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轉】崩、薨、卒、終、夭、殤、喪,這些死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中國古代對死亡的稱呼有哪些,各代表什麼意思?對於天地萬物來說,最不能避免的的就是死亡,而人類是萬物之靈,對於死亡研究頗深。特別是中國漢字的博大,也及對各種事物的命名,更是強大到無以復加。 打個比方,來感受一下漢字的魅力。我們常看到鳳凰這神物名,其實雄的為鳳,雌的為凰。還有麒麟、鴛鴦等都是為開的,前者為雄,後者為雌。 再說一個跟我們現實相關的例子;親戚的稱謂,爸爸的哥哥叫大爺或大伯,爸爸的弟弟叫才叫叔叔。再如老表,分為姑老表、舅老表、姨老表。而外國人都是一個統稱。特別現在年青的國人都很難搞清楚了,也跟外國學統稱:叔叔、阿姨。 那中國對於死亡的稱謂有哪些呢?據我查詢有一百多種稱謂。但是有很多已經不用了,成為歷史。我就介紹一下,現在經常會聽到的幾種:崩、薨、卒、終、夭、殤、喪等等。 崩,原本指山陵坍塌的意思。後來特指古代皇帝之死。用崩代指皇帝之死,有三個意思:一是皇帝尊貴,高高在上,如山陵比之於平地,山崩則喻皇帝死。二是皇帝像一座大山,高而大,受萬民景仰,所以皇帝死,萬民皆知。三是皇帝為天子,天子死地動天搖山崩,萬民都應惶恐哀傷且追思懷念。《禮記-曲禮上》:「天子死曰崩。」 薨得名於象聲詞「轟」的意思,為諸侯王之死專用詞。諸侯之死,雖然不如大山崩塌一樣震驚天下,但是也如小山塌陷一樣有轟轟之聲,因此得名。唐朝時規定,三品以上者稱「薨」。 卒,這個比較常見,卒本來的意思是終、完結,盡也。《禮記-曲禮上》:「大夫死曰卒。」唐朝時規定三品以上者稱「薨」,五品以上者稱「卒」,五品以下者皆稱「死」。後來文人墨客之間多以卒代死而說或書,而不用在意官品或爵位了。 不祿,祿的意思是俸祿工資。不祿即是不在享用帝王俸祿,因此代稱「士」之死亡。《禮記-曲禮上》:「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死通澌,就是說人死之後如冰消澌解。古代對死的說法因等級不同,叫法不同,死是為庶人的叫法,也就是老百姓就叫「死」,最為低下。但《禮記-檀弓上》:「君子曰終,小人曰死。」此小人為普通人之意。 又跟據死的年齡不同,而稱呼又不同,長壽的人死,可以叫「終」或「卒」。短命而死的,可以叫「夭」或「殤」。《釋名》:「少壯而死曰夭,如取物中夭折也。」《說文》:「殤,不成人也。」十六至十九歲死的為「長殤」,十五至十二歲死的為「中殤」,十一至八歲死的為「下殤」,不滿八歲者為「無服之殤」。因此歷史上叫什麼「殤帝」的,都是年不滿二十歲而死的皇帝。 喪字篆書是從哭從亡之意,即人體精氣神離散。是死的委婉說法。還有一個區別是,喪是人死之後,還未埋葬的的專用說法。因此有哭喪、喪事、治喪、發喪、奔喪、服喪的說法,就是因為剛死不久,到埋葬之前這段時間的稱謂。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宗教說法,仙逝、坐化、圓寂、駕鶴西遊、歿、歸西、就木、殞、捐軀、辭世、物化、溘然、謝世、氣數盡、上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