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橘子

1橘子与孝亲
《三国志.吴书.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后人常用“怀橘”作为爱亲、孝亲的典故。
唐.骆宾王《畴昔篇》诗:“茹茶空有叹,怀橘独伤心。”
宋.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奉祠养亲》诗:“下马入门怀拜橘,身今却在白云边。”
2佛典出处
舊雜譬喻經 2 吳 康僧會譯 251~251 。吠舍离授记阿弥陀佛
昔有一人年少貧苦,行詣他國得一甘果,香美且大世所希有,輒愛惜之不敢[12]䬽嘗,心念父母欲以果與,即持果歸還[13]耶離。時佛入城與諸菩薩大弟子,俱詣長者家就檀越請。佛適過去,人未至家,手持果投在佛處。
我當[14]掇置父母之分,待此人至以果上之。」佛未周旋,人坐[15]跡旁悲思淚出,道路行者來問此人:「為持果坐此悲耶?」答言:「守此無極尊跡,待留神人冀其當還,欲以此果自歸上之,遲見光顏未得如願,自鄙薄祐是故悲耳。」 彼持果者遙見佛往,身[22]相眾好光踰日月,即前迎佛稽首作禮,因以此果長跪上佛,即發無上平等度意。
時上果者得不起忍,佛授其決:「後當作佛,號果尊王無上正覺,所有國土如阿彌陀剎。
自然清淨得阿惟顏。 ( 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之位。 )
3奉橘帖
《奉橘帖》无王羲之尺牍中“羲之白”、“羲之顿首”、“不具”等尺牍书写格式,应为便函。信中所说“奉橘三百枚”,是送给亲友的。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3]
奉送上橘子三百枚。由于还未到霜降,未能多采摘。 [4]
关于平安三帖,是指王羲之的三个行书尺牍作品《平安帖》(亦称《修载帖》)、《何如帖》和《奉橘帖》。“平安三帖”亦统称《平安帖》。三帖连为一纸。
《奉橘帖》“奉橘”二字损,可辨识,第二行第一字残损过半。从《奉橘帖》行文看,文义可与《何如帖》连属。唐代褚遂良《右军书目》“行(草)书都五十八卷”第六卷载有“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一帖。《奉橘帖》若与《何如帖》相合,正为五行。 [6]
前隔水,有瘦金书题签“晋王羲之奉橘帖”,下钤“宣和”朱文联玺。首行末“来十”二字右侧,有梁朝“僧权”半字押署。“僧权”即梁朝鉴赏家徐僧权。在《平安帖》四行后,是《何如帖》,又称《不审尊体帖》。其第一行末“尊体比”三字右侧,有“察”、“怀充”小字押署。“怀充”即梁朝人唐怀充;“察”即隋朝人姚察,皆是当朝的鉴赏家。《何如帖》三行后,是《奉橘帖》二行。
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六卷载有一帖,曰“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若将此帖与《何如帖》合并,正五行,文意亦相属。三帖相连。
幅后有“隋开皇十八年三月廿七日”落款,再后有“参军事学士诸葛颖、谏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名。拖尾有欧阳修等题名,前后有“政和”、“宣和”、“绍兴”及项元汴、笪重光等人收藏印,以及清帝鉴藏印多方,系流传有绪的唐摹本。
《后山诗话》载北宋黄庭坚评韦应物(韦苏州)语:“韦苏州诗云:‘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才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余往以谓盖用右军帖云‘赠子黄甘三百’者。比见右军一帖云:‘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苏州盖取诸此。” [7]
南宋韩彦直《橘录》云:“早黄橘,著花,结子,比其类独早。秋始半,其心已丹,千头方酸,而早黄桔之微甘已回齿颊矣!王右军帖有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岂是类邪?” [8]
现在明白朱自清的父亲为什么去买的是🍊橘子,不是🍐梨。
-
酒药女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8 12: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