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天机峰:第七部 正邪交战由来已久(上)
文/苏醒

大戏五千年 第七部正邪交战由来已久 (上) 1、秦二世与赵高玩弄权术,秦朝速亡 此时姜子牙又显现出来,口中吟道:“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 刘伯温说:“这是《乾坤万年歌》预言中的一句话,‘串’字去掉中间一竖,就是吕字,富商吕不韦的私生子嬴政,当了秦王,并且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春’字将底下的‘日’字换成‘禾’字,就是‘秦’字,说秦要代周而传天下。” 董德博士问道:“教科书上不是说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到清末才结束的吗?怎么由秦始皇结束了?” 姜子牙解说道:“封建,是分封建国之意,夏、商、周三代,天子有自己的封国,而诸侯又各有封国,诸侯对自己的封国拥有自主统治权,而天子对诸侯的权力很有限,诸侯只是战时出兵随天子出征,平时进贡一些特产,此外对天子没有太多的义务。这相当于后世的联邦制或邦联制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消分封制,天下设置郡县,由中央直接派官吏治理,直接征税,所以,封建制度实际上已消亡了。后世的汉朝等朝代,虽然也分封一些王侯,但这些王侯只享受那个地区的赋税,却由中央直接派官吏治理,所以也不能说是封建制度。” 董德博士终于明白了。 刘伯温说:“秦朝的速亡与李斯有关系。” 董德博士问道:“有人将孔子、孟子和荀子并称为东方三圣,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称为西方三圣。李斯还是荀子的学生呢。” 姜子牙说:“我来说明吧:荀子是根本无法和孔孟并列的,亚里士多德也无法和他的老师和师祖并列,因为他们二人的思想很杂,他们最多只能说是有知识,却谈不上有智慧,而且,他们的思想也比较狭隘,很多时候只相信经验的实证,却不是真正相信天道和神。” 刘伯温说:“是啊。你从荀子的二个徒弟的下场就知道了。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徒弟,韩非子被自己的同门师弟李斯害死,而李斯制定苛严的法律,后来又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而与赵高串通,矫诏拥立胡亥为帝,但最终却被赵高害死,遭了现世现报,死在自己制定的严刑峻法之下,真是可悲可笑。” 姜子牙说:“是啊,秦以威猛的武力统一天下,才二十年,就灭亡了,篡位的秦二世胡亥被赵高所杀,赵高又被子婴所杀,子婴投降于刘邦,秦朝就这样迅速灭亡了。” 董德博士深有感慨:是啊,李斯玩法令,赵高玩诡计,胡亥玩恐怖,到头来都没有用,人算不如天算,人不重德,什么智谋权势都没有用,到头来还是难逃恶报的命运…… 2、政府为镇压基督信徒,在京城制造了一场大火 接下来,董德博士看到的是历史上一场规模浩大、持续时间达三百多年的宗教迫害——罗马帝国镇压基督徒。 一个声音大声说:“那场迫害是为了最后阶段救世主的门徒遭受迫害和考验而预演的。在大约二千年后,一场规模更大的、更为悲壮的对信仰的迫害运动将要发生,那是上天要真正的考验人、选择人和淘汰人的正邪大战!”公元64年7月18日,罗马城内发生了一起可怕的火灾。大火是从圆形竞技场附近突然开始的。这天正刮着大风,风助火威,烈火迅速蔓延,燃烧了整整9天。全城14个区只有4个区被保存下来,3个区化为焦土,其他各区只剩下断瓦残垣,一片废墟。这是罗马城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灾难。成千上万的生命和财产被火舌吞噬,许多宏伟壮丽的宫殿、神庙和公共建筑物被烧成灰烬,在无数战争中掠夺来的金银财宝、艺术珍品、不朽的古老文献原稿遭到浩劫。谁是罗马大火的纵火者呢? 这次大火是罗马皇帝尼禄下令放的。