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76):决胜雁门
满城之战宋军的大获全胜让宋朝举国上下都为之而振奋不已,赵光义非但没有追究前线将领违命变阵的责任,反而还对前线的参战将士通令嘉奖。长出一口大气的赵光义这时候也总算是觉得自己的脸面被找回来了一些,于是他决定在这个时候对攻灭北汉的军事行动进行封赏:赵廷美被封为秦王,薛居正晋升为司空,沈伦为左仆射,卢多逊加兵部尚书,曹彬、潘美、崔翰等军中将领以及其他的有功之人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封赏。
这个时候有人会想起因为替北征的将士请功而被赵光义猜忌和训斥最终导致其自杀身亡的赵德昭吗?即使有恐怕也只能是几声徒呼奈何的叹息吧!
这边宋辽在河北战场的硝烟刚刚散去,那边的山西战场上宋军也对进犯的辽军予以了迎头痛击。
宋朝这时候负责山西防务的军事统帅正是潘美,他在高粱河之战结束后不久就被赵光义任命为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满城之战结束后,辽军开始在山西境内的两国边境地带修建军寨意图以此作为他日入侵宋境的前进基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宋军不由分说将辽军建在各处的军寨全部荡平,继而宋军又将数股入境骚扰的辽军全部清扫一空,至此辽军再不敢在边境地带有丝毫的不轨行为。
为了加强山西方向的防务,赵光义决定给潘美配备一个帮手,而他的这个安排对中国的民间文学而言可谓是“功德无量”,因为他的这一安排直接催生了在后世被经久传诵的演义故事——《杨家将》。潘美的这个帮手正是前北汉的第一名将和猛将杨业,赵光义封杨业为代州知州并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多说一句,杨业这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与宋朝为敌,降宋的第七年他战死于陈家谷,而《杨家将》的故事几乎全是这七年里所发生的事。我实在是懒得去提及小说演义里的那个杨业,我只想说笔杆子有时候真的是可以杀人于无形且是用最卑劣的手段。为了拔高杨业就无下限地去诋毁和抹黑为宋朝立下赫赫战功的潘美,这种主线和基调实在是为人所不齿。当然,这些是后话,暂且不说。
此时宋朝在山西的军力虽然不像河北战场那样是名将云集重兵屯守,但山西战场的两位将领却是声名显赫且战功卓著,可以说潘美坐镇山西总揽全局加上杨业驻守边境第一线这种配置是宋朝当时在边关的最强双人组合。潘美灭南汉,平南唐,征北汉,几乎打下了半个宋朝的天下,而杨业仅凭他的那个“杨无敌”的名号就足以说明他的战力和能力。有这两个人坐镇山西并依托有利的地形和关隘抵御辽军的进犯,赵光义大可高枕无忧。
赵光义这下子倒是舒坦了,可辽国皇帝耶律贤就窝火大发了。十万辽军精锐在河北战场的满城遭遇大败,山西战场的辽军又被宋军全部拒之于国门之外,这一系列的消息让耶律贤大为恼火,偏偏在这个时候狼狈不堪的韩匡嗣领着残兵败将回到了上京。此前一直对韩匡嗣无比信任且敬重的耶律贤彻底火了,怒不可遏的他当场对韩匡嗣严厉斥责,细数韩匡嗣此次南征犯下五条大罪:轻敌冒进,一也;军纪涣散,二也;弃军逃窜,三也;情报失误,四也;丢弃辎重器械以资敌,五也。
盛怒之下,耶律贤命人把韩匡嗣拖出去砍了。这时候耶律休哥等人估计也是心里暗爽,他们没有为韩匡嗣求情,反倒是韩匡嗣未来在实质上的儿媳妇、此时还是耶律贤老婆的萧燕燕跑出来极力替韩匡嗣求情。在萧燕燕的一番声泪俱下之后,韩匡嗣的这条老命是保住了,但他的权力却就此被剥夺,耶律贤任命耶律休哥接替韩匡嗣总领对宋的战事。不得不说,这一人事变动对宋朝来说是个悲剧。如果让韩匡嗣这个“身在辽营心在宋”的“大宋卧底”继续执掌大权,宋辽战争往后的走向定然不是后来的样子。
以上位者自居的辽国和耶律贤显然不会甘心满城之战的失败,赵光义的北征幽燕就如是捅了一个超级巨大的马蜂窝,而满城之战就是辽国这群“蜂子”的第一次报复,但没曾想他们不但没能报复成功,反而还被狠狠地扇了一记凶狠的耳光。耶律贤抚摸着这火辣辣的脸颊气不打一处来,宋辽边境上就此冲突不断,但小打小闹显然不会让耶律贤满意,他要的是一次超级大战的彻底胜利。
