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到卓越》:管理学经典
三七读书会,一年拆书300本,今天第247本,《从优秀到卓越》。

本拆书稿正文3600字,阅读预估用时7分钟。
0,关于作者,关于本书
吉姆·柯林斯,著名的管理专家及畅销书作家,影响中国管理十五人之一。曾获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杰出教学奖,先后任职于麦肯锡公司和惠普公司。
他的系列管理学经典作品为:《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选择卓越》、《再造卓越》。
可以点下面蓝字,拆看同类拆书稿。
1,解题《从优秀到卓越》
英文书名是《good to great》,但并不是《从“优秀”到卓越》,好上加好;实际上,是《从“不过如此”到卓越》。
作者的成名作是《基业长青》,研究的是伟大企业如何“把伟大延续”,而本书虽然写在《基业长青》的后面,却是《基于长青》的前传:卓越企业,是如何从“不过如此”的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的。
看本书的研究方法,可见一斑。
2,严谨的研究方法
为了找到影响的变量,作者对照研究了3组企业。
- A组企业:跻身卓越的企业。1965~1995年这30年间,上过美国《财富》500强的全部1435家企业中,作者的团队找到了11家符合标准的公司,它们就是实现了从不过如此到伟大的样板公司。
- B组企业:一直“不过如此”、从未卓越的企业。找到了11家,作为直接对照公司。这类公司和跨越之前的A组样板公司非常相似,处于相同行业,规模和业绩也差不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实现从平庸到伟大的跨越。
- C组企业:曾经卓越,但是没能守得住的企业,有6家。这类公司实现了短暂的跨越,却昙花一现,没能保持住优势,很快又跌回了不过如此状态。
对本书的主角,A组企业,要有30年以上的历史。而且,必须在前15年中,要平庸、不过如此;而在后15年中,它必须要变得伟大、卓越。(因为这个限制,作者写书的时候,苹果、亚马逊等新型企业还不够格进入A组)。
A组的从优秀(其实是不过如此)到卓越的企业,咱们中国人熟悉的有雅培、吉列,其他的几家我列出来,可能未必了解:电器城公司、金伯利-克拉克公司、克罗格公司、纽柯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皮特尼鲍斯公司、富国银行、沃尔格林公司、房利美公司……
对的,包括房利美公司。本书写于2001年,7年以后的本书标杆之一,房利美公司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里,深陷泥沼。
所以也许咱们可以说:
- 再严谨的方法,也未必总结出金科玉律。
- 所有的别人的总结,都不值得100%地照搬、应用到自身。
- 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虽然很多时候,不到事后,也不知道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 形成自己的思考,符合自己的实际,更重要。毕竟,咱们每个人都是定制版。
- 当然,还是要借鉴、学习、有所信任……咳,不断寻找相信和质疑的平衡点吧。
3,宏观一览
如下图,能够从平庸走向卓越的11家企业,存在如下共性:
- 管理者是第5级经理人。
- 公司文化是先人后事。
- 直面残酷的现实,同时绝不失去信念。
- 刺猬理念(相对狐狸理念),一根筋地简化。
- 训练有素,指在框架下自由,热烈争论而不暴政。
- 技术是加速器,但不是最核心的。
- 早期拼命推动飞轮。

接下来咱们学习。
4,第5级经理人
作者把经理人分为5级,特征分别如下:
- 第一级经理人,是能力突出的个人,身上体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 第二级经理人,是乐于奉献的团队成员,体现的最核心的精神是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 第三级经理人,是能力超强,富有实力的经理人,努力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 第四级经理人,是坚强有力的领导者。他们追求卓越,还能结合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 第五级经理人,是第四级经理人的升华。最大的特征是,将个人谦逊的品质,和职业化的坚定意志相结合。
第5级经理人,最难得可贵的是:
- 极度谦虚的为人,和极度坚定的意志。不追求个人荣誉,不大抛头露面。
- 把公司的成功,放在个人的成功之上,把团队的力量放在个人的权威之上。而对照组的领导者会觉得自己很牛,但是自己一旦离开,组织就泄劲。
- 遇到功劳归别人,遇到问题反省自己。
顺,卓越企业的领导者,大多是内部提升的,而不是来自于空降、外招。
5,先人后事
设法得到合适的人才,然后才决定将车开向哪里。
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宁愿不做某些事。事情再符合趋势,如果没有合适的人,还是会失败。
在人员决定上严格要求,有3个基本原则:
- (1)若仍不确定,则宁缺勿滥,保持观望态度。
- (2)一旦发觉换人之举势在必行,就即刻行动,绝不手软。
- (3)将最杰出人才用于发展,扩大增量,而不是解决现有问题。
衡量某人是否“合适人选”,主要看内在性格特征和天赋能力,而不是专门知识、背景或实际技能。
6,直面残酷的现实,同时绝不失去信念。
明确地知道会有很多困难,不盲目乐观,却依然坚信能成功。
