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哪段时间的碎碎念
从医院回学校的路上有一家便利蜂,上周中午去吃盒饭,对面桌子坐了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头发油油的,衣服穿得也很邋遢,桌上没有食物,只放着一张纸,在勾勾画画。这周晚饭时间,我在便利蜂又遇见了这个男人好几次,他有时在吃面包,有时对面会坐一个相似打扮的中年女人,但他始终拿着一张写得满满的纸。今天我从他身边走过,突然想到,这家便利蜂隔壁是一所区级的法院。
这一周在门诊的检查室,周一的时候我热情满满的指导患者要怎么配合我,在学姐的指导下写报告也好高兴。现在是周四,我说话已经有气无力了,就算患者一直没有达到检查需要的配合度,我也只会有气无力的说“再来一次吧”,虽然我知道那个快九十岁的大爷听力不太好,但我实在不愿意提高音量了,出报告的时候脑子也不需要动了。有患者进来时,心里暗暗想“让隔壁同学操作吧”重复性的工作实在是太消耗人了。在病房的时候,因为是实习生,几周下来也就独立管两三个病人,跟随他们的病程,每天都在吸收新知识,还挺开心。以后读研究生如果也是这样不断不断的重复,就真的需要考虑做别的工作了吧,我是没办法一直重复重复的熬十几年。
医院儿科有一台测骨龄机器,操作人员由实习生,研究生,规培这些跟着主任出门诊的同学承担。这台机器的原理是X线,有辐射。实际上医院有独立的放射科能做这个检查的。唯一的区别是,科室自己做可以马上拿结果,在放射科,加上预约的时间需要一周。对患者来说,如果只需要骨龄这一个数据是挺好的,可以少跑一次医院。但大多数来看身高的小孩,要做的检查很多,其他检查也要一段时间才能出结果,所以没差别。对于操作者来说,放射科的工作人员有辐射补贴,而跟着主任出门诊的学生不说补贴,部分人从医院方面一毛钱都拿不到。甚至科室就把这台仪器放在了任何人都能路过的一间普普通通的屋子里。
一位癌症的老太太,她有三个儿子,我入科第一次跟主任查房,她就坐在病床上和主任哭诉儿子不管她死活,护理部老师心黑……师姐找过好几次家属谈话,来的总是那一个儿子,喝得醉醺醺,需要家属做决定时,也特别迅速,当场给答复,不需要和兄弟商量,自己就能定下来。老太太做完手术,转回来商量化疗方案,手术前谈话时师姐就告知得很明白,年纪这么大的患者如果后期不做化疗,手术就是白做,而且白白增加风险。However,这个儿子仍然喝得醉醺醺跑来找师姐,要出院,不化疗了,把还未归档的病历咔咔一顿拍,师姐劝了好半天,说“都到这个地步了,我要是你,我就化疗”,这个儿子笑得很开心的样子,回了句“可是你不是我呀。”
现在医院可能都有这样的要求吧,入院病人及陪伴家属都需要验核酸,如果是长期住院,甚至需要重验一次。但有的人仍会硬着头皮往住院区闯,和护士老师爆发一顿大吵,大概就是“医院里这么多工作人员你们怎么不每七天验一次核酸!” 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同时医护加上保洁,食堂员工,送医疗器械药品的,几千人,一周可能验不完,那就每周就一部分的人来上班吧!
可能是待的科室的原因吧,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喜欢收集资料的患者会很愿意,甚至要求用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算很新的,有一些药甚至还没有进入国内。我入科后,有一个患者就很兴奋的念叨,他要成为某药在中国使用的第一位患者!我们主任也超兴奋,他要成为某药在中国使用的第一位医生!不过,药厂不太给力,发货太慢,被别的人抢先了。
嗯,虽然但是,真的会有患者家属送水果,我甚至吃到过猕猴桃!药厂也真的会请吃盒饭,就,我还挺开心?虽然这些给实习生,住院医一点用都没有,我们都是主任说什么就是什么。
-
n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6 15:23:41
-
稀里糊涂过一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8 12:43:28
-
timeles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7 10:07:25
-
bibib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9 16:17:29
-
叽歪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9 13:03:10
-
Jetalo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9 06:53:11
-
hhhxswl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9 00:49:49
-
Cand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9 00:35:59
-
Olivia_0713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9 00:00:33
-
满船清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8 23:47:37
-
豆友20346337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8 2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