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社会根基的学术


自吴与弼、陈献章出,闽、浙、赣三省成为儒学中心,时为明中期。此时,三省常有饥民、矿贼、瑶族、僮人起义,大者一二十万人,小者百千,扰动东南。除了北方三边之外,东南为镇守宦官以及各种内廷采办使者最多之地,豪强林立,民风颇悍,社会问题深重。有意思的是,吴、陈两派,除了入仕者非常有勇气进谏外,两个学派都不能做治世学问,都去研究如何反性自然,并且相互攻击。 明宪宗时期,陈献章曾多次受到举荐,终未能得用。在明代想走汉代大儒之路是不可能的,汉代除了本身有荐举制度之外,还是历代最崇重学问的时代,所以能够实现征大德以励风俗,明代就只能是收名望以饰治隆了,有根本区别。 陈献章不事著述,名重东南,颇似东晋名士殷浩,实不堪倚用。张诩认为老师陈献章虽未入仕,而其大功可拟先圣,在于其学术可以拯救人心。实在是对老师过誉了。 心学家们揪着“天理”不放手,却不能将天理的解释权和实践劝统一到学术和政治思想上,这就会产生没有社会根基的学术。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