为了直面残酷的现实,一定要创造一个让事实说话的大气候:
- (1)多提出些问题,少要求些答案。提问题,是最好的全面理解事实的方法。
- (2)要对话、要争执,激烈地争论,从而无限逼近事实。
- (3)作彻底的事后分析,不要相互指责。坦诚地对事复盘,人、事分开。
- (4)建立“红旗”机制,意思是谁都叫停,无论自己是什么职位。
7,刺猬理念(相对狐狸理念),一根筋地简化。
那些卓越的公司,都是刺猬理念。(刺猬理念的故事,请见本拆读稿文末)。
比如A组企业沃尔格林公司,就是要成为最便利的药店,这样方便客户购买。密度达到方圆1英里内聚集了9个药店。
在本书中,这些卓越公司的核心财务理念都是“单位某某利润”,比如单位雇员所获利润、单位顾客光顾利润。
在餐饮企业,经常使用的是“坪效”,也就是每平方米的销售额或者利润。
在过程指标上,此前京东追求的下单到商品送达的时间差,也算是一个刺猬理念。
实现跨越的公司,不是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刺猬理念的,一般需要4年时间,才获得刺猬理念。
8,训练有素,在框架下自由,热烈争论而不暴政。
训练有素的文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需要人们遵守一贯制度,但另一方面,它给人们制度框架下的自由和责任。
实现跨越的公司建立了一贯制度,但他们也给予员工制度框架下的自由和责任。他们聘用严于自律无需管理的人,公司只需管理系统,而不需管理这些人。
可以理解为公司的总文化,有着很强的指向效果,所有行为都不偏离该总文化,而具体行为上,形散神不散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9,技术是加速器,但不是最核心的。
实现跨越的组织,并不单一地技术导向,会避免对技术的盲目狂热和追赶潮流的做法。
对于任何技术,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技术是否直接服务于你的刺猬理念。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需要率先使用这种技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可以把相似的技术加以比较,或者干脆忽略它。
卓越的公司在转变初期,并不率先使用技术,然而一旦它们领悟到某技术是服务于自己的刺猬理念,就成为技术应用的强引领者。
技术本身,不是公司卓越或是衰落的主要根源。
10,早期拼命推动飞轮。
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事情开始时必须付出更大努力的现象。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使很大的力气。飞轮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飞轮效应表明万事开头难,但持续的努力可以积聚巨大的力量,一旦事情平稳发展后,就可以比较省力。
卓越公司凭借耐心,和有条不紊的训练,在早期推飞轮时,无论多难、效果多么不明显,都一直全力推着,直到飞轮快速旋转。
这个理论后来被形容在亚马逊身上,很贴切:亚马逊很多年都亏损,但是贝佐斯一直在推动着自己的飞轮,到后来,一旦盈利,就势不可挡。
作者柯林斯觉得意犹未尽,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飞轮效应》。
11,刺猬与狐狸
本段文字,原本在咱们这篇拆书稿的第7条,为了不让肚子太大,看起来失调,特意挪到了文末。
如果这本《从优秀到卓越》的正文部分,没有给咱们三七书友带来多少边际收益的话,那飞轮效应、刺猬与狐狸,作为两个轻松的概念,希望大家有印象。
衣赛亚·伯林在他著名的小品文《刺猬与狐狸》中,把人分为刺猬和狐狸两种类型。
他依据的是古希腊的一则寓言: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
狐狸是一种狡猾的动物,能够设计无数复杂的策略,偷偷向刺猬发动进攻。狐狸从早到晚在刺猬的巢穴四周徘徊,等待最佳袭击时间。狐狸行动迅速,皮毛光滑,脚步飞快,阴险狡猾,看上去准是赢家。而刺猬则毫不起眼。
狐狸有很多计谋,想要捕获刺猬,而在最后一刻,刺猬总是立刻蜷缩成一个圆球,浑身的尖刺,指向四面八方。狐狸正向它的猎物扑过去,看见了刺猬的防御工事,只好停止了进攻。撤回森林后,狐狸开始策划新一轮的进攻。刺猬和狐狸之间的这种战斗每天都以某种形式发生,但是尽管狐狸比刺猬聪明,刺猬总是屡战屡胜。
伯林从这则寓言中得到启发,把人划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型:狐狸和刺猬。
狐狸同时追求很多目标,把世界当做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看待,但是思维是“凌乱或是扩散的,在很多层次上发展”,从来没有使它们的思想集中成为一个总体理论或统一观点。
而刺猬,则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单个有组织性的观点、一条基本原则或一个基本理念,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不管世界多么复杂,刺猬都会把所有的挑战和进退维谷的局面,压缩为简单的最后一招:缩起身子,把刺向外,一招鲜,走遍天下。
12,最后
本书原本是管理经典,写的是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咱们个人身上呢,哪些理念也可以适用呢?
本拆书稿的第3条到第10条,哪一条您最认可?
欢迎在留言区,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