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论与终极意义
时间旅行是一个十分成熟的科幻母题。历数依托于这种母题而衍生出的种种科幻作品,几乎每种都会将未来亦或是过去呈现在观者面前,这种存在是物质的,并且在剧情展开前是确定的。这样的共性其实都默认了一种不可言喻的宿命论,过去和未来像是时间的吐司面包,从人类尚无法企及的维度去观测,都是完整、真实、如同现实一般不可辨驳的存在。
那我们换个角度去看这个面包,那么对于过去的和未来的人来说,我们生活在的现在,就变成他们的未来和过去,我们认为无法改变的过去就变成过去人必将经历已被写好的未来,不随其意志转移。而我们的未来也将不随我们意志而转移的变成写好的剧本,不论你认命与否,人生都是严格按照轨迹运行。对于此,我们可以自命不凡的认为,我们就是这块切片吐司的最上面一层,我们的过去已定,而未来正将由我们创造,然而过去的人们难倒没有权利持同样思想吗?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十分绝望的认知。我们早就背上了宿命论的枷锁。我知道当今世界不乏“希望活在固定剧本里面”的人,他们当中有的是真的懒于创造未来,也有一部分人是对生活无奈的认命。而当我推导出这一结论时,我告诉自己,我不再相信时间旅行。
更广泛意义的宿命论听起来会让人类执着于低熵的大脑非常愉悦。因为宿命论中的一切都是确定的,世界运行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所有定律,没有任何随机的变化,就像是没有那两朵乌云的经典力学的大厦,坚实不可撼动。直到量子理论体系的出现与建立,这座大厦显得不再那么坚实而不可撼动。统计热力学告诉大家一切发生的必然都是在无限的随机中拟合出来的概率事件,量子力学的测不准也同样限制了人类预测未来的能力,但是保留一定的宿命论可能,未来不可预测,也就无法判定其存在与否,这让宿命论的证实和证伪都变得不可能。这使得人类的科学探索从拼图变成了在广袤的大海中前行,一切熟悉却又未知。
百年前让广大物理学家们害怕的不确定性成为了 我的解药,至少让我暂时逃避了对于宿命论的恐惧。同时这也让对于终极意义的思考再次进入我的脑海。
世间的因果善恶,好坏否泰,本就没有任何的限定,人们对于事物的界定其实是主观的判断,认为是天然存在的必然,如果认为有这么一个万物的标杆,那就又陷入了宿命论的漩涡。我更倾向于认为不存在所谓终极意义,我们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其本身就是意义。很多人会认为人类对于意义的追求实质上是对于低熵的追求,“缸中之脑”这一系列有趣论证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如果说这一切的思考最后得到了什么,我用一个字概括:“無”。只可意味不可言传。
20201205 纽约 写于拖延症发作之时。
© 本文版权归 Plz❌look at m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