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教孩子自我安抚睡眠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原文链接
很多父母和所谓专家主张“教孩子‘自我安顿’或者‘自我安抚’”,自我安抚经常被成为宝宝睡眠的Holy grail(圣杯),一旦宝宝可以自我安抚,家长就被告知可以期待不被打扰的夜晚和轻松的睡眠。很多专家告诉睡眠被剥夺的家长尽快让宝宝学会自我安抚的技能是多么重要。
但是,这不是真的。
如果我告诉你宝宝不能自我安抚呢?
宝宝不能像学骑自行车那样学会自我安抚。自我安抚不是你能教会的东西——在一大堆睡眠训练和睡眠技能里。
“但是它有用啊”真的吗?
通过睡眠训练你可以制约宝宝不用哭闹获取关注而不用父母的努力就能睡着,但是这不代表宝宝平静,被安抚或者安稳了。
自我安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宝宝会在长大一点后获得这个技能。就像他们变得更加有活动能力,可以吃固体食物。本质上来说,你不能教会他们大脑还没有装备的技能(不管睡眠专家怎么承诺的)。
自我安抚是一个非常误导的概念,不管谁发明了它很聪明的把它说得很积极和温和,和把流行的哭声训练说成“有限安慰”“空间安抚”“有限安抚”。聪明的营销,一样的手段,在现实中不管你如何确信没有放任宝宝自己“安抚”自己,你就是放任他们哭,(然而事实上,你根本不是让宝宝去“安抚”自己,而是放着他们哭闹不理,尽管每次只有一两分钟。)尽管只有一次两分钟。
自我安抚的发展
要想明白自我安抚的发展我们需要检验心理学概念“自我情绪调整’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情绪性自我规范?情绪性自我规范是人类调整,或者说是规范其情绪的过程。
我们作为成年人每天都在做这件事,也许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血腥镜头会畏惧,所以我们会赶快转台或者捂上眼睛。也许我们读一本书或者信让我们特别伤心,我们会把它放下十分钟喝一杯休息一下。也许我们从噩梦中醒来会打开灯看看有没有坏人入侵。这都是我们情绪自我调整的例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能使我们的情绪得到控制,否则我们会被情绪淹没,影响每天的机能。情绪的自我调整不仅是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也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巨大的压力会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害。
我们有三个方法应对强烈的情绪:接近,攻击和逃避。你可能知道攻击或者逃避是fight or flight.
我们很了解这些感觉--又是会激发我们身体的警报帮我们为了我们是生存决定留下来面对或者逃跑。
那什么“接近”呢? 简单来说就是说我们想要接近某些人或者事的欲望,来帮我们情感上觉得安全有保障;而对于你的宝宝来说这个人就是你。你是宝宝的安全领域,自然地他们想要接近你(经常是通过哭来要求跟你有肢体交流)。尤其是在他们还没有发展出情绪上或者身体上攻击或者是逃避的能力时。
可悲的是很多人认为宝宝“固执”和“控制父母”,并且把他们需要父母安慰这件事当做需要改正的坏习惯。很多专家认为一旦宝宝吃饱穿暖换好尿布他们就没有更多的需求了,他们有的。他们的情绪需求像身体的需求一样合理,为什么我们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
虽然宝宝很小时候就经历了“攻击或逃避”反应,但是他们神经层面上还没有发育地足够掌控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Triune brain 三位一体的大脑
宝宝出生后的大脑是成人大脑容量的四分之一。脑细胞和小脑或说后脑的相发育当不错,而且是在他们出生后一年半里大脑首先发育的部分。这部分大脑负责生存——温度控制,呼吸,消化和原始基础情绪。
边缘系统,是我们的“感觉大脑”,这一部分大脑会在头三年发育,这部分负责情绪和与他人的关系。这部分大脑包含海马体,杏仁核等等。
最后是新皮层,我们的“思考大脑”的发育。新皮层到现在为止是我们大脑中最复杂的区域,并且它的发育会贯穿我们的童年到成年,一直到20几岁。这部分大脑负责批判,分析和理性思考。
如果我们思考“自我安抚”这个概念,你觉得在大脑发展过程中是哪部分大脑负责真正的自我安抚,或者自我情绪规范?
