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呐喊与回响展览作品回顾二


《胸针》单色石版画,1903 年。
初遇爱德华·蒙克时,爱娃·穆多奇芳龄十九岁。这位年轻的小提琴演奏家正和自己的搭档在巡回演出的途中。年轻热情且极富才华的爱娃瞬间便迷倒了蒙克。但是,感情的挫折与对女性的恐惧与纠结,使蒙克依然对于这段新的恋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警惕。
两人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蒙克也没有为爱娃留下任何油画肖像。但是,通过一块用蒙克自己的话来形容“从我心头掉下的石头”作为基质而创作的以爱娃·穆多奇为主题的版画肖像却成为了经典。
《胸针》以完美的创作技法,简单却极具视觉张力与美感的构图及画面,成就了这位肖像画大师所创作的可能是最杰出,最出色的一件版画肖像。


《呐喊》:单色石版画,手工上色红、橙、蓝、绿。
1893 年,爱德华·蒙克创作了他的第一件《呐喊》。
同一年,他一共创作了两件该主题的作品。一件为蜡笔作品,一件为油彩、坦培拉作品。两年后的 1895 年,蒙克再次创作了一件《呐喊》,这次他选择了粉彩。同一主题,不同创作媒介的选择,凸显了爱德华·蒙克超强的实验性与探索性。
同时,在 1895 年刚开始其版画创作不久的蒙克,自然也把这个他钟爱的主题进行了版画版本的演变。在柏林著名的印刷商拉塞利的协助下,蒙克一共创作了近 35 件《呐喊》的石版画,同时,他对于新媒介及不同创作效果的好奇心再次被燃起,从这批石版画中,他优选了极少数几件,亲自用水彩进行了手工上色。
如今,这批《呐喊》的石版画存世已不足 20 件,手工上色的版本更是凤毛麟角。起初,很多人认为这一主题及不适合黑白版本的演绎,包括蒙克在内都担心这会破坏创作动机中重要的“火红云朵”的色彩表达。实际上,最后的成品则显示出出人意料的效果,人物与风景中那些线条在不加修饰的情况下更激烈的相互扭绞,其中蕴含的表现力也被版画完整地保留并凸显出来。





《吸血鬼 II》:五色石版及木版印刷。
画面中的女性俯身于男性脖颈处,状似吸血,同时也吞噬着他的生命,但男性则默默地接受着一切,任其摆布。女性充满魔力的长发让人联想起塞壬或温蒂尼,这些水中孕育出的女妖。他们引诱着男性,并最后吞噬生命。发丝也象征着触须与镣铐。
在不同版本中,蒙克演绎的主题与描绘手法都很一致。这主题也显然基于爱德华·蒙克与女性之间纠结与复杂的关系,以及他对于身边交往过的女性的恐惧与无奈的情感。往往,他对于这种关系所表现出的反应正如画中的男性,被动而无奈,一味逃避又模糊不清。

《红头发绿眼睛的女人:罪》三色石版画,1902 年。
这件作品,蒙克仅创作了其版画版本,所以并没有与之对应的油画。
1898 年 8 月,蒙克在从奥斯高特兰去往克里斯蒂安尼亚途中结识了当地最有名的红酒商皮特·安德烈亚斯·拉森的女儿图拉·拉森。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持续了不到一年时间,然而蒙克花了至少 3 年时间才得以从这段关系中彻底脱身,还几乎用上了此后一生的代价料理这段恋情所带来的后果。在这一过程中,蒙克创作了不少所谓“罪恶之画”也被称作女性诱惑者之画。画中的女性的形象被普遍认为即使不是对图拉的直接描绘,也是受到其启发而画的。
这件独特的版画肖像,正是被认为最常见的蒙克所刻画的图拉:一头茂密的红发,一双摄人的绿色眼睛,以及充满诱惑力的身体。但是作品的命名却在明白无误地展露出蒙克对于图拉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的印象:罪。他始终认为图拉是导致他们之间感情悲剧的罪魁祸首。而他则是一个被诱惑了的受害者。

《忧虑》,四色木版画,1902 年。
这是一件向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艺术大师阿尔布雷特·丢勒的版画名作《忧虑》致敬的作品。
爱德华·蒙克一生未婚,童年起便经历至亲陆续离世的悲痛。常年离家游学并创作,使他与在世亲人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算特别密切。到了晚年,更是因为严重的“社交焦虑症”而喜欢独自一人生活。所以,蒙克的一生,无论是其早年落魄之时或晚年功成名就,他身边真正的至交并不多。其中,贾普·尼尔森绝对称得上是他最亲密的挚友。
作为艺术评论人的贾普,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蒙克摇旗呐喊。这件作品中男子的原型便是年轻的贾普。同蒙克一样,他也曾经历了一段与有夫之妇的糟糕恋情。画面中身处蜿蜒海岸线的贾普忧伤地思念着已然离他远去的恋人。远处背景中则出现了两个身影,很有可能是他的情人,奥达·克罗格及其丈夫。
有趣的是,作为爱德华·蒙克非常著名的一件作品,《忧虑》与蒙克的肖像一同被印在挪威最高面额的纸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