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人生,更需要温暖的依赖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爸爸从小就跟我灌输“独立”,因为大人们都很忙,没时间给你全面的呵护。
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可以早日脱离带娃的苦海,从而保证自己潇洒的人生。
我很羡慕,那些可以从小依赖父母,长大依赖另一半,有一个人能包容你所有的不成熟和任性,给予你温暖和安心的臂弯。
我希望我女儿可以,不用那么独立。
因为,太独立的人生,真的会很无聊,那些温暖依赖才是幸福的体验。
国庆假期回上海了,带着娃一起。
我女儿8个月就离开上海了,1年多没有回上海的家了,当初襁褓里的婴儿已经变成会爬沙发的皮丫头。
上海的家,她已经没有印象了。
进家门的那一刻,她好开心。
爷爷告诉她:你以后要在这个城市上学、工作。
你能想象,一个2岁半的宝宝,居然一脸认真地点着头。
那一刻,我心想:我真的希望她可以当个米虫,剩下来的交给我们就好。在上海打拼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然,如果你想拼搏,哪里都不容易。)但当下的现实,如果你想当米虫,就得拼爹妈。
但很快,我又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比起当米虫,我更希望她可以温暖而独立,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温暖的依赖感,没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成长更能塑造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
我和郭先生的原生家庭都有一个严肃且压抑的至亲,他有一个强势的母亲,我有一个强硬的父亲。在这种严酷的压力下,郭先生从小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绝对的上进心,而我却一度叛逆到和全世界都作对。2个极端的成长轨迹,也逐渐形成了的逃避型人格、讨好型人格,这些也都不是健全的人格。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既要无私的、也要有原则的,既要宠爱有加,也要约法三章,既能为她遮风避雨,也要给她自由空间。在育儿这条路上,真正考验的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毅力和智慧。
1、不要轻易为孩子做决定,让她参与思考
要给娃学钢琴,是家里长辈经常会提的要求,而真实情况是,我家妍宝连家里的猫猫琴玩具都毫无兴趣。家里的4个老人特别积极,要学这学那,都想得特别美好。回想一下,我的钢琴在我家躺了30年,我弹的时间都不到5年,学钢琴的那5年,满满的痛苦记忆,也挨了不少尺子。反正,是不是一定要学,我不想强求,因为我小时候学得并不开心。
我周末试探性地拿出家里的电子琴,问妍宝:“你要不要感受一下下?”她想了一会儿,然后斩钉截铁地答复我:“不要了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很多家长偏偏不信,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不懂的,可以引导呀。可是有些事情,小朋友是真的喜欢,有些是真的不喜欢,这么明显的事情,看不出来么。。。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攀比而教育,都是不可取的。
2、建立孩子的原则意识,让她参与社交
我家妍宝的性格是非常不怂的那一类,甚至感觉比我有维权意识。有一次早教课下课,在教室外面玩滑滑梯,奶奶去旁边签字。突然一个女宝宝哇哇大哭,原来是我家妍宝伸手把她的辫子给扯散了,就看到对方的妈妈,凶巴巴地要求我家妍宝道歉。妍宝很生气地说:她先踢我的!奶奶二话没说,把妍宝抱走了,也没搭理对方的家长。事后我问妍宝,你扯掉人家的辫子,如果对方比你还凶悍,打你怎么办?” 她想想说:“那我要赶紧躲开的呀” 我:“。。。。。。”也许孩子们之间真的有自己一套处事方法。
后来,我和郭先生陪她去上课,通过观察发现,她可不是特别省心的娃,别人不招惹她,她也会招惹别人。这一次,郭先生对她进行了非常严厉地批评:“如果别人没有对你有攻击行为,你绝对不可以动手!你必须立刻给小哥哥道歉!不然我们立刻回家,你不用上课也不要玩了。” 我被郭先生吓了一跳,话说他可一直是标准女儿奴,从来没见他唱过红脸。结果,发现居然很奏效,妍宝跑去跟小哥哥道歉去了。小朋友们立刻回归到没心没肺开心一起玩耍的状态。
3、Try ,Try again,Try once more,Try harder
如题,这些是我经常对孩子说的,也是对我自己说的。我相信很多宝宝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想放弃。妍宝在IPAD上学习写数字的时候,也会犯难,动不动就跟我说:“妈妈,这个很难。。。”“妈妈,这个太难了”“妈妈,这个真的很难。。。”我呢,就一遍遍跟她说:“你再试一下”“你多试一下”“你再试试”“不是很难,你可以的”“你看,不难吧”。
为什么也要对我自己说呢,我有时候感觉自己很缺乏耐心,特别容易爆炸,因为她刷牙洗脸磨洋工生气发火,因为她的喋喋不休怼她,还会因为她吃手手的坏习惯怎么都改不掉而生气,因为一些读音发音不标准,她偏偏又唱反调而发飙。在这些状态下,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容易生气的坏妈妈。每每我生气的时候,郭先生就说:“你看看,你自己也是个小朋友,怎么还真的生气了呢。”然后,我就连着郭先生一顿怼,郭先生就赶紧哄娃。。。。。。
Try again,Try once more,Try harder
给自己,也给孩子多一点鼓励,漫漫人生路上,你们都是我温暖的依赖,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