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梯语文献释读 - Illuyanka (CTH 321) - 第三部分 (Bi 3’-16’)
传送门:第一部分 (Ai 1-11),第二部分 (Ai 12-25)
最近更新比较慢,不过从这篇开始会对构词和词源解释得更详细一点。这篇继续上一篇,讲解Illuyanka故事的第一个版本。

英语翻译:Then Inara transported Hupašiya and concealed him.
单词释义:peḫutet: peḫute- ‘让...走,带领,指引’ 的主动态过去时第三人称单数。mūnnāit: munnai- ‘藏,掩盖’ 的主动态过去时第三人称单数。
词源解释:peḫute-的词源众说纷纭,但是普遍的认识是它由前缀pe-(表示远离说话人的动作方向)加上一个动词词根构成。Pedersen (1938) 首先提出这个词根与立陶宛语的vedù ‘我带领’ 同源,而同一个词根也构成另一个动词uwate- ‘带来’。这个词根一般认为来自PIE的*u̯edʰ-,但是无法解释peḫute-中的-ḫ-,因此持这一观点的人把这个词根构拟为*Hu̯edʰ-。另一个观点首先由美国赫梯语学者Sturtevant (1933) 提出,认为peḫute-的-te-与古爱尔兰语dadhãti和希腊语τίθημι ‘坐’ 同源。这个词根来自一个分布广泛的PIE词根*dʰeh₁-,不过解释的难点仍然在于中间的音节-ḫu-。另一位著名的赫梯语学者Eichner (1973) 提出这个音节来自另一个修饰动词的前缀*h₂au̯-/h₂u-,也表示‘远离’的动作方向,所以这个动词由两个前缀叠加在词根上而成*pe-h₂au̯-dʰeh₁-。这个解释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munnai-的词源也不是很确定,大多数认为和希腊语的μύω ‘(我)关上,闭合’ 同源,但注意μύω的词义大体上是非及物的,它来源于PIE词根*meu̯-的-i̯e/i̯o-现在时*mu̯-i̯ó,而munnai-的词义主要是及物的,所以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添加了鼻音中缀(nasal infix) *-nā-,用来给不及物动词添加及物性。然而这种解释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解释-n-是怎么延长变为-nn-的。
英语翻译:Inara dressed herself up and invited the serpent up from his hole (saying):
单词释义:ᵈInarašš=a=z: -a是导致辅音延长的-a,表示接续。这里的-z是附着助词-za在元音后的一种变体,表示反身的含义,经常配合一些动词使用。unuttat: unu- ‘装饰,打理,准备’ 的中被动态过去时第三人称单数,这里与反身助词-z(a)一起使用。n=ašta: -ašta是修饰动词的助词,最常见的意思是表示分离的动作趋向,但是这里主要表达“到达”的动作含义。ḫantešnaz: hanteššar- ‘洞,湖’ 的单数离格,这个词也作hatteššar-,是个r/n-stem的名词,所以这里词尾是-naz。šarā: 副词 ‘向上’,表示动作方向。kallišta: kalles- ‘呼叫,召唤,邀请’ 的主动态过去时第三人称单数。
词源解释:unu-一种主流意见认为来自PIE词根*h₂eu(H)- ‘吸引’ 的使役形式*h₂u-neu-。这个PIE词根在其它语言中的体现有拉丁语的ex-uō和ind-uõ,以及来自鼻音现在时形式h₂u-né/n-H-的亚美尼亚语aganim,立陶宛语aunù。hatteššar-是动词hat-/hatta-/hazziya- ‘打洞,打孔,戳,捅’ 的动名词。这个动词词根有人认为和亚美尼亚语的hatanem ‘(我)切,刺’ 同源,但是在历史 音系学上很难解释,因为赫梯语的-tt-来自PIE的*t,而它在亚美尼亚语中一般对应tʻ(送气音)。目前对这个词的词源没有令人特别满意的解释。kalles-与拉丁语的calō ‘(我)呼唤’,希腊语καλέω ‘(我)召唤,呼唤,邀请’ 同源。它在PIE里面的词根是*kleh₁-。赫梯语的形式来自这个词根的s-延长形式*kleh₁-s-。
英语翻译:“I’m preparing a feast — come eat and drink!”
