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摘要和笔记(20201203)
交换是现社会重要的经济机构,货币则是交换所借之以行的。所以货币制度的完善与否,和经济的发达、安定,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不甚完善的。这是因为(一)中国的经济学说,注重于生产消费,而不甚注重于交换,于此部分,缺乏研究。(二)又疆域广大,各地方习惯不同,而行政的力量甚薄,不能控制之故。 用金属做货币,较之珠玉布帛等,固然有种种优点,但亦有两种劣点。其一是私销私铸的无法禁绝。私铸,旧说“不爱铜不惜工”敌之。即是使铸造的成本高昂,私铸无利可图。……其二为钱之不足于用。社会经济,日有进步,交易必随之而盛。交易既盛,所需的筹码必多。然铜系天产物,开矿又极劳费,其数不能骤增。此系自然的渊源。从人为方面论,历代亦从未注意于民间货币的足不足,而为之设法调剂,所以货币常感不足于用。……当这时代,纸币遂应运而生。(注:金、银、铜三者作为货币,都重而不易携带,自金朝末年,开始走向纸币一条路了。)——“第十二章 货币” 古人在蔬食时代的状况,虽然艰苦,却替后人造下了很大的福利。因为所吃的东西多了,所以知道各种植物的性质。我国最古的药书,名为《神农本草经》。 狗是男子供给的肉食,猪是女子供给的肉食。后来肉食可以买卖,男子就有以屠狗为业的了。牛马要供给交通耕种之用,羊没有广大的草地,可资放牧,这种情形,后世还是和古代一样的,狗却因距离游猎时代远,蓄养的人少了,猪就成为唯一食用的兽。 陶器的发明,实因烧熟食物时,怕其枯焦,涂之以土,此正郑《注》所谓裹烧。到陶器发明以后,食物煮熟时,又可加之以水。有种质地,就更易融化。调味料亦可于取熟时同煮。烹调之法,就更易进行了。烹调之法,不但使(一)其味加美,亦能(二)杀死病菌,(三)使食物易于消化,于卫生是很有关系的。 衣服的进化,当分两方面讲:一是材料,一是裁制的方法。 麻丝的使用,自然是一个大发明。丝的使用,起于黄帝元妃嫘祖,说不足信,已见上章。麻的发明,起于何时,亦无可考。知用麻丝之后,织法的发明,亦为一大进步。 衣服裁制的方法:最早有的,当即后来所谓黻。亦作韠。此物在后来,是着在裳之外,以为美观的。但在邃初,则当系亲体的。除此之外,全身更无所有。 衣服的初兴,虽非以蔽体为目的,然到后来,着衣服成了习惯,就要把身体的各部分,都遮蔽起来,以为恭敬了。 衣服不论在什么时代,总是大同小异的。强人人之所好,皆出于同,自然决无此理。何况各地方的气候,各种人的生活,还各有不同呢?但衣服既和社交有关,社会亦自有一种压力。少数的人,总要改从多数的人。(注:服饰的同化是社会化压力的结果,并且在中国是以西化占上风的。中国的服饰,到现在是结合了西方的特点自行进化,真正完全由国外引入的只有靴。)——“第十三章 衣食” 中国民族,最初大约是湖居的。(一)水中可居之处称洲,人所聚居之地称州,州洲虽然异文,实为一语,显而易见。(二)古代有所谓明堂,其性质极为神秘。一切政令,都自此而出。 建筑在中国,是算不得发达的。固然,研究起世界建筑史来,中国亦是其中的一系。……中国建筑不甚发达的原因。揆厥由来,乃由于:(一)政治的比较清明,(二)迷信的比较不深,(三)经济的比较平等。以物质文明言,固然较之别国,不免有愧色,以文化论,倒是足以自豪的。 中国的文化,是导源于东南,而发达于西北的。东南多水,所以水路的交通,南方较北方为发达。西北多陆,所以陆路的交通,很早就有可观。陆路交通的发达,主要的是由牛马的使用和车的发明。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是流动的,虽然能阻碍人,使其不得过去,你只要能利用它,它却可以帮你活动,节省你的劳力。山却不然,会多费你的抵抗力的。所以到后世,水路的交通,远较陆路交通为发达。长江流域的文明,本落黄河流域之后,后来却反超过其上,即由于此。 因为水路交通利益之大,所以历代开凿的运河极多,长在一千里以下的运河,几乎数不着它。中国的大川,都是自西向东的,南北的水路交通,很觉得不便。大运河的开凿,多以弥补这缺憾为目的。 行旅之人不论在路途上,以及到达地头之后,均须有歇宿之所。古代交通未盛,其事率由官营。……到后来,农民出外的也多了。新旅客的增加,必非旧式的招待所能普遍应付,就有借此以图利的,是为逆旅。……以大体言之,则逆旅之设,实所以供商贾之用,乃是随商业之盛而兴起的。 历代邮驿之用,都止于投递公文,未能推广之以成今日的邮政。民间寄书,除遣专使外,就须辗转托人,极为不便。到清代,人民乃有自营的信局。其事起于宁波,逐渐推广,几于遍及全国。而且推及南洋。其经营的能力,亦不可谓之不伟大了。——“第十四章 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