to Soil: one family’s journey into 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这本书对照着前一本书读非常的反差,简直是“城市文青”和“乡村红脖”的对撞。如果说前一本书更像是有志于田园生活的青年一代挽起袖子的探索,这本书则是一位工业化种地的老农人因为遭遇天灾和失败不得已另辟蹊径给自己找到了新的出路。这本书的作者有那种美国式侃侃而谈讲故事的流畅,文风让我想起了另一位身份类似的老农场主Bob Quinn写的书《Grain by Grain》,但内容上这本书要好看很多。《Dirt to Soil》和《Grain by Grain》这两本书还有一个类似的观感是读到后面的章节能感受到作者进入“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开启美国式吹牛X模式”,作为一本书来说多少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说了这么多有所保留的评点,但这本书里的故事读起来真的很引人入胜!
此书的精华是讲述如何“变多样、变无毒、变生态”。作者早年遵从工业化逻辑经营农场,靠除草剂、化肥的大量投入来换取高产。机械和物料的成本居高不下甚至节节高升,土质越来越差,产出越来越差。农场的收入有些年还可以,有些年不行。接下来是一个绝处逢生的故事:连年出现罕见灾害,农场一蹶不振。为了生存下来他决定停掉化肥和除草剂以降低成本,同时卖掉了几台机械以获得可流转资金。作为“弥补措施”,他开始在土地上多样化撒种(作者强调:“多”不是多几种,是多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调整了牲口饲养以给土地增加肥力,不再挖地。书中细数了作者长年摸索出来各种成功的操作,呈现出了一个大规模工业化机械操作和“知识密集型”结合后的“可再生农业”的参考案例。
读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一个大型农场经营者的视角。前一本书讲的是小农场的蔬菜种植,而第二本书讲的是大农场的经济作物种植——大豆玉米大麦等。读这本书之前我无法想象几千英亩土地是要怎么种、种什么,是要怎么机械化操作,是要怎么获得收入,一年一年是要怎么安排生产,等等。看完了这本书,我有了一些基本常识。比起第一本年轻人写的书,这本书作者Gabe Brown写的是他过去几十年的农业经验,还有多加了一丝历史的纵深感。
两本书,一小一大,是不是很有趣的对照?写到这里只能抛砖引玉,书里有更值得细读的内容,推荐有心者去读原著。小或者大,至关重要,此文算作关于有机种植“时间维度”的前篇。
【系列阅读】为与不为 https://www.douban.com/note/730128741/
-
西海星洲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30 19:01:36
-
嘉顿熊家族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8 23:47:58
-
安心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22 22:12:29
-
持盈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6 11:45:23
-
紫衣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6 16:56:13
-
大雪饼好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5 16:18:52
-
eigenstat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5 15:24:43
-
wangzh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4 04:21:51
-
林边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11:34:51
-
棋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11:14:01
-
hei36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08:27:59
-
烏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08:19:50
-
蛇骨筷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07:39:12
-
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06:31:40
-
apikoro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06:22:11
-
脑菇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01:02:18
-
啦啦宝都方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00: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