尼禄是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幼年丧父,由其母亚格里皮娜抚养成人。亚格里皮娜是个阴险多谋、酷好权势的女人。她出于虚荣和野心,毒死了第二个丈夫,嫁给她的舅父、年迈的皇帝克劳狄,成了帝后。她又图谋亲掌大权,在其亲信近卫军长官布鲁斯支持下,迫使克劳狄废其亲生子布列塔尼太子,而立尼禄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54年,她又以残酷手段毒死克劳狄,把年仅17岁的尼禄推上皇帝宝座。 尼禄也是个残忍凶暴、骄奢无度、放荡不羁的君主。尼禄当政之初,对其母后的权势还有所畏惧,渐渐的开始怨恨起母亲对他的控制,母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55年,他害死了14岁的布列塔尼,公元58年,他又结识了轻狂、毒辣的罗马贵夫人波培娅·萨宾娜(这个女人,照塔西佗所说,她“什么都有:美丽、聪明、财富,样样俱全,可就是缺少一颗真正的心”),并提出与其妻奥克塔维亚(克劳狄之女)离婚。公元59年,尼禄甚至策划了一起可怕的阴谋,派人害死了其母亚格里皮娜。 在那之后,近卫军长官布鲁斯死去,老师塞涅卡被迫隐居起来,其他一些富有政治经验的官员也不断受到排挤,继之而起的是一批阿谀奉承、极尽谄媚能事的佞臣。尼禄则更加肆无忌惮地行其所好。他整日不务政事,肆意挥霍,纵情享乐,经常在宫廷举办各种盛大的庆典和赛会,叫宫女佩戴着贵重的装饰品或作裸体跳舞。他还自诩为多才多艺的大艺术家,亲自作为诗人、歌手、乐师乃至角斗士登台表演,甚至还率领罗马演出队奔赴希腊参加表演比赛,并以此为荣。尼禄如此纵情享乐、挥金如土,致使罗马国库耗损殆尽,财政枯竭。为了扭转危局,于是采取增加赋税,任意搜刮,甚至以“侮辱尊敬法”等莫须有罪名没收、掠夺富人的财产。这就引起了帝国各地和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那时,基督教已传到罗马,信众人数迅速增加,引起了狂妄自大、恨不得全国、全世界人都只崇拜他一人的尼禄的极端妒嫉;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反对他的声音与日俱增,他一直在寻找一个“立威”的机会。 尼禄决定对奉行“爱你的敌人”的善良的基督徒下手,杀人立威!他大权在握,唯一需要的是一个借口。 公元64年,尼禄为了制造迫害基督徒的借口,而下令纵火焚烧罗马。 当熊熊大火焚烧罗马的时候,尼禄却登上自己的舞台(一说花园的塔楼),在七弦琴的伴奏下,一边观赏狂暴的大火造成的恐怖情景,一边高声吟诵有关古希腊特洛伊城毁灭的诗篇。并且在大火之后,他还利用大火造成的破坏,在帕拉西山下抢先修建起自己的“黄金之屋”。在这座“金屋”里,不仅有宫廷建筑中早已司空见惯的金堆玉砌,而且有林苑、田园、水榭、浴场、水池和动物园,以让人领略其特有的湖光水色、林木幽邃和阔境别开的景物风情。整个宫殿内部用黄金、宝石和珍珠装饰。餐厅有象牙镶边的天花板、香水则从管中喷出。在浴池里既有海水也有泉水。尼禄看到这座富丽堂皇、豪华别致的建筑物时,赞叹地说:“这才像个人住的地方。”传说尼禄还想建立一座以他的名字——尼禄诺波里斯命名的新首都。 关于尼禄是纵火犯的证据,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写道:“因为火是从埃米里乌斯区提盖里努斯的房屋那里开始的,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尼禄是在想取得建立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首都的荣誉。”他还描写道:“当大火吞噬城市时,没有人敢去救火,因为许多不许人们去救火的人不断发出威胁,还有一些人竟公然到处投火把。他们喊着说,他们是奉命这样做的。”古史家苏埃托尼乌斯的说法则更详尽:“他以不喜欢难看的旧建筑和曲折狭窄的旧街道为借口,竟然如此公开地点着了这座城市,以致几位前任的执政官在他们自己的庄园上发现尼禄的侍从拿着麻屑和火把时,竟然不敢拿捕他们。