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Mag/Book——雷蒙德·钱德勒《长眠不醒》《漫长的告别》
这是菲利普·马洛系列的第一本和最后一本。
其实在《漫长的告别》之后还有一本《重播》,
然而此时作者已接近崩溃,这一本据说大失水准,那么就把《漫长的告别》当作最后吧。
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菲利普·马洛这个人,那么我大概肯定会爱上他。
就想我肯定会爱上霍尔顿一样。
马洛历尽人生,消极却不颓唐,他有原则,懂女人,是个好人,
看得出浮华背后的凄凉,也明白没点信仰这人生也太无趣。
霍尔顿年纪虽小,同样是个有原则的好人,同样懂女人,
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而霍尔顿最大的特点,是他痛恨虚伪,追求真实。
跟这两位年纪或大或小的男人比,现实生活中年近三十仍旧贪图女人美貌,
或者行事偏激、自以为是、内心浅薄的各路男人真是令人失望。
不过文学作品毕竟是创作出来的,多多少少是作者本人的写照。
霍尔顿和塞林格一样,大概只对文艺感兴趣,成不了工科男,
如今这世道,我偏执的觉得工科男靠谱些。
至于马洛,他可能是个好男人但是成不了好丈夫。
他可能是个好男人但是没办法跟女人一起过柴米油盐的日子。
毕竟硬汉是不需要家庭的,硬汉只需要在路上,从《廊桥遗梦》里的罗伯特·金凯就是这样了。
而且马洛的缺陷一望而知,我已经到了再喜欢一个男人也不会忽略他的缺陷的年纪了。
马洛是个酒鬼,因为雷蒙德·钱德勒自己是个酒鬼。
不知是宋碧云比傅惟慈翻译的用力,还是进入末年的钱德勒更加沧桑,
《长眠不醒》比《漫长的告别》更活泼些,马洛也更加不知深浅些,或许毕竟年轻吧。
我有心把马洛系列都买齐,虽然不是显赫的极具分量的杰作,但是每看一遍都很喜欢的书也不错啊。
比如《麦田守望者》,比如萨冈的《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萨冈那些年轻的女主人公总是懒洋洋的生性冷漠,这种不怎么可能爱别人的人就偏偏爱上男主角,
当然不会有好结果,然后女主角很受伤,故事也就结束了。
我已经看出了萨冈的套路,不免觉得小儿科,
然而《狂乱》这篇里塞西尔和安托万的故事偶尔看看还是令人开心的。
等我更加不喜欢萨冈的这些套路的时候,这书还可以拿去卖废品,前一阵卖旧杂志得了50大元,
虽然当初买这些杂志花的钱远高于此,然而书的好处是还能卖,这年头旧衣服除了扔掉简直没别的办法。
所以还是书划算。
喜欢钱德勒的另外原因,是我喜欢五十年代,美国的五十年代。
钱德勒偶尔描写点生活琐事,在我看来也足够有趣了。
那些各种各样的烈酒,那些汽车,男人的西装,女人的裙子。
《漫长的告别》里琳达·洛林穿着定做的茶色麻纱套装,于是我买了茶色的亚麻裙子。
特里和马洛喝螺丝起子,所以我每到一个酒吧都找这种酒喝。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洛城机密》就完美的表现了五十年代,至少是我认为的五十年代,
我没呆过五十年代,不知道到底什么样子。
美剧《广告狂人》也有点样子。
巧的是钱德勒的作品全都是描写洛杉矶的。
五十年代,时装还是定制的,男人还是要讲理的,后来,好像一切就崩坏了。
钱德勒小说里那些有钱又有权还有两个漂亮又惹是生非的女儿的大人物们,
总在怀念工业化大生产之前的时代,感慨工业化大生产毁了这个世界并想躲起来。
索性他们已经到了晚年。
如果这些虚构的人物看到今天的世界,他们会做何感想呢?
