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42条简讯:艺术展扎堆亮相、M50上海当代艺术周开幕、欧阳中石逝世。。。| 艺术客 · 一周

在国外艺博会几乎全部取消的情况下,各大艺术活动却在国内逐渐沸腾。周末刚刚开幕的首届M50上海当代艺术周和正在倒计时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第八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让艺术圈的目光聚焦上海。伴随着密集的大型艺博会,近期国内外艺术家有百余场展览扎堆开幕,张恩利、薛松、杨福东等艺术家个展亦集体亮相上海。热爱艺术的小伙伴们,好好享受这场艺术“轰炸”吧!
保利&富艺斯启动秋拍巡回展

11月6日,保利拍卖与富艺斯拍卖联袂呈献“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和设计”国内精品巡展,首站亮相北京时间博物馆。预展呈现了本季联合拍卖的16件精品,包括奈良美智重要代表作《温室女孩》。该作品为奈良美智创作生涯最完整作品集之封面作品,有望成为艺术家历来最高价作品之一。同时亮相的还有朱德群早期重要作品《构图第65号》、张晓刚充满象征与超现实语言的作品《梦游仙境》等。预展仅2天,至11月7日结束。随后将于11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ART021及11月17日至18日在深圳鹏瑞莱佛士酒店进行巡回预展。
伦敦苏富比两场中国艺术品拍卖斩获9700万

伦敦苏富比于11月4日举行两场中国艺术品拍卖会“雅静清灵:私人御瓷珍藏”及“中国艺术珍品”,呈献315件出自欧洲私人收藏及首次现身市场的中国艺术珍品。竞拍时间长达10个小时,两场成交总计约合人民币9700万元,表现十分稳健。其中,“雅静清灵:私人御瓷珍藏”专场成交总额约合人民币2282万元。以“清雍正 粉青釉六联瓶”最受瞩目,最终以含佣金615,700英镑成交;“中国艺术珍品”成交总额约合人民币7456万元,一对“晚明 黄花梨南官帽椅”以含佣金837,800英镑的成交价格稳坐榜首。
马灵丽首次机构个展“蹼”开幕在即

11月21日,艺术家马灵丽首次机构个展“蹼”将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展出。展览由凯撒世嘉文化传播承办,独立策展人杨紫策划。展览囊括了艺术家近期全新创作的录像、绢本设色及装置作品:《蹼与药》、《宴》、《折射的合唱》。展览名“蹼”一词常常指代动物脚趾之间的薄膜,这块无足轻重的外皮,却充满了拉伸和闭合的张力。展览中,艺术家不断调动着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物理、感知以及心理距离,致使两者在相遇、贴近或疏离的状态之间反复切换,将观众纳入到一种感知的交融场域之中。柔顺的质料——国画绢布、聚酯纤维或投影幕布——在该过程中承担了穿针引线的角色,它们总是若隐若现地在场。
“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11月3日,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的“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展品近300件,包括容庚捐赠的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容庚及其家属捐赠的青铜器、历代书画、丛帖、金石拓片、手稿、信札、印章以及各类文献资料等,涉及门类广泛,涵盖了容庚最为精华的收藏。
麦勒画廊揭幕谢南星的“骰子滚滚”

麦勒画廊于11月7日举办艺术家谢南星的最新个人展览“骰子滚滚”,展览围绕艺术家近年来关于“等待”与“随机性”议题的思考展开,呈现三个系列的作品:“展什么”“七个肖像”和“等待的剧场”。“展什么”系列在突出艺术品进驻展览空间前后关系变化的同时,也显现了艺术赋权的能力;“七个肖像”系列延续了艺术家一直以来对肖像的重视;“等待的剧场”三联画作是艺术家对于再现公共空间复杂性的尝试。
海外最大规模日本平面设计展登陆798