而在他特别想占用的黄金房屋附近的一些谷仓,是先用作战器摧毁后才付之一炬的,因为它们的墙壁是石头的。”火灾之后,尼禄借着群众的强烈不满情绪,抓捕一群基督徒,将火灾的罪责推在他们身上,对他们施以最残酷的刑罚:他们被蒙上兽皮,让群犬撕裂分噬;或被钉在十字架上,在天黑下来的时候,被点火燃烧,当作灯火,照明黑夜。 后来,盖勒流也采取同样手段,十五天内在尼科米底亚皇宫制造了两起火灾并诬蔑为基督信徒所为,迫使当时的皇帝戴克里安(Diocletian)下狠心迫害基督信徒。 为了煽动民众的反基督教情绪,罗马政府指使罗马的一些理论家编造了不少针对基督信徒的谣言,诸如诬蔑他们在拜神时要杀死婴儿并喝其血、吃其肉,还说他们狂饮、乱伦等等,所有古罗马社会的恶行都被强加在基督信徒身上,从而抹黑他们。 当年,尼禄曾命令将不少基督信徒投进竞技场中,罗马权贵们在大笑中看着这些人被猛兽活生生地撕裂咬死。他甚至吩咐人把很多信仰基督的人与干草捆在一起,制成火把并排列在花园中,然后在入夜时点燃,照亮皇帝的园游会。 董德博士看到此处,想起了波兰小说家显克微支(Henryk Shienkiewicz ,1846-1916)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Quo vadis),这部作品真实的再现了这幕历史的大剧。作品1896年问世,是一部富有灵性的杰作,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齐名。1905年,显氏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东欧国家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 罗马暴君为迫害基督徒而动用了一切欺骗、撒谎、煽动仇恨的手段,企图使全民都仇恨基督教。当时也确实有很多人不了解真相的人上当受骗,对基督徒的受迫害无动于衷,甚至还拍手称快。 例如:古罗马的竞技场。观众席上是义愤填膺的罗马人,他们被告知,那纵火焚烧都城和其中珍宝的,那饮孩童之血,投毒于水中并诅咒人类的基督徒们,就要被送来与狮子搏斗了。在紫布篷顶之下,浮满了因即将复仇而快意的眼睛,血色的阳光弥漫下来。听见了铁栅栏轧轧作响的声音。从幽暗的门洞里,一群身着兽皮的人跑向圆形广场的中央,全体跪下,举起了双手。罗马人以为是乞怜的举动,更加激怒起来。但这时,出人意料的,一阵歌声响起来:“基督主事!”──第一次,在罗马的斗技场中有圣诗升起。 罗马人惊呆了。他们看见那些人举目向天,苍白的脸上透出平静。接着,听见那些人在狼狗和狮子的利齿下仍用断续的声音喊着:“为了基督!”他们困惑了:谁是这基督呢,竟为这些垂死的人所确信!一个罗马市民惊叹道:那些为野兽所噬啮的人们身上显明着一种神圣!另一个答道:这是他们所说的复活吧。 又如:主教坡旅甲(Polycarp)被解赴竞技场。巡抚说,只要他在众人面前否认基督,就可得到释放。坡旅甲说,“八十六年来我一直事奉我的主,他从未亏待我,我怎可羞辱那位拯救我的主?”巡抚打算烧死坡旅甲。坡旅甲平静地说,“你想以火吓我,那火充其量不过燃烧一小时罢了,你却忘记了那永不熄灭的地狱的火”。随后,一群受煽动仇恨的不明白真相的暴民一涌而上,将他活活烧死。 许多年以后,当历史翻过这一页,人们才意识到,“Nero Burning Rome”(尼禄火烧罗马城)的那一刻,正是罗马帝国的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一刻起,凯撒的罗马便灭亡了,变成了殉道者的罗马。 在其后的三百年里,罗马帝国在迫害基督徒的过程中不断走向衰落,而基督徒的数量却不断增多。最后达到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连皇帝的夫人都信仰了基督教。 正的信仰是人类本性的复归,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世间的任何政治、权力、暴力、恐怖和利益,都无法阻挡信仰。 最后,强盛的罗马只好自认失败,宣布取消迫害政策,恢复基督教的自由和名誉。