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生活在“哥伦比亚生活圈”
01 1930年,英国作家巴拉德在上海广慈医院出生。他在晚年自传《生活的奇迹》(Miracles of Life)中回忆自己曾经在安和寺路(Amherst Avenue)31号洋房里的生活: 坐着配司机的别克车、吃冰淇淋、喝可乐、看美国电影,从伦敦订购玩具,家里有十个保姆,其中一个是白俄。中国仆人们,只有代号没有名字。

1987年,他的另一部自传体小说《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被斯皮尔伯格拍成同名电影。剧中有一个情节,男主角杰米一家穿着华服,坐着小轿车去参加派对。 车外是杰米不熟悉的另一个世界:理发的小市民;搂着妓女的美国大兵;向他点头致意的修女;卖鸡的小贩把几只鸡扎在挑子上,挑子晃到车窗,鸡血沿着窗缓缓流下;小乞丐趴着车窗往里看,被警察痛打。 杰米全程好奇地往窗外张望。一道车窗隔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也是当时外侨在沪的写照。他们生活的上海,是一个与普通上海人生活的上海完全无关的城中之城。

扮演杰米的演员是克里斯蒂安·贝尔。20多年后,他再次来到中国主演《金陵十三钗》。 1974年,我的大姨嫁到新华路我大姨父家,住了12年后搬去了茅台路上的新公房。她记忆中,新华路特别干净。两点一线早出晚归的生活并没有让我大姨多关注这条马路。但偶尔在周末的晚饭后,若兴致好,她会沿着新华路散步,一直走到淮海西路。 70年代初,新华路被确定为市区通往虹桥机场的主通道,专门开辟地道让外宾轿车通过。这条地道将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校园一分为二。 “我记得以前这条路,一般人还不能走,除了外宾车辆只有48路。”这是我大姨对新华路的回忆。 “我进交大的时候,本科生已经要去闵行了,否则我人生前22年都在新华路法华镇路这一带生活。” 我朋友老周是个“滴滴刮刮”的长宁宝宝。新华路幼儿园,法华镇路第三小学,复旦中学,生活学习半径一直在新华路3公里内。 他告诉我,秋霞阁以前最好吃的不是现在要排队的鲜肉月饼,而是鲜肉大包。新华路幼儿园附近的一个大花坛,承包了他童年时期所有的快乐。在那里,他吃过“一串红”,他爸爸在中央雕塑下指导过他写作文。 大西路(延安西路)、安和寺路(新华路)、哥伦比亚路(番禺路)一带,旧时侯被称为“哥伦比亚住宅圈”。
02 民国初年,上海在行政区划上归江苏管。作为国内第一大商埠兼金融中心,财税收入十分可观,各方军阀都对它觊觎已久。 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在上海近郊发生激战,前后历时40天。这次战争破坏相当严重,齐燮元军攻占青浦时,劫掠全城三日,造成规模不小的难民潮涌入上海租界。 次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趁乱修筑了11条越界路,变相扩大了租界范围。 土地扩张吸引了冒险家。美资普益地产公司看中了刚刚筑成的哥伦比亚路及安和寺路附近的一片地块,也就是现在的新华路211弄和329弄所在地。后来这里被叫做“外国弄堂”。 地块因毗邻番禺路1923年建成的美国乡村俱乐部(又称哥伦比亚俱乐部),也就是现在的上生·新所所在地,普益公司之后便以“Columbia Circle”命名,也被称为“哥伦比亚圈”。 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左家宅张、卢两家及蒋家巷蒋、王两姓,境内由农田和坟滩组成,沟浜纵横,一片荒芜。别看它是片荒地,在普益地产公司老板美国人雷文法兰的脑海里,这片阡陌交通的江南水乡,未来将成为一个美国式梦幻乡村。 不久后,“哥伦比亚圈”开发计划推出:这片土地被细分成70来个面积一亩至两亩不等的长方形地块,预备建造连体住宅和花园住宅。 普益公司的匈牙利籍经理胡戈·桑多尔邀请了同乡邬达克为总设计师。当时有业主还特地将邬达克送去美国考察学习。学成后的邬达克为“哥伦比亚住宅圈”设计了十来种不同风格的别墅,然后再根据业主不同的要求进行定制化设计,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定制化住宅。 截至1930年,“外国弄堂”共有21栋别墅以及一栋车库建筑落成。“哥伦比亚圈”打出“在上海拥有一个永恒的家”的广告语,吸引了一批国内商贾和外国侨民。 据1930年《普益年报》记载:春夏两季,大批买主置购产业,普益当年的净收益比1929年超165%。 然而,派对总要落幕,别墅的业主们在上海并没有得到永恒的家。 租界沦陷后,一切特权归零,“哥伦比亚圈”内的别墅被日军占用,外侨被关入日军集中营惨淡度日,死伤无数,巴拉德和他的父母就被羁押在龙华集中营(今上海中学)。日本投降后,幸存者在1945年后纷纷回到母国。

