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尺牍·之四】与蔡漫夫
蔡漫夫讳宗襄,号翰题,世为莱潍之辛东村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拔贡。精六书之学,亦善书法,诗格萧闲与石民(杨青藜)并称。与安静子顺治甲午(1654年)定交,爱若兄弟四十五年。其《秋日见怀》有句云:“四壁书灯千里雁,五更风雨万家鸡。”
一
钟谭[①]常苦王李[②]不韵,弟亦苦钟谭不韵。王李整而不韵,钟谭碎而不韵一也。弟於近代名人则甚爱袁中郎[③]与陈大樽[④],然中郎妍捷而近佻,大樽闲丽而近靡。若夫缊藉风雅,合比兴之微言,寄音思於逸韵,岂当上溯信阳[⑤]乎?但弟於古人有羡慕心,无效法心,安吾拙亦安吾愚,不必临摹他人面孔也。
二
今日读史否?前辈云:“史书不好读,卷帙浩繁损人神气。”弟真以为伤人怀抱。每读未数幅,忽而裂眥,忽而皱眉,忽而破涕为笑,忽而转喜为愁,甚至以手爪伐斧钺,以姓名代面皮,掐痕斑剥,害同蟫鱼[⑥],一卷之书,七情互易。弟读书正如浪子入烟花场中,不知流荡何所。
三
人常谓:“天宝二十年,只成得杜老一部诗集。”自壬癸以来十余年中,将偌大一个乾坤反复覆播弄,几番整顿始有今日,不知尚有少陵野老睥睨其旁否?有其时无其才,亦是天地一大缺陷。
[①]钟谭:晚明文学家锺惺、谭元春的并称。《明史·文苑传四·锺惺》:“自宏道矫王、李诗之弊,倡以清真,惺復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与同里谭元春,评选唐人之诗,为《唐诗归》。又评选隋以前诗,为《古诗归》。钟谭之名满天下,谓之‘竟陵体’。”
[②]王李:明文学家王世贞、李攀龙的并称。《明史·文苑传三·李攀龙》:“攀龙才思劲鷙,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 。” 李攀龙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结为诗社,史称“后七子”。主张“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承了“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③] 袁中郎: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④]陈大樽:陈子龙(1608年-1647年),初名陈介,字人中,改字卧子,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明朝末年大臣、著名学者、民族英雄。他的诗歌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伟丽秾艳,直追齐梁初唐;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形成沉雄瑰丽的独特风貌,为云间诗派首席,被公认为明代最后一个大诗人、“明诗殿军”,并对清代诗歌与诗学产生较大影响。
[⑤]信阳:指何景明(1483年~1521年),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明代盛行台阁体,讲究粉饰太平,注重形式。盛行八股文。何景明中进士之后,与当时的李梦阳、康海、王九思、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等,倡导文学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七人合称"明代前七子"。
[⑥] 蟫【yín】鱼:亦作“蠧鱼”,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唐白居易《伤唐衢》诗之二:“今日开篋看,蠹鱼损文字。” 引申为死啃书本的读书人。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枕席经史,沉湎青緗,却扫闭关,蠹鱼岁月,赏鉴家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