我迷恋的年代还有很多,比如简·奥斯丁那十八世纪,
我自己生活的这三十年,我倒没什么感情。
“每一页都有闪电”的钱德勒,或许应该找原版来看。
可是原版,我只想看甜腻腻的《暮光之城》系列,对身边帅哥的渴望,少女时代的情感,
隔着英文看到的世界,总是朦朦胧胧的。
据说硬汉派小说还有很多知名作家,可是我现在只是被钱德勒惊艳到了,
并不想刻意去把这种风格都看全,其他的各位作家,等碰到的时候再说吧。
人生诸事,其实都靠缘分。
谁知道呢。
长眠不醒
漫长的告别
其实在《漫长的告别》之后还有一本《重播》,
然而此时作者已接近崩溃,这一本据说大失水准,那么就把《漫长的告别》当作最后吧。
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菲利普·马洛这个人,那么我大概肯定会爱上他。
就想我肯定会爱上霍尔顿一样。
马洛历尽人生,消极却不颓唐,他有原则,懂女人,是个好人,
看得出浮华背后的凄凉,也明白没点信仰这人生也太无趣。
霍尔顿年纪虽小,同样是个有原则的好人,同样懂女人,
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而霍尔顿最大的特点,是他痛恨虚伪,追求真实。
跟这两位年纪或大或小的男人比,现实生活中年近三十仍旧贪图女人美貌,
或者行事偏激、自以为是、内心浅薄的各路男人真是令人失望。
不过文学作品毕竟是创作出来的,多多少少是作者本人的写照。
霍尔顿和塞林格一样,大概只对文艺感兴趣,成不了工科男,
如今这世道,我偏执的觉得工科男靠谱些。
至于马洛,他可能是个好男人但是成不了好丈夫。
他可能是个好男人但是没办法跟女人一起过柴米油盐的日子。
毕竟硬汉是不需要家庭的,硬汉只需要在路上,从《廊桥遗梦》里的罗伯特·金凯就是这样了。
而且马洛的缺陷一望而知,我已经到了再喜欢一个男人也不会忽略他的缺陷的年纪了。
马洛是个酒鬼,因为雷蒙德·钱德勒自己是个酒鬼。
不知是宋碧云比傅惟慈翻译的用力,还是进入末年的钱德勒更加沧桑,
《长眠不醒》比《漫长的告别》更活泼些,马洛也更加不知深浅些,或许毕竟年轻吧。
我有心把马洛系列都买齐,虽然不是显赫的极具分量的杰作,但是每看一遍都很喜欢的书也不错啊。
比如《麦田守望者》,比如萨冈的《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萨冈那些年轻的女主人公总是懒洋洋的生性冷漠,这种不怎么可能爱别人的人就偏偏爱上男主角,
当然不会有好结果,然后女主角很受伤,故事也就结束了。
我已经看出了萨冈的套路,不免觉得小儿科,
然而《狂乱》这篇里塞西尔和安托万的故事偶尔看看还是令人开心的。
等我更加不喜欢萨冈的这些套路的时候,这书还可以拿去卖废品,前一阵卖旧杂志得了50大元,
虽然当初买这些杂志花的钱远高于此,然而书的好处是还能卖,这年头旧衣服除了扔掉简直没别的办法。
所以还是书划算。
喜欢钱德勒的另外原因,是我喜欢五十年代,美国的五十年代。
钱德勒偶尔描写点生活琐事,在我看来也足够有趣了。
那些各种各样的烈酒,那些汽车,男人的西装,女人的裙子。
《漫长的告别》里琳达·洛林穿着定做的茶色麻纱套装,于是我买了茶色的亚麻裙子。
特里和马洛喝螺丝起子,所以我每到一个酒吧都找这种酒喝。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洛城机密》就完美的表现了五十年代,至少是我认为的五十年代,
我没呆过五十年代,不知道到底什么样子。
美剧《广告狂人》也有点样子。
巧的是钱德勒的作品全都是描写洛杉矶的。
五十年代,时装还是定制的,男人还是要讲理的,后来,好像一切就崩坏了。
钱德勒小说里那些有钱又有权还有两个漂亮又惹是生非的女儿的大人物们,
总在怀念工业化大生产之前的时代,感慨工业化大生产毁了这个世界并想躲起来。
索性他们已经到了晚年。
如果这些虚构的人物看到今天的世界,他们会做何感想呢?
我迷恋的年代还有很多,比如简·奥斯丁那十八世纪,
我自己生活的这三十年,我倒没什么感情。
“每一页都有闪电”的钱德勒,或许应该找原版来看。
可是原版,我只想看甜腻腻的《暮光之城》系列,对身边帅哥的渴望,少女时代的情感,
隔着英文看到的世界,总是朦朦胧胧的。
据说硬汉派小说还有很多知名作家,可是我现在只是被钱德勒惊艳到了,
并不想刻意去把这种风格都看全,其他的各位作家,等碰到的时候再说吧。
人生诸事,其实都靠缘分。
谁知道呢。
长眠不醒
漫长的告别
-
Leviro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0-16 1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