03 国庆前的一天,我沿着“哥伦比亚生活圈”走了一圈。 从延安西路轻轨站出发,第一站是延安西路上的“大西别墅”。

1943年之前延安西路叫“大西路”。1930年代,一家英国地产公司在“大西路”上造了17幢英式别墅,取名“大西别墅”。这里也是当时有名的高级住宅区。大西别墅在上海沦陷后一度被日伪占据。1949年后,别墅充公。再后来,部分房子开始慢慢地归还原个人业主。 我去的那天阳光明媚,一栋栋三角顶的房子掩在高大的水杉里。三两老人坐在户外晒太阳,也有孩童嬉戏。 一个老爷叔和我聊起天。他退休前在机关工作,房子是单位分的,在这里一住已经有30多年。还有个爷叔说,“我3岁就搬到这里了,一眨眼,60多年过去了。” 现在大西别墅里住着几十家住户。9号楼有间艺术工作室,楼外的一个设备箱上放着三个雕塑。


2016年,长宁区对大西别墅进行空间改造。在别墅区中心部分辟出一块晾晒空间和百米步道。正对步道的一栋房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妻。 那天,老夫妻在家门口的篱笆上插装饰树枝。

“过节了,房子总归要装饰一下的。”阿姨笑呵呵同我说。 他家门口的一长排水缸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锦鲤哦。喏,前面那幢别墅的主人送给我们的,从鱼苗开始养到这么大哦,花了三年多时间。” 鱼缸里近一米长的锦鲤穿来游去,不时溅起水花。他们家门口还晒着一排海带,散发着淡淡的海水咸味。 这大概也是理想的退休生活吧?阳光下,不需要很多的话语,抬头就能看到彼此,各自做着家事。 绕到房子的后面,二楼传来悠扬的钢琴声。


草丛里的虫鸣伴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弥漫在空气里的桂花香甜,令人迷醉。 我驻足良久,几乎要在曲毕后鼓起掌来,又怕打扰到弹琴人。据介绍,弹琴的是一位退休的女士,她的钢琴是自学的。 离开大西别墅,穿过延安西路,沿着定西路走到新华路。 04 新华路算是邬达克建筑高产的地方,这里布满了他职业生涯中黄金时期的作品,但这条马路没有一点“网红”的样子,繁华和热闹与这里无关。大概是马路本身的气质带来的高雅和宁静,还有一股生活气息。 我以前对新华路印象最深的是马路两旁的梧桐,树冠伸到路中间合拢,枝叶茂盛,阳光只能透过枝叶稀疏处洒下来,在路面上形成斑驳的光点。

沿着新华路,一一来看两旁的建筑(以下老房子相关内容均是我根据平时搜集的材料整理而来,信息不一定完全准确)。 其实说是看建筑,感兴趣的还是立面曾经住过的人,他们赋予建筑灵魂。

新华路186号马哥孛罗 这家马哥孛罗是登琨艳在上海的第一件作品,曾经是新华路上最美的店铺,现在的样子是2017年重新装修后的。马哥孛罗这几年一直在关店,新华路这个门店已经是上海的最后一家。经营了20几年后,也在今年8月也关门了。