11月6日,海外最大规模日本平面设计展在798桥艺术空间展出。展览是继上海、成都、深圳之后的第四站。作为出展数量最多、参展阵容最强大的日本平面设计群展,邀请了15位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出展,其中包括6位海外首次出展设计师,6位日本殿堂级设计奖项“亀倉雄策賞”获得者,200余件作品首次海外展出。以海报、书籍为主要内容,并在会场设置视频播放区,线上线下联动,出展设计师直接解读作品。
探访陈丹笛子的“热带房间”

11月7日,艺术家陈丹笛子的北京首次个展“热带房间”在户尔北京空间展出。展览延续了艺术家对自我认知、自然和想象中景观的观察这一艺术创作核心主题。艺术家运用影像、装置、文学等媒介持续探索自然环境、人类情感以及人工世界中的感知和体验。展览系统性地呈现陈丹笛子近期的艺术思考与实践。
“感性沙丘”回应人类感性危机

十点睡觉艺术空间宣布其群展“感性沙丘(Dune of Sensibility)”于11月8日开幕。展览由蒋斐然策展,集结了葛虎成、林仪等来自铜场的十四位艺术家的最新作品。“感性沙丘”是十点睡觉艺术空间推出的首个学术研究型展览。作为学院土壤中生长出的一股野生力量,铜场的矛盾出身决定了其对系统与主体性张力的敏感。
亚洲艺术中心展出王劼音水墨新作

11月6日,“天空之后-王劼音水墨新作展”在亚洲艺术中心开幕。展览是继2014年今日美术馆“云起-王劼音作品展”、2016年龙美术馆“风间云度-王劼音个展”之后,艺术家再一次大规模作品呈现,同时也是其在北京首次水墨创作的大型个展。本次展览由夏可君担任策展人,展出王劼音作品共三十余件,均为艺术家依据亚洲艺术中心空间所特别创作的全新的水墨作品。作为40年代出生于上海的老一辈艺术家,其艺术创作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艺术脉络。
首届M50上海当代艺术周开幕

11月7日,首届M50上海当代艺术周盛大开幕。作为M50成立20年来主办的第一个当代艺术盛会,本次艺术周集结了M50内最具代表性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开放多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并联合数家生活美学空间,集中展示多元化的上海当代艺术文化景象。
张恩利个展回溯30年创作生涯

11月7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中国艺术家张恩利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个展“会动的房间”。展览由侯瀚如策展,集中呈现艺术家过往近30年艺术生涯各阶段的百余件绘画作品,以及根据PSA建筑空间全新创作的多件沉浸式绘画装置“空间绘画”。
薛松展现2020年新作

11月2日,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家薛松个展“中国DNA:薛松2020”。此次展览,艺术家带来其2020年最新力作,其中在疫情期间创作的由100幅作品拼成的《龙图腾》震撼呈现。展览由梁勤策展,在展陈形式上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薛松善于以火焰和灰烬为媒介,通过拼贴手段,将形形色色的印刷品残片组合成全新的形象世界,以燃烧、解构、建构的方式赋予作品新的意义。
上海玻璃博物馆五周年特展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退火”五周年特别大展“重置”于11月7日拉开帷幕,并作为常设展与观众全年见面。“退火”项目始于2015年。过去五年间,博物馆与当代优秀的艺术家合作,利用玻璃材料,委约创作特定场域的大型装置作品,并每年举办展览。张鼎、廖斐、杨心广、毕蓉蓉、林天苗、刘建华、孙逊、朴庆根等八位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不断挑战玻璃材料的边界,撬动材料本身蕴含的巨大能量。
周轶伦的“迷信,保佑,现代主义”

上海市文社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市文社当代艺术中心(简称:“Cc基金会&艺术中心”)于11月7日呈现艺术家周轶伦全新个展“迷信,保佑,现代主义”。展览以三个独立的名词为主题,涵盖了艺术家周轶伦近期创作的一系列“神奇”绘画,辅以一些雕塑的点缀。展览通过对图像在语义层面上的戏仿与解构,思考并审视全球商业化模式下的现代主义绘画。
陆平原创作“有情世界”

