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艺术语境中国画变革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中国画为什么要变革?
文化断层,不变革则更加落入形式,挂羊头卖狗肉,语境的消失(文人情怀,澄怀味象的精神独立的消失,现代人整体性的破碎)。
问题二:中国画目前变革状态?
李小山:“经过了三四十年时间,从焦虑、试探到稳定,水墨画领域逐渐形成了显而易见的闭环:与传统相比,它是当代的;与西方相比,它是本土的。在这样的闭环里,一切都是自我循环、自我论证、自我定位的。”
问题三:中国画在外国人看来,真的能被感知到吗?还是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面对一幅不具象的水墨画和面对一幅不具象的现代艺术作品。


我更能感知前者,或许是水墨造就的空间感,形式感与罗斯科这幅相对平面的画作更给人遐想的空间。但真的仅仅这样吗?当中国水墨抛开具体的物想,我反而更能感知到或者说更能在画作前投射自己的情感,而不必借助任何文本的阐释。我想这不仅仅是形式转变的力量,更有我与中国水墨处在同一个文脉中的原因,即使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但汉字在这个时代为中国人承载了最后一片文化土地,即以形象来认知形象的能力。中国文化一直注重情感建构,但其在艺术上表现的极为含蓄,用王国维的话说“一切景语即情语,一切情语即景语”。如今中国水墨抛开物像、景语,以赤裸的情感、情语来表达世界,确实也令人更加动容,感怀。用比较理想的看法,中国水墨给人一种无限感,即虚空,可以戛然而止也可以永恒延续。
西方古典艺术,自古就更加注重认识模拟,这就使得其直观性、物像上可认识性极强。即使现代艺术尤其是后现代,反对的这种艺术中人智力因素的直白体现与禁锢转而寻求一种混沌的粗糙的原始的状态,逃离文明中的人类世界。但最终对于观念的推崇,反而让现代艺术重新筑起文明的堡垒,即使用破碎的,极速的观念更替来避免文明的标准,仍然无法逃离文明中的人类世界,达到永恒与混沌。目前我所看到的当代艺术的混沌不过是一种文本的多义,反而激起认知的欲望,因为形象还是那么的明晰。如果用尼采的日神来形容就极为恰当,酒神的光辉还未来临,日神的面纱就已如此虚幻,没有素朴也丧失了崇高。
或者说有崇高,但是夹杂了更多具像的情感,人类的感怀与反思,把艺术往外推,观念上的社会功用沦为一个口号,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这个时代我们都是被裹挟的泥沙,未来的人对于如今的艺术如何评价不是现代人操心的事,但我们今天能够去认知艺术,感受艺术得益于现代艺术这批人,不然按古典艺术的路子走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塞尚、高更、杜尚、凯奇、波伊斯……,多么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