创始人是一对台湾夫妇,如今年事已高,又没有子女继承事业,最终决定结束品牌。我朋友老徐在营业的最后一天去拍了一段告别视频。
新华路200号 新华路上罕见的一栋中式建筑 这栋房子有着中国传统的重檐大屋顶,有点像中国传统宫殿。据资料,1948年建成后,陈果夫曾短暂居住于此。解放后,这里曾借给空军四五五医院使用,后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汉语大辞典编辑部所用。

新华路294弄 西班牙建筑群 1号 棉花酒吧 这里现在是棉花酒吧。一到假期,酒吧里中午就有开始有乐队唱起歌。

5号 陈止善故居 这栋西班牙式花园住宅是于1935年由蒋介石北伐时期的军事顾问陈止善“弃甲归田”后,出资邀请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赵深、陈植等人所在的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

新华路336号 上海民族乐团 这幢两层法式花园洋房,原是汪精卫的得意门生、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国防最高会议秘书曾仲鸣于20世纪30年代建造居住。曾仲鸣后成为汉奸,在逃亡河内的途中被刺杀。 1946年初,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由美国再度来华,在上海组建“民航空运公司”。他于1947年与陈香梅在虹桥路美华村结婚后,租住了这幢别墅,直到上海解放后离沪去香港。 1950年-1951年,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曾在这里住了一年。 现在这里是上海民族乐团所在地。

新华路699弄 前化纤四厂 这里前身是国企化纤四厂(原安乐纺织厂)地块。安乐纺织厂是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厂,由当时上海赫赫有名的资本家邓仲和于1930年开办。原来地块上的洋房是邓仲和给外国请来的顾问住的。外国人走后,别墅收归国有,入驻了大量的工厂阶级精英家庭。后来别墅全部拆除建造了新大楼。 新华路593弄 梅泉别墅 梅泉别墅这条弄堂,是我在上海走街串巷这么久,觉得最舒服的一条。它非常宽敞,可以进出车辆。整条弄堂只有一个出入口,弄堂里虽也是晒满衣服,但极其安静和干净。

梅泉别墅于1933年由房地产商胡其达斥资建造,耗时2年完工。砖木结构的花园洋房一共20栋,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设计,分三排排列。洋房里水电煤卫齐全。每栋楼里都设有汽车间。 弄堂口左侧曾有一个小花园,园内有两米见方水池,池中设有喷泉,水池周边植梅花,寓意梅泉,也是别墅名字的由来。 胡其达住在10号。

20号曾是参与收复西沙、 南沙群岛的海军将领张君然的旧居。 新华路483号 尚善堂艺术展示馆 这栋现代式风格的建筑藏在梧桐后,建于1947年。业主原是实业家张明为。之后,成为“造纸大王”金润痒私人住宅。解放后曾为长宁区结核病防治所使用。改革开放后一度作为肯德基上海总部,后又入驻长宁区药品监察中心。现在为尚善堂艺术展示馆。

新华路329弄 外国弄堂 新华路 329 弄和 211 弄是相通的,形成一个“U”字形回路。这条就是有名的“外国弄堂”。据说1998年,克林顿来上海访问,第一站就直奔这里。弄堂里的建筑大多为邬达克作品,堪称小型“万国建筑博览会”,我挑有故事的讲。 17号薛福生故居 这栋房子原先是上海商棉纺业的巨子薛福生的家族产业。1958年公私合营时房子收归公有。现在将其中部分还给了薛家的后人。薛福生的孙女名媛薛安伦曾在这里住过。

32号乙 前瑞典驻沪总领事官邸 这栋英式风格的房子建于1930年。在1936年至1947年期间为瑞典驻沪总领事官邸。建国前夕,别墅曾卖给盛宣怀家族。

36号“蛋糕别墅” 房子隐在大门口看不真切。这是一栋双层圆形花园别墅,因其形似蛋糕而得名为“蛋糕别墅”。原为西班牙公使馆。后由爱国民主人士同济大学老校长周均时购下。 抗战胜利后,周均时因发表反蒋言论,于1949年5月在成都被逮捕,囚禁于重庆白公馆监狱。同年11月27日殉难,是年58岁。周均时被捕前一直居住在此寓所。

