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冷面
大概是五六年前,作为东北小吃的扛把子,烤冷面在短时间内以破军之势迅速占领了全国地区各个街头。那个时候还流行摆摊,摊贩的一个炉子承担了做煎饼做烤冷面做铁板烧烤的任务,及众多功能于一身。深夜里喷香的烟火气饲养了一批年轻又饥饿的灵魂。
我刚上大学那会,晚上八点校门口会准时汇聚起一片流动摊贩。虽然学校流传了很多吃路边摊食物中毒的例子,但每晚的夜市依旧热火朝天。当小贩们骑着三轮车停在校门口的小广场,支起帆布招牌,点上小燃气炉,再把白炽灯泡拧上,阜新路的夏夜就此被点亮。
烤冷面那时只是众多小吃的一个,因为制作的材料与酱料并没有十足的特殊性,所以与以卤肉香著称的刘记肉夹馍和以烹饪手法著名王婆铁板豆腐这类老牌比并不出众。但是从大二开始,市里对摆摊的把控加严,夜市就办不起来了,刘记肉夹馍和王婆铁板豆腐这类有点资本积累的小摊承包下附近的门脸开启了事业的新阶段,剩下的小摊都不知去向。烤冷面就是在这时,以它的普适性进驻了各个煎饼铺、烧烤摊、手抓饼店、地铁利民车,成为了新一代夜宵的神。
说来也怪,虽然跨越了大江南北,也没有严格的品质把控,各地的烤冷面好像都一样式儿得好吃。这事儿得从材料和制作工序两个方面来讲起。虽然烤冷面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但是所用到的材料好像都大致相同,面皮都是可以批发的干制加工面皮,调味料不外乎洋葱香菜香葱和又酸又甜的回味无穷的酱料;至于烤冷面的内容,也没有拓宽出烤肠、里脊等普适性卷料的范围。再说制作工艺,从上火烤制面皮、打鸡蛋、翻面、刷酱、加料、卷起面皮、再刷酱、切饼,一切制作工序好像都已变得程序化,最要技术的带着鸡蛋翻面也都能在后期用小铲子一点一点补救回来。材料的统一性以及操作的程序化直接的导致了烤冷面成为街头小吃之王。
昨晚下班回家路上突然食指大动,特别想吃点什么,偶遇地铁利民车,点了一份加里脊的烤冷面。北京的夜晚寒风跟刀子一样,我抱着热腾腾的烤冷面小跑着回家,生怕哪阵风把香味都吹没了。回到家连衣服都没换就开动,竹签子插起一块送入口中,酸甜辣的酱汁在嘴里爆开,洋葱的刺激气味在咀嚼中放大了感官,更加能品味到鸡蛋和面皮的软糯。我意犹未尽地品味完每一块,叫嚣着的饿感才得到了慰藉。
近些年来外卖配送服务的兴起让饮食文化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变革。除了吃饭用嘴这件事没有变,几乎所有事情都在变。去了餐厅没了菜单,要用手机扫码点餐,几个页面跳转下来几乎已经没了点菜的耐心;火锅能外卖、砂锅能外卖、连鸡尾酒都能杯子与冰块分装外卖;厨房成了摆设,吃饭要就着综艺……有次我下班特别馋一口烤冷面,习惯性打开外卖软件点了一道20+的豪华巨无霸套餐,隔了半个小时送到,面皮已经被酱汁泡的稀烂,所有的加料都翻到了面皮外边,我连一半都没有吃完便搁置在了冰箱里。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科技的生活还是便利的,但对于那些习惯性在深夜躁动的胃来说,如果街头小吃失去了街头的场景,再也没有“即时”和“当下”的享受,那落空的期待又怎么样来用科技弥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