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现代自然观
关于现代自然观,柯林伍德首先提到的是现代宇宙论,他说“现代自然观某些地方要归功于希腊宇宙论和文艺复兴宇宙论,但是又根本上区别于它们。”现代宇宙论还很年轻,这些现代宇宙论,就像那些被它所取代的宇宙论一样,也是基于一种类推的。现代现代自然观的类推新颖之处在于它的类推是新的,现代自然观也如同希腊自然科学是基于大宇宙的自然和小宇宙的人的类比一样,是基于自然科学家所研究的自然界的过程和人类历史学家所研究的人类事务的兴衰变迁这两者之间的类别。也就是说现代自然观基于这样一个类推:自然过程与历史兴衰变迁,跟文艺复兴相比,这样的类比也只有在某些条件完全具备时才能进行。总的来说,柯林伍德认为现代自然观仍然是未成熟的,“现代宇宙论只能产生于对历史研究的熟悉,尤其是熟悉那些置过程、变化和发展概念于它们的图像中心,并且把它作为历史思考的基本范畴的历史研究。”这样的观念经过18世纪的发展,最后变成了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闻名的“进化”观念。“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物种不是固定不变的永久种类的仓库,而是开始在时间中存在和消亡,这种倾向通过主张被认为是不变的东西本身实际上从属于变化,来消除自然界中变与不变因素之间非常古老的二元论。但是这种“进化”未经抑制发展,最后就出现了“激进的进化论”的结果。进化论的概念标志着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头等重要的转折点,但是对于这个概念也有争论,争论的中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是可能的?古希腊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所表现出的“公理”:除非是不变的,否则即不可知。同样对希腊人来说自然界是一个连续的和充满着变化的世界,而文艺复兴的宇宙论通过“区别”避免了这样一个结果:即一门关于自然的科学是不可能的。柯林伍德说作为被我们的感觉所显现出来的自然界被认为是不可知的,但是在这个自然界的背后潜存着自然科学的真正真正对象,即“可知”,因为不变,物质和自然定律这两件事情,便是自然科学的不变化的对象。主张物质和规律中的任何一个,需要一个不变化的、从而按照由来已久的公理是可知的东西,这种东西隐藏在自然表象背后。寻找“不变”的两种出路:其一,找出除却不变的自然界中的残留物,这是“唯物主义”的路子;其二,找出不变的关系,这是“唯心主义”的路子。这两种出路在17世纪可以共存,但在18世纪则成了对手。斯宾诺莎同时是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但是当洛克主张“没有关于实体的科学”,等于宣布了“唯心主义”回答的充分性。在现代的或进化论的自然科学中不再出现这个问题,作为这个问题的两种回答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争,不再有任何意义。
这种自然观的结果,柯林伍德总结了五点,第一点是变化不再是循环的,而是前进的。在历史不会自我重复的原理所导出的进步或发展的概念的支配下,自然界被看成是其中无物重复的第二世界,被看成是因着新事物的持续涌现而像历史那样有着进步特征的第二个世界,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前进的,表现为循环并不是真正的循环。第二个是自然不再是机械的,把同一件事情在同一时间描述成既是机械的又是发展的或进化的,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发展着的东西可以自己造出机器,但它不可能就是机械。因而在进化论中,自然中可能有机械,但自然本身不可能是一个机械,既不可能用机械的术语来描述它的整体,也不可能用机械的术语来完全地描述它的任何一个部分。第三是再次引入目的论,否定自然不再是机械的结果的一个肯定的必然推论是将被机械自然观排除了的一个观念即目的论的观念再次引入自然科学。第四个是实体消解为功能。在进化的自然观之上逻辑地构造出来的自然科学,将追随历史的范例,将它所关涉的结构分解为功能。自然将被理解为由过程组成,自然中任何特殊类型的事物的存在,都被理解成一个特殊类型的过程正在进行。钢的硬度,正像现代物理学家事实上所理解的那样,不是钢的结构特性的名字,它独立于钢的特殊的行为方式,并且钢的特殊的行为方式以它为前提,而是它的行为方式的名称:比如是它的组成粒子快速运动的名称,凭着粒子猛烈的撞击 物体才被带人与钢的所谓“接触”之中,也就是处在碰撞的范围之内。第五是最小的空间和最小时间。按照进化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任何一种给定种类的自然实体,都只可能在适当长的时间和适当范围的空间中存在。柯林伍德分别从最小空间原理 和最小时间原理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