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静的存在主义的活法(不知道)
昨天我高兴过了头,高兴到在高兴的顶点时就察觉到不高兴的危机,但我克制着避开了,所以还是安全地度过了相对完美的一天。
上周看了本关于哲学的书,类似《苏菲的世界》那种,叫做《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虽然目前只看了大约五分之一左右,但我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能量,或者说平静。说实话,在此之前,我真的一直没有搞清楚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我挺怕各种各样“XX主义”的词汇,觉得它们总在嘲讽我的智力,以及诚信。
现在我突然明白了,而且不仅仅是理论上明白,是那种能够“结合自身经验谈一谈”的明白。我突然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活在存在主义的对立面上。不过我不知道对于外人来说,我的这一说法是否真实,因为考虑到或许在他们的眼中,我践行的恰恰是一种存在主义的活法。
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人是否真的能够过上他不喜欢的生活?当然,这是可能的,那么一个人是否真的能够彻底过上他不喜欢的生活呢?我有点怀疑。因为他的内在驱动总是会把他引向存在主义的行为上,“热爱”生产的一些动作总是会从他的日常中流淌出来。当然,如果他的内在驱动已经寂灭了,那我就不怀疑什么了。(不过还是好奇一个人的内在驱动有可能产生质的转变或者直接消失吗?)
我反思自己过往的生活,觉得自己正是活在一个非彻底的自己不喜欢的生活之中的人,而在这种不可能百分之百快乐的生活里,百分之九十的快乐都是来自那无法磨灭的内在驱动,来自我不得不的、或者说必然的、对存在主义的践行。那么既然如此,我决定在今后的生活中更正大光明地倾向于做一个存在主义者。我决定尽最大可能地做一个真实的人。
//
“萨特同意他(克尔凯郭尔)的说法,这种不断的选择带来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很像是从悬崖往下看时的眩晕。它不是对坠崖的恐惧,而是对你不确定自己不会把自己扔下去的恐惧。你头晕目眩,想要抓住点什么来固定自己——但你不能保证自己如此轻而易举地对抗伴随着自由而来的危险。克尔凯郭尔写道:“忧虑是自由的眩晕。”在他和萨特看来,我们整个人生都处在悬崖峭壁的边缘。”
不过说来奇怪,就像上述书中提到的那样,当决定做一个更真实、更自由的人时,似乎将会面临更大的焦虑。我当时看到这一段话时,也的确感到恐怖。但是此时此刻,那种恐惧感却消失了,这可能有些逻辑上的混乱,但是我只能说,当决定做一个更真实的人时,当在这一前提之下行事时,我觉得我的选择都像是买了一份保险,它们都被某种力量加持了,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
事实上,我目前面对的焦虑,更多地表现在所谓的朋辈压力上,而存在主义帮我克服了它,如果我始终想要模仿他人的生活,那我始终无法获得一种真实的存在,那我就是一个假人。既然如此,一个真人为什么要去遭受那些成为假人的诱惑所带来的焦虑呢?
另外,“安静”是最近常常盘旋在我脑海里的词语。我此时非常相信安静的力量,向往一种安静而真挚的生活。我就安静地做自己,安静地抛弃世俗的评价体系。安静其实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像大海一样,正因为柔软,所以没有什么能击碎它。
//
上周的确度过了忙碌但充实的几天,所以周五的时候心安理得地什么“正事”都没做。中午出宿舍的时候还烟雨蒙蒙,我撑着伞,跟着手机导航去找一家照相馆,打算冲洗一些照片。不过在途中遇到了一家打印店,问后得知也可以打印照片,就决定不去找那家照相馆了。打印店开在一间狭长的屋子里,那屋子简直像一段走廊,一边堆了大量的纸还有印刷品,另一边是办公桌,有两台电脑,最里面是几台打印机,打印照片的那个被放在一个挺高的架子上,上面落满了灰。我问老板娘价钱,她先是问要打印多少张,我说大概三十张。她犹豫了半分钟说五寸的话一块五一张,那一小会儿时间暴露了很少有人来这边打印照片的事实以及这个一块五的价格或许高出成本很多。我说,能不能便宜一点呀,我之前在网上打印过五十多张才二十多块钱。老板娘又犹豫片刻说,一块二吧。我说一块钱不行吗?她答应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自己有点傻。
我进去的时候店里有三个人,四十岁所左右的一男一女,还有一个年纪跟我相仿的女生,她在忙着打印(装订?)一本本厚厚的考研资料。后来那个男的走了。守在那台落了灰尘的佳能打印机前等待照片出炉的时候,老板娘手机里放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我非常爱这首歌,还想到老板娘一定不能相信这一点。)。老板娘给我的印象是那种没什么主见、简单快乐的女人,有好几次在窄窄的房间里边踱步边说天可真冷啊。
//
晚上出门的时候,锁上门的那瞬间才意识到自己没拿校园卡,这意味着我等会开不了门了。不过还好,出门吃完晚饭之后要去拿刘天昭的书,《无中生有》,可以去找个地方读书,等着室友回宿舍。
拿到书之后我去了快递点附近的一家咖啡店,这是我第一次去那里,环境还不错。我点了一杯热巧克力,那小小的一杯,对我来说有点贵,不过我也不会每天去那里。
店里放着慵懒的音乐,使我的注意力有一些分散,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能顺利完全浸入小说,不过我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看不下去这本一千多页的书,(那可是刘天昭诶!)一个多小时,大概看了二十多页,后来忍不住到吧台那里借了一只笔,又从头把看过的地方重新看了一遍,边看边划了很多线。
忍不住给老王分享,每句话都用了感叹号。我说我实在太爱刘天昭了!
看看书的封面上写的那句“她不过是想知道,人要如何生活才是正当的。”我都能感到一种疏解。有时会觉得在在这样的人生阶段遇上这样的书,简直像是命中注定。
那种无时无刻的出神、所获得的上帝视角、表演感、大面积的自我反思、大脑中几乎不受控制的造句活动、无边无际鲜活的联想,这些动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我都太有共鸣,几个月前第一次看刘天昭的书时,我第一次对一个作家感到一丝真实的嫉妒,就是那种“他妈的这就是我想写的东西”的感觉。
忍不住给老王分享的同时也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我说我今天也太幸福了!
那一刻就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种high的状态,非常不理智,知道不久就将会感受到一种落差,但是当时避开了。不太费力、但是又能感觉到一种强撑地保持了幸福感,一直到走出那间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