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聆听手记
查看话题 >钢琴的弹奏之美— —听了一场钢琴独奏

算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在正经的剧场里听正经的音乐会。因为前一天晚上没怎么睡好,音乐会是下午两点开始,而我又错戴了一个等效N95的口罩,全程不敢取下。睡眠不足加缺氧,造成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在这场《薛源和他的朋友们演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下)》的演出中,薛源一弹我就清醒,朋友们一弹我就睏到昏迷,整场都在清醒与昏迷之间切换。因为一共五支曲子,朋友们和薛间隔着弹,我也就切换了五次。。。
清醒的时候我就想,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提神呢?
也许是开首的第一串乐音就非常抓人。月光用来做开场的第一支曲子,真是非常棒,手指甫一触键,乐音如流水般泻出,整个人都被轻轻振荡了一下,由顶至足,一气贯之。一支曲子的第一个音,和别的音都不同。在全场的等待中,它是第一个打破静寂的音,从无声到有声的最初转变。别的音都存在于音与音之间,而第一个音面对的却是空。薛的第一个音,让人既听见了声音,又意识到了声音之前的空,两相对照,十分美妙。
也许是那些强弱的变化。薛的演奏在强弱之间层次很多。这样一来,整支曲子除了节奏、音高、旋律的变化,又有了层次丰富的强弱变化,听起来像波浪般起伏。那些渐强渐弱的段落,一点点落下去,如泉水般叮咚,又如羽毛般轻柔;或一步步强起来,像在攀台阶,于路又不停有别的音汇入进来,渐强渐宏大,托起来,炸开来,如殿堂般恢弘。忽然就有些明白了为什么说钢琴是乐器的王者,为什么它的本义是强弱。
也许是那些音本身就很漂亮。不单单是乐句的优美,就是把那些音单独地拎出来,也是个个都漂亮。不管是在一个拥挤的乐句里,还是宽疏的乐句里,没有慌张敷衍,每个音都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收拾得妥妥贴贴。逢到那些更有弹性的段落,那些饱满的,Q弹的音,一个两个,四个五个,一大片地踊跃起来,让人坐不住椅子,想跟着打拍子。薛自己也像要弹起来了,本该老老实实踩在地上的左脚真弹起来好几次,有一次高到我疑心它是不是也要上来按琴键了。
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流畅而饱满的情绪贯穿始终。基本上从第一个音响起,薛的情绪就一直在牵引着你往前走。他有足够的情绪去表达,一直在表达,没有词穷的时候。不但那些密集高速的地方是连贯的,那些断断续续的单音也是连贯的。停顿之后,一个轻轻巧巧的单音滑进来,既是前一个音的余响,又是后一个音的开端。音与音之间的停顿,不是空的白,它像一个人绕来绕去,偏偏不肯说出口的几个字,虽然不说,对面的人却听到了。 我还喜欢那些在一个沉稳的旋律中清清楚楚跳出来的活泼乐音,像平静的河水里“嚯啦”一声跳出水面的鱼。喜欢那不急不缓的一个弱音开端,你满心以为要轻轻地开始一个优美的乐句,它却俏皮而绰有余裕地一转身,发展出一连串的强音。音乐会的最后一支曲子是《热情》,而《热情》是戛然而止的。我、没、有、听、够! 加演了两支短曲,第二支连曲目也不介绍了。我喜欢第二支,不是说它有多么好,而是很放松,像饱食之后的一场散步,甚至可以说有点懈怠,有点懒洋洋的,没有很多要听的。有一个小小的高潮,再缓缓地散去。还在散步,散出演奏厅,散出东方艺术中心,一路散到马路上,散步了五六分钟,突然反应过来:地铁在哪啊?这里我完全不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