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福的《哈姆雷特》, 买贵票了!
年末时候, 都是戏剧节的高峰, 今年尤甚, 上半年的封场挤压出下半年的盛况, 有点目不暇及。在这场盛宴里, 也有一些可爱的感受想分享:不要迷恋权威。
Robert Wilson导演了据称是“极简主义和未来主义风格”的《图兰朵》, 给我有种消化不良的感受, 概念化意识流的舞台设计诚然在看见的一刹那挑动了贪新鲜的神经, 但接下来,歌者呆若木鸡的站立, 没有互动交流的表演, 完全是对普契尼的背叛, 靠着全力运用眼神表情的清唱, 要铺垫出“今夜无人入睡”的波澜壮阔, 太难了。
另一个失败的尝试则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领衔主演的“卷福”版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为了想表现这个故事即使在当今也有现实意义, 导演大胆地摒弃了古典式王子奢华精致的衣着和化装,卷福成了一位一直穿着圆领毛衫或风衣的王子让我一直无法入戏, 觉得他只是在台上声嘶力歇, 用尽全力地在排练, 个中悲喜, 无法感同身受。
抱着对这个数分钟内即告售罄10万张门票、黄牛票价高达近500英镑的网红版本的失望,再追看了国内顶流濮存昕版本的《哈姆雷特》,又被现场表演吓了一跳, 整台戏俨然成为大型的莎士比亚剧本朗诵比赛, 演员莫名其妙的切齿咆哮,译制片配音的熟悉语调, 让人震惊失望, 我竟然没有勇气看完全场。
诚然, 对名作改编的趋之若鹜是当今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也可以说是相对容易的手段, 毕竟, 能成为数百年的经典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之高实在可遇不可求。坐在硕大IP的红利上再组合些流行元素基本成了钻石级的盈利公式, 但看过太多失败的版本, 作为观众, 也想从中挽回些损失:锻炼一下鉴赏能力, 除了学会鼓掌, 更要懂得挑刺。
这时候, 突然想到另一部名作《国王的新衣》, 原来, 这才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作品。
-
ray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8 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