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
![]() |
尽管林妹妹和宝哥哥的脸都很嘟很粉让人恨不得掐掐捏捏,而左边的书柜的字序也许也值得推敲质疑,但今天的重点是林妹妹手里的那副金色玩具——九连环。从数字上算,这把九连环应该是比较高端了,不过要是按造型来看呢,技术含量也就一般般。
荀子在《非十二子》里批评惠施、邓析一流,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可见这明摆着的聪明还是挡不住的,纵然不喜欢的人也都看在眼里,晓得这些琦辞在聪明人那里,就是个“玩”。惠施的历物十意,《庄子·天下》篇有所记载,其中第八桩就是“连环可解也”。
惠施自己具体是如何说通这“连环可解也”,我们已经不大能知晓。不过后人的各种解释,也自有一番看头。一派是从空间上解,以为连环虽然解不开,但是当我们把圈圈A和圈圈B轻轻用手提起,让它们彼此间毫无接触点,环还是环,连却不曾相连了,A与B失去关联,那么所谓连环的存在也就等同虚设了。这种“不解之解”、“不解自解”、“不解解之”的想法,很得追捧,古人像司马彪(Yeah!据说彪哥少时“好色而薄行”)、成玄英都是这派,近人张默生、郭沫若也跟风于后。另一派,是从时间上解,意思在于:连环总有一天要坏的(III),等它坏了的那天,那么总归就算是解了。这派往细里说,还有各种分歧,一者认为,坏了就解了,这跟刚才说的大意差不多。一者认为,从“有”连环,到连环真正坏掉,这整个漫长(或短暂)的过程,就是“解连环”——这种说法和“今我非故我”有点像,哲学意味更浓,那个连环,每天都在坏掉,每天都已不是前一天的连环,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还有一者就有点野蛮了,认为,可以把连坏敲碎嘛,敲碎了就解了。爽快倒是挺爽快,《战国策》里就有人拿椎破连环的。
第二个“今我非故我”的解法里,还有更玄的,说是这一刻圈圈A和圈圈B是这个状态,下一刻圈圈A和圈圈B动一动就是别的状态了。单独一个圈圈,不管AB,都称不上“连环”。A和B再加上它们连在一起的关系才叫连环,所以,每动一下,连环的姿态不一样了,连环就等于“解”了一次,因为此刻的“连环”,已不是上一刻的“连环”,连法不同,环也不是过去的环了,所以连环就“解”了。仔细想想,好伤感的这个说法。
**************************囧囧有神的分割线o(╯□╰)o半夜里灵光乍现*********************************
啊这部分“动一动解一解”,我又仔细想了想,发现不对:譬如AB是恋人,A上位或B上位,或其他任何一种动作姿态,那都只是体位的改变,A和B相互的恋人关系并不会变啊?同理可证,连环AB虽动而未解。(请原谅这个YD而直白的譬喻,但这样比较说得清楚。小朋友们自动忽略,没看见没看见没看见……)
![]() |
我承认这张图很欠扁 |
要是有机会,专门写一本《解连环史》,该多好啊!
最后,是王夫之的一首《玉连环》,主题是“述蒙庄大旨答问者”:
生缘何在?被无情造化,推移万态。纵尽力难与分疏,更有何闲心为之偢倸。百计思量,且交付天风吹籁。到鸿沟割后,楚汉局终,谁为疆界?长空一丝烟霭,任翩翩蜨翅、泠泠花外。笑万岁顷刻成虚,将鸠莺鲲鹏随机支配。回首江南,看烂漫春光如海。向人间到处逍遥,沧桑不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