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是个关于与原生家庭和解、自我救赎的故事。原以为这只是个单纯的鸡汤故事,结果一直看到结尾部分的作者自述才惊讶的发现,这竟然是本回忆录,原来现实中真有这样拥有传奇般的人生的坚强女孩。
真正的勇士是看过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而塔拉无疑是勇士中的战斗士。
幼年的塔拉居住在高耸孤立的巴克峰,那儿不是与世独立桃花源,更不是《海蒂和爷爷》的那座充满温暖的大山,那儿只有漫山的废料,偏执疯狂且疑似有被害妄想症 的父亲、视而不见且无条件顺从的母亲、暴力成性的哥哥肖恩,难以依靠的其他5个哥姐。他们的家庭教育是整理废料,因为政府教育被认为是毒药;无论是否危险和愿意,父亲让做的事都得听从,因为那是上帝的旨意;家人摔伤了、烧伤了、电伤了得用草药膏和能量疗法,因为抗生素会影响下一代;生孩子也不能去医院,因为医院是政府的魔爪;人为的伤害和人为造成的婴儿先天不足也是上帝的考验;女人的活动范围在厨房。。。。这些恐怖观点都是我之前无法想像的,宗教信仰到这种疯狂偏执的状态真的太让人窒息了。
大学期间,遇到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同学,他考试失利我们安慰,可他反倒说“从小到大,我感觉我得到的远比我付出的要多”这样的观点,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感恩生活所给予的一切,所以尽管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但一直认为传统宗教,无论是基督还是佛教、道教,都能给人以向善的力量的,这种信仰的力量是给人解决问题而不是创造问题的。可书中塔拉的原生家庭却因为一种畸形的信仰,给母亲和7个孩子造成了难以解决的困扰。
“人们共同或者独立做出的那些决定,聚合起来,制造了每一桩单独事”,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一个礼仪之家走出的母亲变成了可以与腐败食物同居的人,甚至可以为了顺从放弃了保护子女的天性;一个孩子肖恩因为感受不到关爱,对生活绝望却不想改变,希望弟妹幸福却又不想让他们因改变而离开自己,最终变得矛盾偏激、暴虐成性,需要从控制他人中证明自己的存在;三个孩子因为没有学历、没有能力,只能顺从的依靠父母,作为追随者继续着父辈给他们生活。庆幸的是,这个家庭也走出了三位博士,先是泰勒,兴趣使然下的自学教育让他意识到“ 你待得越久,离开的可能性就越小 ”,所以尽管带着车祸的愧疚也要第一时间离开家,当然,这场造成母亲临近死亡的车祸并不全是他的问题,更也是父亲固执深夜前行不计后果的决定使然;后是塔拉,一方面她受到泰勒的影响,一方面她善于独立的思考,骨子里有种想改变的意识,所以她会下决心去赚钱为了在要在家工作、用打工费用去学舞蹈、学唱歌、会萌生上大学的想法;最后走出的理查德,应该算是种幸运,他的天赋被父亲发现,所以家庭支持他上学,才有了之后的走出家族。
为了改变,塔拉一次次的下决定,又一次次的被拉回现实,一次次陷入越来越深的自我否定,一次次的更深入的自我调整,塔拉的救赎之路无疑是痛苦和艰难的。文章的结尾,塔拉将她的这种改变称之为教育。因为教育,她得以进入大学,开始更深入的思考自己的问题,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的欣赏她导师并且推动她进入到更高深次的学习和思考;因为教育,她的生活环境得以发生改变,从校园中的另类到违心地假装成正常人,再到逐步接受朋友和正常化的生活,最后才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的改变。
作为普通人,我们从小到大,从学前的家庭教育到20多年的学校教育、社会学习,这么多年,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呢?我想是思维的形成吧。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我们有各自己的思想,而这份思想,正是来自我们多年所受的教育。学习可以让我们从他人的著作或言行中看到更多东西,进而思考更多,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前几天,好友和我抱怨婚姻中的鸡毛和隐忍,聊到在婚姻中优先考虑自己过的好不好算不算是一种自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让我们要独立、坚强、顾及他人,可这么正的三观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服务社会,却忘了考虑自己是否感觉快乐。反观,社会上的一些渣男渣女,操心不多,责任不管,每天过的开开心心。教育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所形成的思维时时影响着我们的决择,我们常常会有内心矛盾疑惑的时候,那就像塔拉一样,继续学习吧,信息多了思维广了,或许那些曾经的问题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我们每个人都比别人讲述的故事中赋予我们的角色更复杂“。尽管书中的故事是塔拉的视角,但也不难想像,她的那两名哥哥,也是经历了怎样我们我们无法体会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才得以改变,得以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正常生活,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太普通了,普通到我们常常忘记感恩,甚至还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家庭的不那么美好。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也很难遇到完全让自己满意的原生家庭,那就接受他。就像书中说的“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勇于揉碎自己,重塑自己,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