而罗马帝国本身,却在迫害中元气大伤,恶报连连,不久即遭受覆灭的下场。刘伯温对董德博士说:“类似罗马的人为纵火案在明年还要在京城出现。与尼禄的用意相似,同样为了煽动民众对一种信仰的仇恨。” 董德博士十分惊异:“怎么这个世代还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刘伯温说:“比尼禄更坏十倍都不止的一个国王降世,带着撒旦的邪恶使命,就是要发动最后的正邪大战,镇压对救世主的信仰。它也是早年丧父,各方面的性格都与尼禄十分相似而又有过之,它不但发动镇压宗教的运动,而且与女戏子的绯闻还会传扬天下,举世皆知……” 董德博士知道问不出具体名字来,但他心中隐隐明白,那就是国王三世。 今天的见闻着实让他大吃一惊,没想到尼禄会那么荒唐和狠毒,更没想到尼禄之后竟还有比他更坏的人,以及比基督教受迫害更残酷的事件…… 波兰小说家显克微支的长篇历史小说名为《你往何处去》。董德博士在寻思:面对这样的事件,我要往何处去? 3、汉分三国是因为报应,三国互动是为了演“义” 董德博士听姜子牙吟诵道:“四百年来更世界,日上一曲怀毒害;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传两代。” 刘伯温解释说:“这也是《乾坤万年歌》中的预言诗。西汉二百四十年,东汉一百九十六年,共四百一十年,‘更世界’就是改朝换代。‘日上一曲’合成个“曹”字,指曹操父子,说“怀毒害”,就是指曹氏父子代替汉朝。‘一枝流落去西川’说的是汉朝的一个分支,即刘备,称帝于西蜀,即四川。‘三分社稷’说三国分立,‘传两代’是说昭烈帝刘备和后主刘禅刚好是两代。” 董德博士说:“我明白了,原来预言是如此的准确啊。我看过一本书叫《三国英雄前传》和明朝冯梦龙的作品,都说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打天下之时,曾许诺与韩信、彭越和英布平分江山,共享富贵,可是,刘邦做了皇帝之后,不但没有将江山分给这三位开国英雄,反而通过各种诡计,陆续将韩信等人降职、囚禁、杀害。这三位英雄气忿不过,于是告到阎王爷那里,阎王爷经过细审明断,最后判决将汉时江山平分给三位英雄,这就是曹操、刘备、孙权能三分天下的由来。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此事确实,正是天道报应不爽。”只听有一声音飘然而落下。董德博士一看,说话者羽扇纶巾,倜傥俊逸,原来是诸葛亮。 三人于是上前与孔明见礼问候。 刘伯温说:“孔明兄来得正好。三国这一段历史的天机,由你来解说最为合适,因为你既是其中的重要演员又是其中的导演之一。” 姜子牙则说:“我暂且告别,我们还会在天机峰聚谈的。”董德博士问道:“诸葛先生,我们读您的《隆中对》,深为您对天下大势的了解全面、分析透彻及预测准确敬佩不已,可是您当时只是一介书生,怎么能获得那么详细的信息?而且你当时可以说毫无政治经验可言,又怎么能对天下局势预测得那么准确呢?” 诸葛亮答道:“你应当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我是一个修道的人,有师父带着我修行的。修道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当然是超常的,不是常人能想象的,而且我还有师父给我启发和背后支持。” 董德博士问道:“我还有一事很不解:我读过您留下的预言诗《马前课》,您的预言真是太准确了。可是,您既然已事先知道一切了,为什么还要如此舍命而为呢?例如,您的第一首预言诗就预知了魏国将灭蜀: 第一课○●●●●○ 中下 无力回天 鞠躬尽瘁阴居阳拂 八千女鬼 证曰:阳阴阴阴阴阳在卦为颐 “您在这首预言诗中已看到‘阴居阳拂’,就是说小人得志而正人君子受到阻碍,您早已知道在您逝世后,小人宦官黄皓在后主刘禅身边掌握大权,国事日乱、小人当道,您选定的接班人大将姜维也只能维持残局而不能有所复兴,甚至要自请带兵到远方的剑阁避祸。您还知道‘魏’(即‘八千女鬼’)将要灭蜀。也就是说,人对世间的定数是‘无力回天’的,那您为什么还要‘鞠躬尽瘁’呢?” 