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之救护者》长镜头赏析
《在一起》是由张黎、沈严、曹盾、汪俊、姚晓峰等联合执导,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实的人物、故事为基础,由单元故事组成,讲述了平凡人挺身而出参加全民武汉抗疫的故事。

在这些单元中,荣思对《救护者》印象最为深刻。
《在一起之救护者》单元把镜头聚焦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再现他们艰苦的作战环境和抢救生命的情节。
朱亚文饰演的黎建辉教授,经历过非典和禽流感,带着强大的心理预设前往支援,还是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他所在的病区是儿科病房改造的,医疗器械紧缺,医护人员体力透支,昼夜不停。在这场猝不及防的战役里,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加入都代表着新的希望。

在整个单元中,结构完整,分镜、声画、细节、光影处理到位,节奏张弛有度,剧情真实而有张力。但除此之外,最让荣思惊喜的还是曹盾导演对长镜头娴熟的运用。
导演用了特别多的长镜头去平叙一个平静且克制的战场,但每一个镜头又感情饱满,代入感特别强,自然流畅,渲染出了接近纪录片的真实感。
故事开篇的镜头压抑、恐惧,将当时的无助表现的淋漓尽致:满屋的病人,旁边却堆着遗体袋,楼道一排排的逝者让人窒息,每一个镜头都在向观众传递着最真实的场景 。

上一秒黎建辉医生还指着裹尸袋在说“怎么能放在这儿呢,这会影响病人情绪”,后一秒随着镜头,就看到了走廊处使用裹尸袋裹着的病人尸体。


利用长镜头,可以让观众看到医院内所有的情况,镜头从一个病人咳嗽,移动到一个病人畏惧死亡,再移动到救治一个病人画面,所有的画面,没有一个是多余的。
哪怕不起眼的一个镜头,你往回倒退再看一遍,都能够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在一起之救护者
后来中途长达四分钟的长镜头中,展现出方主任寻找呼吸机配件的全过程。当抢救患者迫在眉睫,为了拼凑一台呼吸机,医生在几分钟内横穿病区,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各个地区医疗队的声援,尽管处境艰难,却还有八方支援。
看这段的时候,整个人会很不自觉的随着剧中人的急迫,生理性的从头皮发麻到四肢末端。方主任走进电梯的时候有种舞台感,这时另一个进电梯的医生在通话,方医生成为了背景,小小的电梯一下子有了全景感和立体感。
不得不说,曹盾烘托氛围的手法很高级。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细节的把握特别好,尤其是中间那个镜头:年轻的爸爸没能从死神手里拉回来,去世了,一旁的手机是妈妈发来孩子新生的照片。
镜头慢慢移过去,最后镜头切到这个爸爸沉在水里,还能听到外面的声音,作为观众甚至以为这个爸爸要活过来了,没想到是生命结束之前最后的意识。

可以说,导演的每一个镜头都在向观众传递着当初那个最真实的生死场。跟随着剧情的变化,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前线医护的压抑和无奈。
在低调却直击人心的镜头细节中,我们亦可以看到普通患者的恐慌。
导演带给我们的每一个镜头,都在向观众传递着当初那个生死场最真实,也最揪心的压迫感。他们的处境比我们想象的艰难太多,他们的坚毅和勇气也远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强大。

除了拍摄手法、滤镜和一些长镜头,导演还把现场的紧张、无奈、委屈、不安、短缺以及感恩、共情和同进退体现的淋漓尽致。
惊喜的是,曹盾运用长镜头以及色调变换,在短短几十分钟中,把故事表达的非常完整,让观众看到了从压抑到希望的全过程。

故事开始时,画面暗沉,让人特别压抑,但随着剧情的进展,画面渐渐变明亮,对光影的刻画也越来越多。
从开始的阴暗色调到后来的暖色调,从拥挤逼仄的走廊到结尾宽敞洒满阳光的空间,从红色水彩笔到最后用到快没水的绿色水彩笔……最后阳光照进来,空荡荡的病房迎来了春天。

如果说,荣思对这部剧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由于选材的原因,角色本身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在一起之救护者》几乎可以算是全程带口罩拍摄的单元,所以对于演员来说,很难发挥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