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扇一定要缝边儿
刚刚入秋那会儿,除了早晚有点凉之外,白天仍旧燥热的很。有时候午饭吃到中途,热汗淋漓。翻出蒲扇,摇动扇柄得到丝丝凉风,舒爽极了。
立冬过后,从新闻里读到北方各地普遍降温,当地人已经穿上御寒的衣帽。而在南方,我们依旧身着清凉,只是早晚必须得穿长袖了。
蒲扇丢在一旁,就连吃午饭也用不上了。日常里,因为蒲扇碍事儿,总是这边丢一丢,那边挪一挪,好不凄凉。夏日里,大家都握在手里不放。
当司马相如爱上别人后,卓文君写了一首《秋扇赋》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你侬我侬的时候,好比一柄扇子时常与君相伴。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入秋后,天气凉爽,蒲扇似乎用不上了。
“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最后,大雪纷飞,蒲扇终于被弃于箱柜中,好比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恩情断绝,往日恩爱烟消云散。
话虽如此,为了避免在来年酷暑时吃苦头,还是在天气转凉后把蒲扇细细地擦一遍,再束之高阁。
扇子五花八门,制冷手段更是层出不穷,然而蒲扇到底没有被遗弃。某日心血来潮,打开网络找找蒲扇,意外发现款式多样的蒲扇在网络上热销。
天最热的时候,也是蒲扇大量上市。蒲扇又称葵扇,我们这儿一般都叫葵扇,蒲扇也许太文绉绉。
葵扇是蒲葵树的叶子,难怪有蒲扇、葵扇两个名儿,或者合称蒲葵扇。早在东晋年代,我们的先辈就已经懂得使用葵扇了。一直沿袭下来,至今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亲手熬过中药。用小火炉熬药,少不了一把扇风的葵扇。否则,光是用嘴吹气,怕也不够用。葵扇对着炉口猛扇,炉火顿时旺起来。扇的太过头,火灰四处乱飞,呛的人直咳嗽。
还有扇子舞呢。记得有次在拿着遥控器找电视节目看,无意间看到某个频道正在播送晚会,正好就有一群妙龄少女拿着葵扇在翩翩起舞。配合着悠扬的乐曲,果然很有韵味。
葵扇要缝边儿似乎是约定成俗的事情。就连在网络店铺上搜索葵扇,也都缝了五颜六色的边儿。
每年都得买入几把葵扇。虽然上一年的葵扇总是在入秋后好好地收起来,但来年再用总嫌旧了。葵扇上市,好似应景一般,总要买几把新的。
洗净晾干,在正式使用之前,葵扇必定缝边儿。多半是奶奶来做这个细致活儿。翻出零碎的布头,剪成细条,覆在葵扇的边缘,再一针一针,密密地缝起来。大功告成后,缀着花红柳绿边儿的葵扇好似换了新颜。
古代文人总喜欢拿着一柄折扇摇来摇去,好像没有一把折扇就不是文人一般。看高晓松的节目,也见到他摇着一柄折扇。我心想,直播间大概不热吧。
折扇的扇面都有画,山水画,花鸟画,写意画,总之不能空着,再不济也得写几个字。于是我们也触类旁通,打算给葵扇也画点儿什么了。
和折扇光洁平整的扇面不同,葵扇因为是叶子出身,本来就有凹凸不平的纹路,想要在上面作画谈何容易,然而我们却执意试一试。
首选圆珠笔,因为一旦描上就无法擦除。黑色的原子笔刚刚描上,未干之前还可以反悔,只不过粗鲁地擦除后会留下印迹。
翻着小人书,把喜爱的人物描在葵扇上,倒也活灵活现。只不过,因为葵扇有纹路,人物的五官和四肢也随着纹路在起伏,看起来怪滑稽的。
大人总是斥责孩子不爱惜事物,崭新的葵扇非得要去糟蹋才安心。可是又无可奈何,仍旧摇着被涂鸦的葵扇纳凉。
傍晚的乘凉大军,几乎人人摇一柄葵扇。五花八门的缝边儿交相辉映,怪好看的。天色渐暗,几乎要看不清对面的人脸了。等到终于聊够、笑够,各自回家之前,总得仔细辨认自家的葵扇。好在,我们家的葵扇因为画了扇面,所以很好辨认。
暗自欢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家的小猫 (1人喜欢)
- 烧水事件 (1人喜欢)
- 读书日记-《总有人会让你想起》:回忆的感动与丰富,才是人一辈子最大的财富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