半年之后的公元980年3月,辽国再次发兵十万南下寇边,领军的人是辽国的驸马爷兼侍中萧咄啰以及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这回辽国人没有再敢去招惹河北的宋军,而是扑向了山西方向。一路耀武扬威地越过宋辽边境线后,辽军兵锋直逼号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险隘雁门关,而此时宋朝这边负责雁门关防务的正是杨业。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其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代县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这是长城上的一道重要关口,它与宁武关、偏关合称外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此关傍山而立,东西两侧都是绵延起伏的巨型山脉。雁门关以东是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之地直至瀚海为边,雁门关向西则是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最后连接黄河。这是中原王朝用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长城防线上的一道重要的隘口和屏障,守住了这里就守住了从山西进入中原的门户,反之则是门户大开。
自战国以来,这里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民族角力的战略要地: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李牧负责驻守雁门关,曾经率军出雁门大破匈奴十余万众;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名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出雁门关北击匈奴,匈奴军队大败而逃,秦军趁势收复河套地区并将匈奴的势力逐至阴山之北;汉武帝时期,李广奉命驻守雁门关,飞将军的名号响彻千古;唐高宗时期,名将薛仁贵领代州都督之职负责在此地抵御突厥,曾创下脱帽退敌的神话;到了宋朝,在灭亡了北汉之后,宋辽的边界也就此被推到了雁门关一线,而随着萧咄啰的这一次兵犯雁门,此时负责为宋朝镇守雁门关的杨业也就此被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面对十万辽军犯境,宋军这边也是提前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此时宋军山西方面的主帅潘美正好就在代州巡视防区,得知敌军来犯,潘美与手下众将决定依托雁门关的天险与辽军展开决战。不过,潘美从来都不是一个只懂得以硬碰硬的猛夫,平灭南汉的过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在立足于固守雁门关的同时,潘美也没忘记反击,他命杨业领麾下数千骑兵出雁门关走小路隐蔽在雁门关以北的山地之中伺机从背后攻击辽军。
辽军进至雁门关前随即开始攻关,宋军据关力战,双方就此在雁门关前展开激战。在双方杀得难分难解之时,隐藏在辽军身后的杨业带领所部数千铁甲骑兵突然从辽军的背后突然杀出。杨业如高粱河之战时耶律休哥所做的那样,他率领这一队铁骑如迅雷一般地劈开了辽军的层层阻挡直扑对方主帅萧咄啰所在的中军大营,他要对辽军发起斩首行动趁势直接干掉萧咄啰。
面对突然杀出的这一条从天而降的巨龙,猝不及防的辽军瞬间大乱,杨业最后竟真的杀到了萧咄啰的面前。极其不走运的萧咄啰这天被死神给盯上了,这位辽国的驸马爷被宋军当场阵斩,他的副帅李重诲被生擒,宋军铁骑在辽军的军阵当中横冲直撞简直无可阻挡。
在城关上目睹辽军主帅大营被袭之后,雁门关的宋军倾巢而出向辽军发动了反攻。遭遇前后夹击加之中军大营被袭且主帅被杀,军心大乱的辽军就此彻底失去了斗志,在宋军的全力猛攻之下,辽军全线溃逃,宋军斩获无数取得雁门关大捷。
雁门关大捷杨业无疑立下了头功,除了斩杀辽军主帅萧咄啰,他的数千骑兵对辽军更是造成了大量的杀伤。这一战杨业所部甚至把辽军打出了“恐杨症”,在往后的山西战场,辽军望见杨业的大旗便望风而逃。战后,杨业因功被晋升为云州观察使,同时兼领郑州和代州。这个官职看似不怎么样,毕竟离节度使还差了一截,但对比一下就能看出个所以然,在白马岭之战中大败辽军的郭进当时的官职正是云州观察使。
