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问题:非货币交换
近来零星思考“非货币交换”。
人们正常的“挣钱养家”是货币交换,也就是通过上班来换取货币(钱),用钱去实现各种消费。但在社会经济萧条(就如当今)之时,社会上资金流动困难,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很难挣到钱,于是影响了各种消费。
但是我想,资金流动(货币交换)陷入困难,其它交换方式(各种非货币交换)仍可能行得通,因此虽然正常的消费难以进行,但许多消费行为的目的可以用非货币交换来实现。容易想到的是物物交换、劳务交换,以及人情交换。我们不是绝对地不用货币,若需要,辅以货币当然是可以的,使得交换行为更加顺畅。
非货币交换方式是值得开发探索的,可以(一定程度地)绕过货币,实现大家的各种需求。举例说,一个自由职业者,正常来讲是通过接活来得到金钱收入,但在大家钱包紧张时,同样接活,但换来顾客的非货币财产(也就是物品)或者劳务服务(顾客也为该自由职业者提供某种服务),虽然大家之间没有金钱来往,但金钱并非世间价值的唯一,物品和劳务同样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同样解决了各自的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可以没有货币,但价值仍存在且可以流通。(举个例子吧——我给你做点啥,你请我吃顿饭。)
不过,非货币交换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备用手段。在理想(理论)情况下,货币交换当然是更合理高效的方式,否则也不会取代原始的非货币方式了。但社会形势常不能满足这样的“理想”情况,货币交换也有缺陷,这时我们与其原地忍耐,大不如行动起来探索非货币交换的方式。毕竟最真实的价值是价值本身,而非价值的(拙劣)代表——货币。
非货币交换存在的重大现实局限,就是不易实现“通兑”,交换双方只能互相提供可以提供或愿意接受的交换内容。对方给出的交换内容不见得是本方最需求的。放在现实中,我们通过劳务输出,能满足的不一定是主要的硬性的需求(刚需,如吃穿住),可能是一些次要的、外围的需求。那么刚需的解决仍要努力靠货币交换的方式去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