单词释义:adanna: ad-/ed- ‘吃’ 的不定式,表示目的,尤其是和表示‘来’,‘去’这一类表示动作方向的动词一起使用。akuwanna: eku-/aku- ‘喝’ 的不定式,表示目的。eḫu: ‘来’ 的命令式第二人称单数,注意表示‘来’的动词是uwa-/ui-,这个特殊形式可以看做异干互补。
词源解释:ad-/ed-来自PIE的*h₁ed-,对比吠陀梵语ádmi、拉丁语edō、古希腊语ἔδω、古爱尔兰语ithid等。eku-/aku-来自PIE词根*h₁egʷʰ-,主要的同源词是吐火罗语中的yok-。吐火罗语和赫梯语中的这两个形式都来源于这个词根的重叠现在时*h₁e-h₁ogʷʰ-/h₁e-h₁gʷʰ-。eḫu这里的异干互补现象与另一个动词pai ‘去’ (命令式第二人称单数īt)很类似。一个可能的词源解释是eḫu来自另一个动词iya- ‘去’ 的命令式第二人称单数*eyehu(t) > ehu,这个动词的第二人称命令式有时候也有 ‘来’ 的含义。
英语翻译:Then the serpent came up together with his children, and they ate (and) drank. They drank up every vessel and were sated.
单词释义:QADU: 阿卡德语介词,‘和...(一起)’。DUMUᴹᴱˢ-ŠU: DUMU是苏美尔语 ‘儿子’;上标MEŠ表示复数;后面的-ŠU是阿卡德语第三人称领属代词,表示‘他的’。uēr: uwa- ‘来’ 的主动态过去时第三人称复数。eter: ad-/ed- ‘吃’ 的主动态现在时第三人称复数。ekuer: eku-/aku- ‘喝’ 的主动态现在时第三人称复数。ᴰᵁᴳpalḫan: ᴰᵁᴳpalḫi-/ᴰᵁᴳpalḫa-的宾格单数。ḫūmandan: ḫūmant- ‘全部’ 的宾格单数。n=e=za: -e是第三人称复数主格代词,因为是元音开头所以前面的nu-缩略为n-。ninkēr: nink- ‘饱和,喝饱,喝醉’ 的主动态过去时第三人称复数。
英语翻译:They were no longer able to go back down into (their) hole,
单词释义:namma: 副词,‘然后,接着’。ḫattešnaš: hatteššar-‘洞’ 的单数属格。kattanda: 副词,表示 ‘向下进到(down into)’。这篇神话属于古赫梯语时期,在这个时期kattanda搭配属格,所以前面的词是属格。后来这类介词大多改为搭配与-位格。nūmān: 这里虽然拼写为长音ā,但是应该理解为不标长音的nūman。-man是一个情态助词,可以表示愿望(optative),非现实(irrealis),或者可能(potentialis)的语气。否定-man的时候,用nūman,这里-man表示可能性,所以nūman表示 ‘不可能’。pānzi: pai- ‘去’ 的主动态现在时第三人称复数。
词源解释:kattanda相关的近义词还有katta和kattan,他们在后期的赫梯语中基本是同一个意思。这样情况的副词在赫梯语中还有类似的,比如appa, appan, appanda ‘向后,再次’。它们很可能来自名词的不同格,比如katta这个系列可能来自一个类似kat-的名词。在古赫梯语中,前两种形式的意思略有区别。katta更加侧重表达动作方向,可能来自名词的向格(allative),而kattan更加侧重表达人或物所在的位置,来自名词的宾格。kattanda可能是名词的离格(ablative)与副词anda组成的复合词。
英语翻译:(so that) Hupašiya came and tied up the serpent with a cord.
单词释义:uet: uwa- ‘来’ 的主动态过去时第三人称单数。išḫimanta: išḫiman- ‘线,绳子’ 的单数工具格,派生自动词išhiya-/išhai- ‘绑,包裹,强加于’。kalēliet: kaleliya- ‘束缚,捆绑’ 的主动态过去时第三人称单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