至于此战宋军的主帅潘美,他也因为此战而受封公爵——代国公。
接下来就要来聊聊八卦了。
关于雁门关之战,如今在史学界的争议比较大,而在民间就更是让无数的人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而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这一战宋军的头功究竟是在谁的手里——潘美还是杨业?更离谱的说法是,潘美根本没有参战,此战完全是杨业一个人打的,他以数千人击溃辽军十万人,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众说纷纭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明朝的那位伟大的文学家所写的小说《杨家将演义》。
在这部小说面世之前,杨业和潘美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官方可以说是彼此都相安无事,而潘美也绝不是什么丧心病狂、嫉贤妒能的潘仁美,无论是在宋朝、元朝还是在明朝,也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官方,潘美都是响当当的一代名将。然而,在这部小说面世之后一切都变了味,而雁门关之战在经过一些人的臆想和加工之后更是被描述得极为生动且详细。
诸如潘美拒绝向杨业提供援兵,让杨业独自承担辽军的围攻;再比如杨业只带了几百人就突入辽军阵中斩杀了萧咄啰,然后雁门关的寥寥数千守军突然杀出将十万辽军杀得是大败而逃;更有甚者,在有些人的臆想和杜撰里,杨业这一战只是凭借杨家父子数人就杀退了辽军,而且不是十万辽军,而是百万辽军,而且是在平原旷野之中击退了辽军;再比如杨业为了迷惑辽军便命他的那几百人在山后用战马拖拽树枝卷起滚滚烟尘让辽军顿时集体丧胆。
也难怪,能写出和拍出抗日神剧的人比比皆是,凭什么就不能有抗辽神剧?想想也真的是替杨再兴感到很遗憾,杨业可以几百人击溃十万辽军,可作为两宋个人战力最强的战将,杨再兴同样是以几百人冲击金军十万人大阵最后却全军覆没,如此看来杨业才应该是两宋个人战力最强的第一战将。不可否认杨业在抗辽战争里立下了显赫战功,只是这种过度地吹捧和美化对杨业本人来说真的是好事吗?英雄需要美化才能被称之为英雄吗?
也不知道那些说杨业在平原旷野里击败了十万甚至是百万辽军的人有没有去过雁门关,在那个崇山峻岭包裹着的战场上何来的能够让十万甚至是百万辽军一字铺开的平原旷野?几千人打败十万人,而且是野外决战,辽军真的这么不堪一击宋朝又何至于有高粱河之败?雍熙北伐时曹彬又何至于遭遇岐沟关惨败?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军又何至于被耶律斜轸打得灰头土脸?
再说树枝刮起烟尘这事。请问,杨业带出关的那么一点人一面要向辽军的中军大营发起斩首行动,一面还得在山下面搞什么尘土飞扬,他能有多少人去整这一出疑兵之计?人少了自然烟尘不够大,人多了势必影响斩首行动的成功实施,如果是全军先搞烟尘,那么你还怎么去发动需要具备极强隐蔽性和突然性的斩首行动?另外,要想刮起让十万辽军为之而丧胆的尘土,而且这尘土还得飞过高山让远处的辽军清楚地看到并由此而丧胆,那么请问这得要多少人才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还是那句话,英雄不需要通过美化才能为人所敬仰。某些人被我们所敬仰和称颂并不是因为他善于砍瓜切菜,而是因为他们在强敌面前所遭遇的失败——耻辱的、惨烈的但却也是光荣和壮烈的失败。就拿杨业来说,他能有如今的盛名不是因为他在雁门关如何的神勇,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件事,他的死亡方式和前后过程才是让我们永远将他铭记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再说某些人所坚信的一件事,那就是潘美因为杨业在雁门关之战里立下了大功而嫉恨杨业,然后向赵光义上书细说杨业的诸多不是,而赵光义不但不理会此事还把信拿给杨业看以此表示他对杨业的信任。再请问:赵光义是头猪吗?他会把潘美的“诽谤信”拿给杨业看?