很明显后脑是必要的,这就是“战斗还是逃避”的反应所在的部分,也是我们大脑中负责生存的部分。那么边缘系统呢?这也是绝对必要的,考虑到它是我们的“感觉大脑”, 并可以使我们的情绪平静下来。我们需要操纵这些情绪——我们怎么操纵这些情绪?这需要我们的“思考大脑”。
我们的新皮层可以帮助我们理智看待和分析状况,来找出解决办法规范我们的情绪,如果你看了一个恐怖片你需要杏仁核说,“”没事,只是一个电影,打开灯就好了”。我们需要我们所有部分的大脑,完全发展,才能做到“自我安抚”。
宝宝情绪自我规范在物理层面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足够发展。
那我们睡眠训练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睡眠训练是有用的。但是真正的问题是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到底什么起了作用,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你使用了睡眠训练(克制按抚法,空间按抚法,哭声面议,抱起放下等等等等,不管你怎么讲他们的目的和行为都是一样的)你是在教他们自我安抚吗?除非他们大脑提前五年发育。
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最基本最原始的程度,回到我们说后脑和“战斗还是逃避”反应,压力荷尔蒙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他们具有了毒性,你不能战斗也不能逃,就出现了“freeze”反应,就是冻结。你冻结了所有的行动来保持自我平衡,或者说更简单的,保存生命,希尔斯博士管这个叫“当机综合征”。
罗马尼亚孤儿院一排一排的婴儿床里的安静地宝宝,他们不哭,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需求,没有感觉,而是宝宝数量太多了,以至于护工只顾得上照顾他们身体上的基本需求
他们就在当机综合征中,他们通过‘’冻结‘’来保存生命,他们知道没人会来,为什么要哭?
这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宝宝自我安抚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这些方法‘’管用’和以上例子是一个道理。
看一下这个研究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945361/。该研究显示在教宝宝自我安抚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突出了宝宝在安静和看上去睡着的时候压力水平还是那么高。化学上我们可以证明宝宝从来就没有自我安抚或者安顿下来。
如果家长们相信宝宝可以被安抚并平静下来,他们自然会放松觉得这样OK,但是如果不OK呢?如果冻结的宝宝虽然不喊家长来但是他们还是在压力中呢?
万一他们吐了或者被毯子盖住呢?万一他们哭了没有人来,最后成为SIDS统计数字中的一个呢?
这就是自我安抚的迷思伤害最大也最令人警惕的地方。可悲的是没有人愿意研究这个,因为它太不伦理了,但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即使想起来令人不舒服。
如果宝宝被训练得很安静而不去喊他们的父母来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那有可能有更紧急的需求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去表达,宝宝的大脑还没有复杂到知道什么情况该叫父母来什么情况不该。
如果说宝宝身体方面OK,那么睡眠训练会带来心理上的风险吗?宝宝头几年的生活对于他们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作为一个家长你就像建筑师或雕塑家那样影响着他们。
大家记得边缘系统在前三年发育吧?包括海马体和杏仁核。
研究表明你在宝宝生命早期越多的培养宝宝他们的海马体的容量就越多,而且这非常重要因为海马体和行为规范有关。很多人辩称科学研究只证明了这和孩子被严重被忽略和虐待有关,但不是,很多研究对象是非常普通的家庭的孩子。
同样真实的是杏仁核在情绪的处理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向自我安抚的真正路径。
家长的养育可以增加海马体的容量(杏仁核也是)海马体和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行为规范和情绪处理的部分。明显理论上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多的在宝宝需要的时候回应他们,才能确保他们发展出好的情绪自我规范能力(或说自我安抚/安顿能力)。
总而言之,在孩子小时候和孩子的养育关系并不仅仅是期待他们在之后的人生有自我安抚的能力,也是期待他们建立和他人共情的能力和合社会性——这是自我情绪规范的另一个侧面。
所以说,我们能教会宝宝自我安抚或者自我安顿,让他们自主入睡吗?不能。
有可能训练宝宝有需求的时候不打扰他们的家长吗?是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宝宝很开心,平静或被安抚了。
我们有可能转变宝宝的大脑结构,等他们大一点以后发展出好的情绪自我规范的能力吗?当然可以。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抱起他们,宝宝他们,回应他们,你的养育会在未来看到成效——就是帮助孩子真正的建立自我安抚的能力,不是每个家长都为了孩子好吗?确实养育孩子是非常新老的,我知道睡眠剥夺的痛苦,但是家长有奇妙的能力可以塑造下一代。我们应该找到替代性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自我安抚不是一个可以教会的技能,而是一个随着孩子大脑发育自然形成的行为,不能着急。但是你可以给与他们尽可能的关注来帮他们发展这种能力。那些教孩子自我安抚/安顿的技巧很讽刺的会让他们更难发育好这些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