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习感想
哲学并不只言及外界,而必定涉及人的意识,其关键在于意识活动。
对于哲学理解的困难并不在于逻辑的条理,而在于文本所言及意识活动并不是自由化的,人并不一定能在此时此刻进行经历(体认)。
哲学不是思考,是分辨。
只靠思辨没办法理解哲学,显然意识活动并不仅有思考。
把握被给予之物,以及具有反思的态度的思考,就是哲学研究。其中把握被给予之物是首要的。
如何理解康德的“我思必然伴随我的一切表象”:自我是统一的自我,假如人分裂成很多个人,而每个人彼此之间无法交流也都不认为其他的“人”是自身,那人认识事物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就算看到了很多,却任何时刻都只能接受到其中一个“人”的认识部分,而接受其他“人”的认识时就会使上一个接受的认识消失,每时只能是其中一个“人”作为自我,每个“我”作为自我存在时就排斥了他我的存在,所以不能把认识的每个部分串联起来,就无法形成完整的认识。另一个理解是想象人只有无限短时间的记忆,那不管认识多少事物都相当于没认识事物,因为下一时刻的人和前一时刻的人不具有同一性。
反思需借助于理性,但它是权力意志对抗生命意志。
我认为对抗苏格拉底的所谓设定性的论证的一个简单方法是在他的设定之上进行“再设定”,即通过补充更多的相关设定,使得下一步的论证充斥矛盾,则无法进入下一步。更复杂但是正统的方法应当是考察一个结论推广时的原则和约束,考察其推广范围。
我认为柏拉图写的苏格拉底最终能论证出他想要的使别人自相矛盾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方基本上同意苏格拉底之前提出的每句话(实际上我觉得很多人应该不会同意每句话),而正是这中间的很多话其实缺乏考察,充满着想当然或者错误的推论,最终苏格拉底所谓“论证的必然结果”也不过是中间错误推理导致的结果。这样一想我更加认定苏格拉底是以反讽作为原则,他最后的自杀也不过是为了完成反讽原则的表现,为了真正使他作为“让别人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而不是以使别人难堪取乐的讨人厌的家伙,从目的上或许苏格拉底表现出来的和智者相反,但从论证这点上看苏格拉底还真的跟智者差不多,为了使别人明白自己无知却放弃了自己的探求,最终不过是为了说服别人,自己也没有找寻到真正的结果。
-
苏格兰的狮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7 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