11月5日,上海宝龙美术馆“有情世界:陆平原个展”开幕。陆平原持续关注人类赋予物品“生命”这一现象。他从零食造型、商品包装、中成药剂、幼教科普等诸多视觉谱系中撷取与人体尤为相关的现成“生命体”,探讨了人们对于这些形象轻易产生共情的社会心理。本次展出的全新作品涵盖了陆平原独特的故事创作、雕塑与综合装置,以及近期开始关注的音乐题材,追溯了人造与天然“生命”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交混、衍生与流变。
上海青年艺博会特别单元展览“进·退”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于11月3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呈现特别单元展览“进·退——集体式的个体力量”。展览邀请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参与完成。游学经历究竟带给这群年轻人怎样的新面貌?这“新”可能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也嵌入于他们的日常语境中。
郑亦然的“部屋物语”

上海外滩美术馆宣布与艺术家郑亦然展开合作,于11月7日呈现全新的委约创作项目“部屋物语(上海),2020”。“部屋物语”是郑亦然最新的持续性项目,受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的邀请,该项目加入美术馆“帘幕:新委约系列项目”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彼此隔绝的当下,“部屋物语”希望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关于“新常态”(new normal)下个人生活经验的写作,构成一个不断扩展的文字档案,以此在相隔的地区和人之间构建起物理性的联结。
杨福东的“无限山峰”

香格纳画廊宣布杨福东个展“无限的山峰”于11月8日在西岸空间开幕。艺术家以“绘画式电影”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结合摄影及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试图重新建立一种观看的叙事结构。艺术家从古代绘画题材中撷取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物与叙事,凭借多种媒介的表现特质,以再创作的方式重新阐释古典作品中蕴含的当代精神性。
朱利安·奥培上海首展

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宣布于11月6日开幕英国著名艺术家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在上海空间的首次个展。朱利安·奥培对当代艺术卓有贡献,拥有非常高的国际知名度,他受到广告牌、现代舞、古典肖像和雕塑等多种元素的影响。展览呈现艺术家2020年的七件新作,包括三件人群肖像、三件独立雕塑以及一件屏幕循环动画作品。奥培新作汲取了城市景观中无处不在的图像,为日常生活语汇注入新的活力。
沈忱同名个展开幕

11月7日上海德玉堂画廊所呈现的沈忱最新同名个展,作品从80年代中期开始快进到90年代中期。此展能让我们深刻了解这位艺术家从早期的纸上水墨到布面丙烯创作的转变与灵感启发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移居美国。这次所展出的其余画作横跨21世纪初至今,是一次精简的回顾。这些精挑细选的作品,简洁有力地展示了沈忱在过去20年里的发展历程,用引人入胜的画作对艺术家迄今为止的成就进行梳理。
许云清的“镜画圆”

11月7日,八大画廊呈现艺术家许云清个展“镜画圆”。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女性艺术家许云清,主要以雕塑和摄影作品为创作媒介。此次以镜画圆/Chaos Theory取名谐音“镜花缘”为最新个展的主题,影射着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真实又虚幻并且混乱的时刻。
许哲瑜的“不寻常的某日”

Vanguard画廊于11月7日举办许哲瑜个展“不寻常的某日”。这是继2016年“没有来自家的信息”之后,许哲瑜在Vanguard画廊举办的第二次个展。许哲瑜的作品结合冷酷与荒谬两种表象特征为一体。家庭记忆以及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是他一直以来的创作来源,常以虚拟动画结合实景,画面虚实不明,闪烁浮动,并在主流的媒体符号秩序中不断进行解构。
没顶画廊上演“图像感到了不安”

没顶画廊于11月7日推出艺术家陈英、苏予昕和王梓全的三人联展“图像感到了不安”,展示三位艺术家在绘画、视频和浮雕等视觉领域的创造性探索和最新作品。近一年来,由疫情带来世界秩序和日常经验的深刻变化,我们对时空、屏幕、图像的感知和视觉经验也在这个语境下随之转变。绘画图像的机制产生了新的阅读空间和意义。
天线空间呈现“切肤之息”