潘美是山西方面宋军的统帅,他这样做让身为部将的杨业今后还怎么在他手下尽心打仗?而他又有何面目去领导杨业?赵光义会这么蠢就把自己的一方主帅给卖了?会如此愚蠢地去挑拨二人之间的关系?为公司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总经理因为嫉妒而写信诽谤手下的一个部门主任,然后董事长高调地把诽谤信拿给这个主任看,这种事会有人做得出来吗?世上会有这样的总经理和董事长吗?或许真的有,但那绝不会是潘美和赵光义。
另外,潘美是宋朝的开国功臣,更是一位在宋朝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灭国级将帅,他此时在军中的官职和地位仅次于第一军人曹彬,单论军功,他甚至比曹彬还要高。这样的一位军事系统里的常委级别且佩戴上将军衔的封疆大吏会跟自己手下的一个顶多是少将级别的下属争风吃醋?杨业可是他的部下,而且无论是战功和威望以及资历,杨业对潘美都得仰视,潘美会如此愚蠢地作贱自己在杨业背后下黑手捅刀子?
退一万步说,如果潘美真的是嫉妒杨业,那在写战报的时候他完全可以不给杨业请功。请注意:战后的战报通常只有一方主帅才有资格写,可潘美在战报里可是把斩杀萧咄啰、生擒李重诲的功劳都记在了杨业的名下。问题就是:潘美这是哪来的嫉妒?有杨业这样的部下,他潘美偷着乐还来不及呢!
对于《杨家将》的忠实粉丝,我个人认为让他们在这件事上浪费口水和笔墨实在是太屈才,他们应该拿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逐字逐句逐段地去批判指正《三国志》的种种不实之处。当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甚至几千个哈姆雷特,而且历史本来就不会只有一种面目,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个人也不会一味地认为我自己的认知就是唯一的真知,但如果民间的小说故事不但打败了野史,甚至打败了官方的正史,这就显得荒谬至极了。喜欢臆想的人最好还是去写意淫小说为好,但我个人的建议是最好不要拿历史人物来开涮,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喜好随意甚至是疯狂地往别人身上泼脏水。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熊大木先生的《杨家将演义》为什么能够这么火以至于让被正史所记载且肯定的潘美其人物形象和人设都摇摇欲坠?我得出的答案是——熊先生写这部小说胜在他举对了大旗。
抵抗外敌、壮烈殉国,这等英雄人物有谁敢不点赞不佩服?这等人物被奸人所害,那么这个奸人怎么能不让人产生人人得而诛之的咬牙切齿之恨?罗贯中的旗帜也举对了,但罗先生虽然在贬曹尊刘,但是他没有否定曹操的历史功绩和贡献,而且也尽力地展现甚至是褒奖了曹操身上的可取之处。遗憾的是,反观熊先生,宋朝的开国功臣、开疆拓土的一代名将潘美被他改了个名字之后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而且还是一个陷害忠良的卖国贼,甚至潘家全家老小都没有一个好东西。
对此我只能说两个字——格局,正是这个东西决定了罗贯中为什么能写出《三国演义》,决定了《三国演义》为何会是四大名著之一,而熊先生的《杨家将》只能在民间“流芳百世”。可是,熊先生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但成功地让潘仁美遗臭万年,而且让很多的以历史学者而自居的人也成了他的忠实拥趸。如此所为,也真不知道熊先生的祖上跟潘美到底有什么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好了,这些话到此为止,后面在杨业战死于陈家谷之后我还会说到这个话题,算是对此的一个总结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