新华路211弄 两条弄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隔标志,从一条支路就走到了另一条支弄。 1号 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经理故居 这里原是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英籍经理的私人别墅。解放后上海乐团成立后租借了这幢房子,由民族乐队使用。20世纪60年代起这里由房产部门接收管理。

2号 传教士李佳白故居 曾是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住宅。

新华路231号 荣漱仁故居 这栋别墅于1932年由英国人建造。之后的业主是曾经享有“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之称的实业家荣德生的女儿爱国民主人士荣漱仁,也就是荣毅仁的胞姐。建国后,荣漱仁将洋房赠送国家,房屋被分配给多户知识分子居住。

新华路315号 石油大王房产 这栋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建造于1930年。据说原是某国石油大王为其儿子在沪购买的结婚用房,建造得十分豪华。解放后,这幢住宅曾用作上海市第一商业局疗养院。

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 上海影城所在地就是曾经的“哥伦比亚骑术学校”。这家骑术学校的校长就是老板,是个英国侨民。聘用的教练都是白俄,马夫和打扫马厩和场地的杂役,则都是中国人。 原先沪西一带都是土路,就是为了骑马。这个学校骑马的路线是过凯旋路向南折入虹桥路,随后向西笔直到罗别根路(今哈密路)头上的高尔夫总会(今上海动物园)。然后,调头循原路,回骑术学校——这样一趟来回,约莫花一个半小时。 1991年上海影城落成,是全国首家五星级电影院。 05 从上海影城这里转进番禺路,先经过幸福里,然后就是上生·新所。 番禺路的建筑其实有点不太合章法,有高层,有老公房,有学校,也有洋房,是各种年代交织下的产物。以前国际旅游职校的对面还有个菜场,拉面、馄饨、生煎锅贴这种家常小吃就在外面摆着摊,很生活气。 番禺路60号 孙科别墅 这个别墅原来是邬达克给自己设计建造的独立花园住宅。当时,跑马厅对面的慕尔堂(今沐恩堂)也在开工,资金就出现了点问题。是孙中山儿子孙科伸出援手,使得慕尔堂得以完成。为表感谢,邬达克便将自己准备居住的别墅以几乎馈赠的价格转让给孙科。 1949年3月,孙科辞去国民政府职务,与夫人去往香港之前,将别墅转卖。后来这里属于国民党中央防疫处上海分处。解放后成为保密单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办公楼,后来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也搬走了,万科进行改造更新,成为了上生·新所。

孙科别墅前阵子对外开放了,可以去上生·新所的公众号预约参观。 番禺路129号 邬达克故居 再说到邬达克,他将原来的住宅的转给孙科后,又在马路对面设计建造了一幢英式乡村风格的房子。这也是邬达克在上海曾经拥有最大的,也是离开上海前最后一个家。 这栋房子在邬达克离开之后的几十多年中,流转作为居所、食堂等,最后归于长宁区政府,长宁区教育局。2011年重新修缮,2013年作为邬达克纪念馆对外开放。

06 这一带最后还想提一下的是法华镇路。 法华镇路不长,与新华路平行,连接着淮海西路和延安西路,与番禺路和定西路都有交界。这条路上除了居民楼,就是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业态:点心铺、理发店、超市、服装小店等等。 这里原来是法华镇——上海市区的千年古镇。这里原先有条法华浜,是一条从苏州河分流的小河,蜿蜒流经全镇,流过交通大学门口,最后汇入徐家汇肇家浜。 解放后由于河道污染严重,陆续被填。但从周边的路名种德桥路和香花桥路,依稀能看到原先十余座桥横跨法华浜的盛景。 法华镇原先还盛产牡丹,一度被誉为“小洛阳”。王安忆在小说《天香》里几处提到法华镇的牡丹。 “每年谷雨前后,到花事季节,法华镇便热闹起来,遍是赏花的人,车马济济。” 法华镇路504号居民楼里的汤包馆 法华汤包,若是没有本地人带,一般人大概连门开在哪里都不知道。这间汤包馆开开在一幢居民楼里的底层十来年。

环境虽然简陋,人气一直很足。他们家的小笼包最大的特色就是皮薄,汤汁饱满。喷热的一笼下肚,元气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