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在美国的爱达荷州巴克峰,有这样一个家庭,孩子们在家中出生没有出生证明,一对父母七个孩子生病受伤从不就医,但让这个家庭最与众不同的是孩子们从不去上学。父亲经营一家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主人公塔拉是最小的孩子,从小在废料厂干活或跟随母亲制作精油,她认为这样的生活理所应当。在哥哥泰勒的影响下,塔拉16岁,通过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至此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条轨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专制、扭曲的父亲,软弱、顺从的母亲,暴力的哥哥肖恩,妥协的姐姐,让塔拉意识到这个家庭需要改变。
最开始我认为塔拉天赋异禀,最后我觉得这是她内心想要离开的渴望太过强烈。整本书内心描写很多,我能感受到塔拉重塑自我的犹豫、质疑、挣扎与坚决。她失去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尽管故事的最后,塔拉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未缓和,也可能就此罢休。塔拉终于摆脱了将父亲从生活中剔除的负罪感,她学会了为了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而不再为父亲考虑。她说这是爱他的唯一方式。
一个女孩该如何追逐自我?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我想无论一个人强大到怎样的地步,仍然要在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口上艰难地开一朵花。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与家人彼此相爱,但又不得不说再见,我们彼此想念,但只能庆幸已走远…
很喜欢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在接受采访时,曾这么定义教育:“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今天无意而惊喜地发现,《读者》里也有一篇这样的文章~)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