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挥拳该对事不对人
最近看的帖子,感觉年轻人戾气重好像已经从青春期延续到大学了。
相对而言有阅历的人判断事情很多时候是出于经验(多个案例的堆叠),缺乏阅历(大多数年轻人)判断事情往往是出于教条(比如受看到的听到的个例的影响)。同一个事情我还没觉得被冒犯,是因为我经验上认定这就是个玩笑,我的承受能力在这儿,对方口嗨我可以一笑置之或直接无视,但没有经验的人可能会真的觉得感受上被冒犯或者教条上被冒犯。
我觉得感受上被冒犯的应该去尝试维护这样的秩序,应该学会积极的去表达;想要维护正义的人则应该出现在有人明确表达了“我被冒犯到了”的时候。但没有感受到被冒犯又因某种教条而建立了边界感的人,可能就要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合理,因为你的教条是看来的听来的,不是你自己切身感受到的。
我也因此认识到,缺少阅历的人很容易被洗脑、同化也有因由,因为觉得一个事情有道理并相信且去维护,是很容易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听从什么,相信什么,但认识和了解更多类型的人和事,调整甚至转变自己的认知还需要一个更长期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自己会觉得过去的自己蠢。
规矩的建立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信仰不同规矩也必然不同,没规矩的人也有,但未必发心是坏的,只因为他们或许真的只是自来熟去开玩笑,或者就是同样没见过世面,是文明社会的“死角”。矇昧并非意味着缺乏道德,有时只是未经开化。见的世面越多,规矩或许可能就要越复杂,但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建立一个让所有人都遵守的规矩,以至于只要规矩好自己才是真的规矩了,越来越多的人规矩自己才是文明。
女权需要发声,需要驱散恶臭,但要建立在平权的目标上,不是片面的贴标签,不是为自己无处释放的正义感贸然的挥拳。这时候就要对事不对人,该说这种行为不好,这种行为恶臭,而不是简单的定性为这人不行,因为对方不了解你和你不熟,对方对你来说也是一样的,你也不了解对方和对方不熟,你不能通过一句恶臭发言而给对方定性。文明的社会该是有边界感且包容的,而不是只为了建立边界以矫枉过正的方式舍弃包容。通过制造对立而斗争,这样争取来的生存空间也换不来尊重。
说的不一定对,毕竟我年纪大了,万一和现代社会脱节了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