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害怕,别害怕
经典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阿米尔汗饰演的青年告诉两位好友,心灵是很脆弱的,要经常安慰它。说着,他用右拳轻轻敲击着左胸,仿佛在安抚一个不安的宝宝,一边说着:“All is well.”
这个场景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模仿着阿米尔汗安慰自己的玻璃心,并且一定是用印式英语,说着“A li’s well.”
当然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等我真正需要安慰自己的心灵时,才发现这句“all is well”并不起作用,莫非土生土长的中国心无法接受到外语传达的情感吗?不尽然也,只是因为“一切都很好”本来就无法使我心下稍安。
后来发现,不如心中默念“别害怕,别害怕”来给自己打气。
“别害怕”的宾语有很多。
别害怕开车开不好;
别害怕健身没有效果;
别害怕写的文件总被退回;
别害怕拒绝不愿意做的事情;
别害怕浪费了时间娱乐;
别害怕无法坚持;
别害怕看不懂书;
别害怕打电话没人接;
……
怎么我害怕的对象那么多,难怪每天都像是被莫名扔上岸的咸鱼一样,时刻处于呼吸这世界上最后一口氧气的濒死感中。
追溯害怕的源头,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科幻小说,里面有一段大意是,最残酷的不是死亡,而是让未准备好的孩子踏上旅途。
然而,哪有准备好的时候?在未知面前,想准备好是不切实际的。
我想我的害怕,不光是对日新月异的时代,不光是对徒增的年龄,不光是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最主要的是再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什么才是正确答案。
在人生这条路上跑着跑着,忽然发现身处荒野,脚下只有连绵的土地,哪里有清晰的路呢?连个路标都看不到。又好像到处是路,但是属于自己的那一条、适合自己的那一条又在哪里?
曾以为一切都是可计划的,就像从A点到B点,不管是走直线曲线折线,都能到达目的地。谁想到宏观世界也仿佛遵循着量子力学的规律,那就是全无规律,今天还骑着共享单车感叹科技改变生活,明天就发现押金无法退回。
这种心塞,简直充斥着我的每一天。
继续追溯心塞的源头,发现是另一种害怕。
害怕的,是让别人失望。
害怕别人觉得自己很差劲很糟糕,害怕别人心里嘀咕“不过如此”,害怕别人判定自己是个不可靠的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是个笨蛋。
从不知道,那个以为固若金汤的自信的自我,原来如此不堪一击。或许因为它并非真正的自我,毕竟构成它的每一个颗粒,都来自于他人的双眼。当它不再被任何人注视,便理所当然地烟消云散,仿佛未曾存在过。
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写到,要向自己的内心招兵买马。换句话说,支撑自己的核心力量应该来源于自我而非他人。
自我固然必须包含他人的评价,但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的部分。
GALA乐队在《追梦赤子心》里唱 “不求任何人满意只要对得起自己”,到底什么是对得起自己?
是制定一堆自我提升的计划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去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不管是否对自己有益?