11月7日,天线空间展出由李佳桓策划的展览“切肤之息”,围绕着李美来、李泳翔、Pedro Neves Marques、Issy Wood四位艺术家的近期实践,聚焦他们如何或批判或玩味地挪用、彰显多个维度的怪兽性(monstrosity),并发展成若干为本展特别创作的作品。
嘎德阐释“如梦幻泡影”

艺术家嘎德的个人展览“如梦幻泡影”于11月7日在醍醐艺术空间正式开幕。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对抗传统40年后,对西藏艺术母体的回归。嘎德是现居西藏本土最富创造力、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其作品《冰佛》(2006)被栗宪庭先生誉为“西藏当代艺术的里程碑”,至今不断启发从西藏获得灵感的当代艺术家。本次展览是嘎德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也是他从西藏美术传统出发40年后的回归。
杨振中在仁庐“现形”

仁庐宣布对公众开放杨振中个展“现形”。本次展览作为杨振中在仁庐的首次个展,展出了他近期与仁庐合作的运用最新机器人雕刻技术创作的全新雕塑装置和影像作品。“现形”既展现了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技术的魅力,也是艺术家对其可能凌驾或压倒人类能力的反噬作用的反思。
弥金画廊呈现“PINK PUNK PARK”

弥金画廊宣布于11月8日在全新空间呈现艺术家冯至炫、刘川、于航群展“PINK PUNK PARK 粉红 朋克 公园”,集中三位艺术家的近期创作,以鲜明强烈的个案编织自由精神与反叛意志的意识景观。在展览中,三个关键词暗示了超脱性别指向的血性,将激烈的情绪溶于柔美的外衣中。
阿尔敏·莱希呈现“绘像”

阿尔敏·莱希上海呈现群展“绘像”(Painting Someone)于11月6日开幕,呈现布莱恩·加尔文(Brian Calvin)、艾伦·琼斯(Allen Jones)、日内瓦·费吉斯(Genieve Figgis)等艺术家作品,作品大部分完成于2020年居家隔离期间。艺术家们在具象与抽象的界限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21世纪肖像绘画。
Gallery Vacancy的群展“平面飘移”

为庆祝画廊成立三周年,Gallery Vacancy于全新空间呈现群展“平面飘移”,展览于11月6日至12月26日向公众开放,展出艺术家有:凯尔蒂·费瑞思,高露迪,薇薇安·格蕾文,托马斯·舍比茨,沈翰,及横山裕一。六位参展艺术家在艺术史的语境中延续、探索绘画之路,在意象与物质之间转换、穿越,在当下数字时代阴影中寻找新的方向。
王牧羽描绘“湖海江河”

关山月美术馆于11月5日展出“湖海江河——王牧羽作品展”。王牧羽由研究马远的《水图》入手,利用生宣纸和中国水墨的独特性,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水法”。此次展览共展出他自2016年以来的水图系列代表作近40件,作品不仅包含王牧羽近五年创作的“关于马远”“关于文本”“牧羽水法”“水的图像”等四个主题方向,还有他对马远水图空间性的再研究而创作的最新组画。
孙宪华书法作品展结束

深圳美术馆举办的孙宪华书法作品展于11月8日落下帷幕。在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个继往开来的时间点上,深圳前市委书记、深圳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厉有为先生创作了《深圳赋》,是近几年歌颂改革开放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书法家孙宪华怀着对深圳炽烈的情感,将这一史诗画卷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
奈文·阿拉达中国首展

红树林画廊呈现代理艺术家奈文·阿拉达(Nevin Aladağ)于中国首次个人展览,展出作品包括雕塑、拼贴、装置等多种形式。奈文·阿拉达于1972年出生于土耳其凡城,后于慕尼黑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学习,现任德累斯顿艺术学院教授。她的创作主题贯穿历史和意识形态领域,趣味性地探索了文化、传统和地域之间的关系,以媒介丰富的作品于2017年入围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和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
逸空间呈现“在不远处”

