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的孩子
生活中,相信你一定会遇到这样一些人,她们面貌各异,性别不同。但有一点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叫“自以为是”。他们因为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没遇到什么困难,就自然养出一种所谓的“底气”,好像一切不过如此,尽在掌握。然后,推人及己地对周围进行判断,甚至鄙夷。殊不知,自己只是运气好罢了。当然,运气好也是种资本。可她们自己并不觉得,倒好像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想说的是“养孩子”的事儿,是该不该责骂孩子的事儿。放在明面儿上,是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当然是不该了。”但私下里,常常会听到那轻飘飘的一句:“谁小时候没被骂过?”
真好像是“多年媳妇熬成婆”,此种语境下,你告诉她,不要责骂啊,人家是不以为然的。这种因己受之以彼还之的简单粗暴似乎让提醒的人也立论不足了,默默想想真的是:“谁小时候还没被骂过呢?”
如此,说“文”一点像什么呢?像有人愤愤不解:鲁迅劝青年人不要读古书,可是自己却读了很多。可不正因为读得多,才知道好不好吗?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说“粗”一点就好有一比了:怎能因为一直在吃屎,或者吃得多了,就香臭不分,还说一句“好吃”?
都说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但不论男孩女孩,精神上都应该是一样的“富养”,而责骂无疑是儿童心灵的一剂毒药。这样的孩子,不论是穿或者不穿名牌,吃或者不吃西餐,都有成为精神侏儒的风险,他们的心里因过早负担言语的恶意而能量不足,甚至结出畸形的果子。
就像《少年的你》中那个让人心疼的小北。就如我的一位关注少年犯的学心理学的朋友所说:“他们太缺爱了。”
但有人说了,现在的孩子太娇贵,说不得碰不得。为什么说不得碰不得呢?还不是因为骂的少打的少,不然,哪会一点点小事、一点点教训就作天作地。言下之意,“打骂”好像疫苗一样,常常接种,自然长命百岁,百毒不侵了。
这让人想起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恶童日记》。本有着正常感情的孩子终于因为残酷的打骂而变得刀枪不入,他们特别的坚强但也特别冷漠了。
这种责骂的锻炼像什么呢?就像是面对暴力,弱小者只能麻痹自己、装聋作哑、身体蜷缩、思想抽离才能挨过一劫。难道成年人是需要儿童这样的麻痹和冷漠吗?
本来就是不应该的责骂,却似乎因为有了显著的“抗打击疗效”,竟莫名地产生了合理性。
难道培养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只有贫乏到“时常骂骂他”这么直接了吗?当然不是。
想想一个健康阳光自信的孩子,会因为别人的恶言恶语、否定排斥就自我怀疑、一蹶不振吗?一个已经建立了自我意识,对自我能力有清晰感知的孩子,会陷落在语言的攻击中吗?当然不会。这才是真正富养的孩子,而如何培养这样的健康、阳光和自信才是家长、师者、社会的责任所在。
面对这样的孩子,你的一句“你太让我失望了”已经是对他最大的责罚。这时候,你是多么优雅,而孩子是多么优秀。而相信,孩子本来都是这样的孩子,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相信”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