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原生家庭的“罪”
伴随着去年《都挺好》的大热,也掀起了一波关于原生家庭的探讨,但基本都在归原生家庭的“罪”。“原生家庭的伤害有多大,有的人在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无数次出现在无数个与“原生家庭”有关的文章及新闻的热评里。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原生家庭”的理解 也在于“罪”。无数个真实的故事向我展示着原生家庭负向影响的心态性格和行为习惯,我反思自己性格的缺陷,似乎也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
但最近,越思考深入,越反观自身,原生家庭真的有那么大的罪吗?也未必吧。
不管怎么样的家庭,都会对子女有着这样那样的负面影响。我出生在一个幸福指数相对较高的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和睦、生活平顺,不富裕也不贫困。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别对待,没有因生存艰难不得不承受的颠沛流离,没有因家庭矛盾而带来的不安忿恨…可以说我爸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不仅如此,我还有自主、平等、话语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没有
学前班时候,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小孩子全坐在一辆手推车上,大一点的孩子拉车。一通欢呼雀跃,没坐稳从车上摔下来,流了鼻血,一院子的孩子七嘴八舌的围着我。“怎么办?”“她妈妈知道我们就惨啦!”“帮她把脸洗干净吧,不能让她妈妈知道。”…这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发言了:“你们看她衣服领口上有血,不可能瞒得住的,我们还是送她回去吧。”于是,记忆中一群孩子簇拥着我,把我带到家门口,敲开了我家的门,回想起他们的表情,英勇又坚毅。
小学毕业的时候,班上的同学约着去爬山。我不敢,怕我妈不同意,于是再次出现了一群孩子簇拥着我,到我妈的柜台面前征求我妈同意的场景。最终得到同意。爬山结束回到一个同学家聚餐,我连忙进到他家卫生间冲洗鞋子。一个同学说“对啊,你得好好洗干净,不然你妈再也不让你跟我们玩了。”
和发小一起去田里玩,摘花捡石头,一不小心从田埂上跌进水稻田里,摔了一个屁股蹲,一屁股稀泥。发小把我带回她家,她妈妈烧水给我洗了澡,找出她和我一模一样的裤子给我换上,才把我送回了家。
在这些记忆里,我都不知道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没有哭没有闹,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在维持着我的干净、整洁、没有一丝磕碰。
“干净、整洁、没有一丝磕碰”是妈妈对我的爱。她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我摔下小推车时的鼻子她第二天就带我去医院拍了片,我洗澡的澡盆总要用烫水洗很多遍,她给我订阅的儿童刊物总是教我每天晚上把衣服整齐的叠放在床头柜上…
我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很多年后,我看着小表弟玩得一生泥、然后拒绝到我家走亲戚,理由是“不去不去,那里不好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童年仿佛并不爽快。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