11月7日,陈瑞策展的展览“在不远处”在逸空间开幕,呈现刘鸣、陈辉、刘冰等九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不远处”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态度。“在不远处”链接着世界的两端:此刻与未来。正如加缪所说:“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剩余空间五周年特展探讨“形式”

由鲁明军策展的剩余空间五周年特展“形式的‘密谋’”开幕。“形式”(包括“形式主义”)在今天似乎是一个不合时宜,甚至是一个很不当代的话题。然而,百年前,正是形式,横跨绘画、摄影、电影、戏剧、表演、建筑、设计等各种媒介,激起了一场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整体性的艺术革命和社会运动。
克里姆特的“金色畅想”

11月6日,“金色畅想——奥地利现代主义先驱克里姆特(Gustav Klimt)作品展”在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开幕。主办方以艺术教育为目的,为大家展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从1899年至1917年创作的共计28幅高精度复制名画,其中包含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吻》《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与《死与生》。观众可以近距离了解到克里姆特的创作历程,领略其极具表现力与创造力的世界。
湖南美术馆探讨“策展在中国”

11月3日,第三届“策展在中国”论坛暨202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系列活动在湖南美术馆启动。本届论坛及系列活动以“全球化与在地化”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以及机制探索、方法创新、理论研究、个案解读4个议题的分组讨论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为配合学术论坛的举办,主办方同时推出了“意象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流动的边界:全球在地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以深化活动主题,拓展学术研讨。
陈若璠的首次个展“白桃”

宝龙艺术中心于11月3日向公众开放艺术家陈若璠的首个个展“白桃”,由张洁伊、陈紫东策展。展览呈现艺术家2020年在疫情期间创作的最新画作和雕塑。围绕着对身体局部的刻画,陈若璠试图将主体、身份和符号三者的互动在作品中进行充分反映,并表现在当代文化多元化发展中,我们自我身份不断变化、叠加、流动、延展、协商的样貌。
布洛克与普莱德的“天空、石头和数字”

11月6日,Simon Lee画廊呈现驻柏林艺术家安吉拉·布洛克(Angela Bulloch)和约瑟芬·普莱德(Josephine Pryde)的双人展“天空、石头和数字”(Sky, Rocks & Digits)。这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都聚焦于人类与科技之间的相互作用,审视了技术调解在历史与当下的意义及两者产生的、启用的或禁止的作用。
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何多苓艺术大展

11月6日,“春风吹又生——何多苓艺术大展”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何多苓在各个时期创作的近50件套素描和油画作品,包括2019年的新作。经典的《迷楼》系列、《带阁楼的房子》系列也在此次展览中亮相。无论是早期精确写实的风格,还是近年“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笔触,其作品画面优雅、感伤,充满不确定性及隐秘性,蕴含浓厚诗意。围绕其画作的诗性特质,展览还邀请翟永明、姚风、黄文辉、袁绍珊及谷雨等5位中国内地及澳门诗人创作诗歌,让诗意在想象的空间中闪耀流动。
朱雀画廊展出李津新作

11月5日,李津个展“活着”在悉尼朱雀画廊展出,囊括了李津的38件最新创作。这些创作于疫情期间的作品,尽量还原了艺术家对艺术、对生活的一贯态度。李津表示,“我的作品里的欢乐也好,忧郁也好,自我调侃也好,都是来源于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而且正因为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才使我一直对艺术、对生活还充满信心。”
艺术釜山2020开幕

被迫推迟的第9届Art Busan & design 2020(艺术釜山)于11月5日至11月8日在韩国第二大城市釜山举办,有60个参展机构参加了此次艺博会。为防控疫情,每天只限2000张票。作为韩国最负盛名的艺术博览会,Art Busan始创于2012年,致力于发掘国内外卓越的年轻艺术家,并推广至全球艺术市场。
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去世

上周,首都师范大学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于11月5日凌晨3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欧阳中石是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欧阳中石的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其著述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或超链接文章中所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