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
记不清是具体是几岁了,应该是刚上小学没多久,我爷爷就去世了,我对爷爷的印象很是模糊,但他的葬礼却一直未从我童年的记忆中删除,最近反而愈发清晰。
我读小学那会儿,还没有火葬这个说法,农村的土葬仪式繁复热闹,一般都会持续好些天,单从排场和趣味性来讲是绝不次于婚礼的。红白喜事上,除了主人的脸色和布料的颜色不一样外,其它的就相差不大了,宾客们脸上都是同样表情,吃的都是流水席,玩的都是麻将扑克牌,至于是红是白他们大抵也并不放在心上,议论着席面的好坏,盘算着又该掏多少份子钱。
扯远了,回到葬礼上来,爷爷出殡那天我没上学,被大 人安排“骑龙”,“骑龙”是当地葬礼中一项特别有意思的习 俗,就是在棺材上绑一个用布做的小房子,门窗俱全,五颜 六色,逝者最小的孙辈就在小房子里端坐着,正好骑在棺材 的脊背上,再由八大金刚将棺材抬起,从家出发,按照既定 路线游街完毕后到选好的墓地停下,期间棺材是绝不能着地 的。
“骑龙”的目的呢无非也就是想通过这么一个仪式让已逝的长辈好好保佑自己的子孙,早年间是葬礼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不知道大人们怎么合计的,我和小我两岁的堂弟就一起骑了上去,我当时的心情就只有一个----兴奋,完 全没想过我爷爷就在我屁股下面躺着。
我们这个家族在当地也算是人丁兴旺,族谱上记着祖辈 从江西迁到此地,便开枝散叶了,出殡的队伍在乡间的小路 上绵延了百八十米,清一色的素缟白衣,儿孙们都带着重孝, 头上、腰上、身上全缠着孝布,一大堆侄子外甥表亲堂亲们 把孝布都扎在手臂上。吹唢呐敲铜锣的走在最前面滴溜溜吹 个不停,后面跟着一长串,有抱灵牌的、抬棺的、撒纸的、 放炮的、抬花圈的,还有一帮女眷相互搀扶着吊在最后,声 势很是浩大。
我爷爷只有一个女儿,也就是我大姑,哭丧的主力军,儿媳们大都不会卖这个力气,队伍每走一段距离,大姑就得出列跪在棺材前面边哭边拦着不让队伍前进,边哭边说,哭的是撕心裂肺、说的是感天动地,我端坐在小布房子里认真的听她哭了一路,学了个八九不离十。大姑哭着不让队伍前进,一旁的女眷们拉的拉、劝的劝,起来之后队伍又继续前进,一趟下来这个程序要来个十几回。
队伍从祖屋出发,蹒跚着走完窄窄的田埂,翻越一座小 丘陵来到大路上,路两边的人家开始密集起来。爷爷是个裁 缝,在当地虽说算不上德高望重,但人缘也是极好,送葬的 队伍每经过一户,那户主人便拿出已备下的或大或小的鞭 炮,噼里啪啦放起来,此时队伍就须停下,我的父亲和叔叔们便轮流跪在地上向那户人家磕一个头,递上香烟毛巾,队伍在街上走的速度极慢,基本每户都有人出来站在门口,鞭炮声此起彼伏,从街头炸到街尾,所有人都用不同方式参加这个葬礼,平日里家族积攒下的人缘在这一刻得到验证,甚至当时年幼的我也被这场景震撼,觉得无上荣光。
队伍兜了一个大圈,又绕回祖屋的后山,道士们早已拿着罗盘定好位置,男丁们三下五除二就把墓穴挖好,女性是不能出现在下葬现场的,还有几个相冲的属性也不能来,棺木放下去后还撒了糯米,弄了符纸,剩下的我就记不清了。
外婆去世的时候我已经读高二了,最清晰的画面就是棺木停放在楼下房间,周围点了几根蜡烛,母亲则坐在一旁抽泣。
农村每家每户门前都留有一大片空地,平日里晒谷子棉花之类的,道士们就在这空地上设坛做法,连着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即便是夏天,道士也穿戴的严严实实,嘴里神神道道地念着咒语,围着场子不停踱步,得有一个孝子贤孙披麻戴孝时刻跟在道士后面不停转悠,倒不用理会道士嘴里念叨着什么,但只要道士的拂尘往地上一指,跟在后面的孝子贤孙就赶紧跪在蒲团上磕头。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所有孝子贤孙全整整齐齐跪成好几 排,一人手里端着一个空碗,道士们把不知道施了什么法术的一个大陶罐装的红糖水分给我们,又在某种神秘仪式下一气喝完。
后来的葬礼便越来越简单,特别是刚推行火葬那会,大都按照老人的意见摸黑偷偷埋了,再不见大操大办,那些五花八门的习俗更不会再见。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3 18:35:28
-
星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3 15:13:10
-
金起饭桶一个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3 14:26:31
-
Beeee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3 12:38:17
-
岳林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3 10:41:11
-
Aliceblue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3 01:51:47
-
豆友13637283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2 23: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