或许源头依旧是那个被谈滥的话题——悦纳自我。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无法接受这样平庸的自己。
我期待的自己是有毅力的、有能力的、有热情的,并非期待自己天生如此,但我期待经过自我鞭策和自我激励,最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说实话,就是一个世俗标准上的优秀的人。
在我朦胧的设想中,物质上我可以达不到大富大贵,但是精神上一定是富足的。
那个已经注定不可能出现的我,应该拥有足够敏锐又包容的心灵,可以从初夏的绿叶中拥抱一整个夏天,也可以从最简单的饮食中得到恰当的满足,可以坦然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也可以为微小的成就表扬自己。
直到我总是无可避免地走向反方向,才终于确认,那个过于理想化的我,像一把高悬于头顶的标尺,在“她”的对照下,真实的自我渺小软弱到不堪直视的地步。
在别人对我失望之前,我先对自己感到了沉重的失望,远远多于其他人对我的失望(其实其他人根本不在乎)。
我真正害怕的,是未来的那个我,有一天会怨恨曾经的自己,“都怪你不够努力”。于是我先行一步,借他人之口来宣泄对自己的失望。
害怕对不起说“这回一定要坚持下去”的自己;
害怕对不起想认真学习的自己;
害怕对不起怀有梦想的自己;
害怕对不起有朝一日要自食其果的自己。
我以为我在降低自己的期待值,从而可以在未来的自己面前为曾经的自己争取些许宽恕。却忘了,聆听我自述罪责的神父和负责审判的上帝与圣坛前跪坐的罪人都是我。
简单来说,自我否定最终没有让压力化为动力,而成了自暴自弃的最佳土壤。
所以我不断地追求他人的认可,不断地“要求”他人来肯定我的选择、我的努力,不断地希望有个人来告诉我,“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我需要的是对自己的肯定,但是那个负责审判的我格外严苛,总是在打击我。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当他人对我有些许的否定时,哪怕只是最轻微的不赞成,于我而言也像是在千斤重担上又额外添加了一根稻草,立刻就能引发我的崩溃。
日本小说家乙一有一篇作品叫《小绿》,无法直视自我不完美的老师选择把班里的一个特定学生作为发泄对象。他对自己的所有不满,都以集体霸凌的形式宣泄在这位无辜的学生身上。这位学生成了老师心内被被惩罚的自我的替罪羊,弱小的他无力反抗,人格上分裂出一个名为小绿的同伴。
故事的结尾是学生迎来了一位新老师,是一个努力但又有点笨手笨脚的人,忘记学生问了她什么,只记得她不好意思地说,虽然她经常犯错误,但这就是她啊。
在听到老师这样的回答以后,那个因为糟糕的境遇而产生的同伴小绿悄悄消失了,因为这个学生已经不会再被当做替罪羊承受无端的指责,已经不需要小绿的陪伴了。
这位老师,能够完全坦诚地面对这个不太好的自己,也能面对这个不太好的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变得很好的事实,这是多么难得啊。
从来我们听到的是天道酬勤,相信的是付出必然有所得,然而却没有人说,能够持续的努力,本来就是一种天赋。
那么,能够接受无法持续努力的自己,又不自我厌弃,是否也是一种天赋?
我不知道。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当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别害怕”的时候,好像已经原谅了做得不够好的自己。
说要控制饮食但是又吃吃喝喝的自己;
说要用心健身但是还是走神的自己;
说要全心全意工作还是会摸鱼的自己;
说要读完一本书却刷微博刷了几个小时的自己;
说要早睡却不自觉熬夜的自己;
说要不发脾气却还是怒气冲冲的自己。
曾经在去健身房的路上,很害怕健身完又想去吃东西,害怕到觉得还是不要去好了,早知道要吃东西干嘛还去健身,这不是白费功夫?后来想,反正都是要吃,健身总比不健身好些吧。就好像多少次减肥后又反弹,想想反正都要长胖,之前减掉一些总好过没有减掉吧。
虽然没有能一直持续地努力,但是,多少也努力过了,总好过一开始就放弃然后完全不努力吧。
在我因为学吉他怎么也学不好压力很大,最后实在无法面对痛苦放弃的时候,刚学到和弦就理直气壮放弃的朋友说,手指太疼了,我体验过了,觉得不够喜欢,就放弃了。体验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我说,可我希望我是去做就要做成的人。
朋友的脸上写着一行字:您可真是太高估自己了。
好吧,那就从不太行的自己重新开始,第一步就是接受这个实际上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热爱八卦、容易崩溃的自我。
想要长篇大论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要去想是不是空有表达的欲望而无表达的才华,想要去尝试的时候不要想着一定要做到哪一步才可以,想控制饮食的时候不要为吃了一块巧克力自责——吃很多块也没关系——只要确实是真的很想吃才吃,想要痛哭的时候也不要觉得自己应该是成熟理智的成年人而自责过于软弱。
千言万语总结起来还是那句慰藉心灵的咒语,“别害怕别害怕”,别害怕自己的选择不是正确答案。就像《银魂》里主角团某集集体耍帅时说的那句,
“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