诸葛亮答道:“这就是修道者与常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不同。对常人来说,一心追求的是成功和利益,而对修道者来说,世间的成败得失并不是根本意义,而要‘演’好上天安排的角色才是关键。正如评价一位演员是否优秀并不看重他所扮演的角色在剧中是成功还是失败一样,上天并不看重人在世间上是成是败、是富是贫,而看重这个人是否尽心投入、忠实于上天安排的角色、认真去‘演’好每一个细节。” 刘伯温补充道:“其实诸葛先生在出山之前早已了知蜀国不能统一天下,甚至早已了知蜀国的创业和维持都将艰险重重,他对是否出山原是一再犹豫的。但是他的师父知道上天安排了他有这样的使命,就是要他辅助刘备创造出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且要演绎一番忠义和智谋,给后世留下这样的做人标准和文化。诸葛先生知道此角色意义重大,而且天命难违、师命难违,于是决定出山。” 董德博士说:“难怪《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话,当诸葛先生答应刘备要出山时,有人感叹:他出山又要有一番呕心沥血了!” 刘伯温说:“是啊,呕心沥血并不是为了追求成功,而是为了尽忠于职事,演好自己应份的角色。当后人想起‘诸葛亮’这个名字时,想到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并不会在意他是否领导蜀国统一了中原。这就是诸葛先生的成功之处,这就上天安排这个角色的用意所在。” 董德博士说:“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诸葛先生要演的‘义’就是明知‘无力回天’也要‘鞠躬尽瘁’,诸葛先生早已知道汉朝气数已尽,一切努力都是‘无力回天’,但还是要尽己之力辅佐蜀汉,不负刘备三顾之情、托孤之义,要扮演好自己的历史角色。诸葛先生于公元227、228、229、231、234年共五次北伐曹魏,原来都是为了演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确实,这种精神感动了中国人一千多年。” 诸葛亮说:“其实我只是演其中一种‘义’,关羽演的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义’。” 董德博士说:“历史上都说关羽熟读《春秋》,深知大义,从他坚贞一念、永远追随刘备、不为曹操各种封赏所动心来看,确是大义之士,难怪后世给予他极高的封号和评价。” 诸葛亮说:“其实曹操也在演‘义’。他答应关羽投降时提出的三个条件,不止是因为欣赏关羽、爱将心切,更是佩服关羽的大义,他心里想要是自己的部下都能象关羽一样多好啊。当关羽听说刘备还活着而不辞而别、并且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对关羽不但不恨,反而内心更加佩服和欣赏关羽。” 刘伯温说:“董德,你可理解诸葛先生为什么明知道关羽在华容道会放走曹操,也要安排关羽去守华容道?” 董德博士说:“诸葛先生夜观天象知道曹操命不该绝,而且正好让关羽有机会还曹操一个人情。可是我有一点不明白,这样做是不是对刘备不‘忠’,因为按照我们的理解,当下属的要尽一切努力为主人谋利益、争取成功。” 诸葛亮说:“其实作为修道的人,一切作为都要很圆容,都要对得起各方,当然也要对得起主上刘备。不仅仅是因为曹操命不该绝,即使派其他人去守华容道也是杀不了他的;而且要让关羽还曹操一个人情,不然的话,以关羽的大义和有恩必报,他在蜀汉效力心里也会存有纠结,如果他至死时都无法报答曹操之恩他会死不瞑目的。还有一层,是众人所不知的:当时刘备的实力很小,而孙权在赤壁之战获胜后,必然士气高昂,如果当时把曹操杀了,北方必然大乱,孙权一方有可能乘势攻取中原,那样的局势对刘备更为不利,也难以创造出三国鼎立之最终局面。所以,我让关羽放过曹操,也是对刘备的效忠,丝毫没有违背忠义。” 董德博士听后,不禁深深一鞠,说:“义人行事,真是周全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