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薛宝钗》
薛宝钗生于皇商富贵之家,但丝毫没有贵族小姐的娇气。且看她“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不施粉黛的,看去不觉奢华。她客居在大观园东北角的蘅芜苑,人称蘅芜君。

借刘姥姥之眼,我们得以一窥宝钗之居室的简朴与素淡,一个富贵小姐的房间竟如雪洞一般,倒不像是小姐的闺房。可以说宝钗是个超前的北欧性冷淡风格的极简主义者了。宝钗不喜欢花儿粉儿,在蘅芜苑里都是些叫不上名的异草,“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她不喜铺张浪费,也不在衣服上熏香,不在意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她兴趣爱好广泛,博学多才,但并不以此为门面。在文学、医学、佛学、理家等各个领域都有涉猎,琴棋书画哪一样不是厉害的,还懂得地形布局,协助惜春妹妹完成大观园的绘画,在众位女孩儿中都是难得的人才。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却并不以此为卖弄而轻嘲他人,反而守拙持重,敦厚无华,内心温厚而博大。

她意识超前,追求阶级平等,虽然在那样的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薛宝钗也不会苛待丫鬟婆子,就连人人厌恶的刁钻恶妇赵姨娘都说她“大度得体”。在外人看来平易近人,讲究关系里的平衡,社交手腕圆滑。但宝钗又是一个极超脱的人,那首“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从她口中吟出,竟让宝玉听热了泪。宝钗的周正和得体,善良和温暖是有目共睹的,她过生日的时候,贾母让人搬来一个家常小巧戏台,贾母让宝钗先点,宝钗一番推让,倒是点了一折“西游记”,讨得贾母欢喜。

群芳开夜宴,宝钗的花签上画着一只牡丹,上书四字“艳冠群芳”,更有一句唐诗批语:“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吃的药丸叫“冷香丸”暗示她的淡然、冷静,是天生的。她对人的好是发自内心不求目的的,她的体贴周到是一种神性的关怀而不是钻营的人际交往。

逻辑能力很强,看待很多事情都是站在旁观者最清晰的角度,薛宝钗的理性在很多细节之处都可以体现,比如,她是贾府这个纷杂诡谲的大家庭里少有的明白人。比如,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一事,薛宝钗就以其无比的冷静、理性替王夫人作了超脱。
宝钗自见邢岫烟家业贫寒,无人真心待她,且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私人,连她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他人身上,凡闺阁中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她又不与人开口。宝钗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

宝钗对于别人的身世处境之观察,是由表及里的,透彻的冷静理性而又充满悲悯的温暖。她每每于发现别人窘迫之时,给予救济,这已是大热情。因此我们才说,宝钗的无情更多的是一种理性。又比如,她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的评价都非常中肯,就算是和史湘云关系更亲近一些,也不会因此偏袒她多一点,更不会因为黛玉对她有偏见,而暗中报复,反而用心教导。
她有主见,也客观,洞悉规律,从不相信绝对的真理。她既复杂又不复杂,既世故又不世故,她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喜欢她支持她的人都明白她的坚韧和聪慧,不喜欢她的人只觉得她虚伪无情。在曹雪芹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最美好最纯洁最无私最神圣的女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