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西狩与″珍妃入井″》陈再明20、12、20
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老佛爷″慈禧太后,敢于与她分庭抗礼者甚少,而唯珍妃敢在″老佛爷″头上动土,这真有天大的胆儿不可。但她的命运不出其母所料,珍妃的一生果然是短暂的一生。
珍妃,她名叫他他拉氏,出生在官宦之家,满州镶红旗人。父亲长叙曾任工部、礼部侍郎,祖父裕泰曾任刑部侍郎、湖广总督等职。珍妃貌美艳丽,自幼在家庭教师、有江南才子之誉的文廷式教授下,聪慧过人。光绪十五年,她13岁时,和她的15岁姊姊一同参加选秀,入选为珍嫔,她姊姊为瑾嫔。就和选立为皇后的叶赫那拉氏,同时入宫,于正月二十七日举行大婚典礼。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副都统桂祥的女儿,也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
慈禧太后把自己的亲侄女,立为皇后,是有她的政治目的。她強人所为的结果,因非光绪帝的本意,所以他不喜欢皇后,反而珍妃更得到他的宠爱。据随侍珍妃左右的白姓宫女回忆说:″珍妃貌美而贤,是个有才气的女子,自幼得文学师承,诗词歌赋无一不精,初入宫时不仅受到光绪的宠爱,同时极为慈禧所钟爰。知其性喜书画,乃命内廷供奉缪嘉蕙女士教之。平时居景仁宫,与德宗(光绪帝)同居养心殿,德宗嬖之。″
白宫女接着回忆说:"尝与德宗共膳,妃喜作男子装,并与德宗时互换装束,以为游戏。时隆裕皇后与珍、瑾二妃同侍德宗,意不善也,频短之于慈禧。而妃于怡情书画之中,不以为意″。又据珍妃亲侄唐海炘回忆说:″珍妃性格憨厚,喜游戏,颇得德宗宠。按宫例,妃不应乘八人轿,德宗特赏之。被慈禧见而将轿摔毁,德宗不悦。嗣隆裕竟以短妃于德宗,反为所殴,以此为隆裕所嫉。其死因盖早种于此也″。
珍妃之所以受到光绪帝的宠爱,除貌美而贤、才华出众外,更重要的是她和光绪帝志同道合。光绪帝自幼在毓庆宫,在翁同和的教授下,懂得中外很多学问,又喜写诗文,二人可谓一对才子佳人。珍妃很了解体贴光绪帝的处境,入宫后目睹一切大权都出慈禧之手,对朝廷腐败、慈禧乱政、重用奸臣李莲英、视皇上如虚位等情况,特别在甲午战争后,各国列強企图瓜分中国,局势紧迫,而慈禧将军事上的情报撂在一旁不闻不问,整天呆在颐和园看戏养尊处优,光绪对此心急如火,珍妃痛在心上。因此,她总是同情他,爱护他,宽慰他,鼓励他忍耐着,重整朝纲。
而皇后跟光绪帝结婚,一直受到他的冷遇,光绪帝把她看成是慈禧派来监视自己的人,何况隆裕既无才又无貌,没有引人称赞之处。光绪帝更烦她了,她就向慈禧太后诉苦。慈禧就怀恨珍妃来了,借口以鞭刑毒打她,进一步激化了后妃之间、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矛盾,仇和恨都集中在珍妃上。慈禧又以珍妃干予国政为由,逼光绪帝下谕旨将珍妃降为贵人。由此可见,慈禧迫害珍妃,不仅有妻妾之间、婆媳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原因。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后,老佛爷按预谋说,将光绪帝押到瀛台的涵元殿,将其囚禁。同时,她又对光绪帝最亲近的珍妃下毒手,施以刑仗,撤去簪珥,将之囚于偏僻的钟粹宫后北三所,立下条规″不许进見″光绪帝。珍妃也如犯人,由慈禧派出两个宫女监侍,门自外锁,饭食自槛下送进。每天还得忍气吞声跪着听慈禧太后爪牙的"数罪″,备受凄寒凌辱。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七月二十一日,慈禧西逃,是谓″西狩″。她不但把光绪帝挟走,更把囚禁两年的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光绪帝亲眼看见爱妃被害死,悲愤之极,至于战栗,受到深重的精神创伤。″珍妃入井″的详细经过,有老宫女赫舍里氏在《宫女谈住彔》中,记下了崔玉贵有关此事的供述,很可以从中窥知真相。老宫女说:
″农历七月的天气,午后闷热闷热的。大约有半个多时辰,老太后由颐和轩出来了,铁青着脸皮,一句话也不说。我们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来的。其实,就在这一天,这个时候,这个地点,太后赐死了珍妃,她让人把珍妃推到顾和轩后边井里去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晚上便有人偷偷地传说。后来虽然知道了,我们更不敢多说一句话″。
老宫女说她让人的人,就是崔玉贵,是他把珍妃投入井中的。″珍妃入井″的目击者和实行者就是崔玉贵,但他后来疽发背死,死前曾给老宫女供述,即如上述。还有一人唐冠卿,这位旧太监守候在颐和轩廊上的。据唐冠卿的描述:
″及抵角门转弯处,太后遽曰:'汝可在颐和轩廊上守候,如有人窥视,枪击毋恤'崔玉贵来,扶太后出角门西去。少顷,闻珍妃至,请安毕。太后曰:′现在还成话吗?义和团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继而忽闻太后大声曰:′我们娘儿们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太后曰:`不管有无罪者,难道留我们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恳,旋闻太后呼崔玉贵。崔玉贵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玉贵曰:″主儿下去,我还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忽闻太后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挣扭之声,继而砰然一响,想珍妃巳墮井矣!″
″珍妃入井″,这巳描述得有声有色。一代才女珍妃,就这样在慈禧太后西狩前,被她扔下井了。这″老佛爷″真毒无比,可恨!可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