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人、弟弟、国情、和她追求的平等
先分享3个名场景。
场景A:
张明和林红同在一所985院校,两人相恋3年,准备毕业后步入婚姻殿堂。放假期间,二人一起看古装剧,当剧情播到皇上夜宿妃子寝宫,妃子谄媚地给皇上捶背、捏脚、喂羹汤,张明对林红说:“你看看人家!”
场景B:
某抗疫题材影视剧里,单位组织让大家自愿报名上一线,男同志们纷纷请缨,而女同志们各种推诿,找借口不去。最后还差一个名额,男领导为难地说:“报名的都是男同志,女同志是不是也要出一个呀。”
场景C:
2020年北京某村,儿子和女儿都符合宅基地补偿政策,但是政策规定只分男不分女。对此,土地科科长贴心地回答,“农村新批宅基地历来都是以男方为主要目标。女方结婚了,就不在这儿了。”
场景A是日常发生的场景,男生虽是开玩笑,但玩笑的根源建立在对重男轻女价值观的崇拜之上,场景B是真实的影视改编,刻意忽视了在疫情中总比超过60%的女性医护人员的付出,场景C则是2020年北京的现行土地政策。
这三个场景都指向同一个话题:女性平等权利。
我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过一条冷知识,说胸罩扣的发明者是作家马克吐温,一名男性网友评论说:“这东西已经过时了好吧,现在女性不要遮遮掩掩的了,开放自然,胸罩这种禁锢女人的东西该消失了。”
一名女网友很反感,不忿地说出一个英文词,叫“mansplaining”,大概意思是指男性站在上帝视角理所当然地说女人应该怎样。
许多人觉得,这位男网友说的也没错,不过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你至于提升到男权女权的高度吗?
对女人来说,至于。因为这是积累已久的一种负面情绪。令她感到不适的,是一个男性公然、理直气壮地断言一个女人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无论这位男性是不是向着女性说话,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才是点燃那根神经的火苗。
这两年关于男女的平等问题,终于被拿到台面上言讲。许多女性觉醒了,许多女性一知半解。互联网在这一问题上,已形成某种敌对势力,在许多不相关的话题下,频频见到男女网友两阵营的相互厮杀。
女人委屈。毕业找工作因为生育期被挑三拣四,家庭和工作无法兼顾,在家庭里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如果选择独身,还会被冠以“剩女”的丑称。
男人委屈。成家面临着彩礼钱、准备车房。结婚后背负起赚钱养家的重担。还要充当老婆和父母之间的调和剂,时不时夹在老婆和老妈之间受夹板气。
其实,在这场战役中,没有人是真正的受益者。
大家都被社会既定的结构和惯性所捆绑,面对现状无从下手。

1
要探讨男女平等,就要深挖其形成的根源。
前不久有位男网友吐苦水:他和相恋的女友已经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女方家里狮子大开口,要80万彩礼。男孩了解到,这是女方老家的常规行情,没有任何讲价余地。男方父母准备卖掉自己的房子,给男孩付彩礼钱,自己出去租房子住。男孩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并且他发现,女孩竟是这么物质的一个人,最终愤而分手。
这个帖子下,网友清一色骂女孩家是卖女儿,群众们是愤怒的。
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实实在在看到中国男女不平等的最大因素 —— 中国的婚嫁习俗。
有没有人想过,“彩礼”这个中国特色的产物,究竟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不是女方给男方倒找钱?
这是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农村,而大部分农村的土地、房屋分配,无论从拆迁补偿角度还是继承角度,都是分男不分女。是的,现在也是这样。即使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明令禁止,但在实际执行中,分配权归属于农村集中经济体,也就是村里,所以直到今天,2020年也还是这样,即使在首都北京也是这样。(参考篇头情景C)
在农村,土地和劳动力就是一切,那么自然生男孩更有利,既能分田分地,又能获得劳动力。
家家户户都想生男孩,那么问题来了,生女孩的怎么办?按照这种制度,女孩就是赔钱货,没有一点利益,还要往里搭钱。
很多人选择打掉/溺死女婴,让别人去生女孩,自己不能吃亏。有的人把“招娣”养起来,无非就是家里添把筷子,家里的一切资源还是向未来的弟弟倾斜,以后收一笔彩礼贴补儿子。有的人生不出男孩,就只好守着女儿过活。
这样乱搞的后果就是,村里的男孩越来越多,女人越来越少…… 养了“赔钱货”的人家,女儿嫁人时,不收彩礼收什么?难道学雷锋吗?
我们不能一边把利益全都送给生男户,一边指责生女户要彩礼太物质吧!
彩礼越贵的地方,重男轻女的风气越严重,男女比例也就越失调。(当然,彩礼低不代表就不严重,许多地区不注重彩礼,其实是因为经济实力比较强。)天价彩礼实际上是生女户对自己被盘剥的利益的一种弥补。
有彩礼的情况下,起码女儿还有一定价值,家里无非是多一张嘴吃饭,多一个人干活、带弟弟。到了适婚年龄,还可以换一笔钱来给儿子结婚用。
如果取消了彩礼,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量家庭选择直接堕女胎,男女比例更加不平衡,因为他们找不到任何方式可以弥补生女儿造成的亏本。

2
这种畸形的社会分配,奠定了上千年中国文化对女人角色的期待,即女人应该是听话的、懂事的、顺从的、服务于家庭的。
直至今日,大多数女人如果不嫁人,就得不到基本的利益保障。
在娘家时,父母觉得女孩是自己花钱养大的,到夫家后,夫家觉得女孩是自己用住所和彩礼钱换来的,无论哪一边,似乎都对女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女人失去了属于自己完整的社会人格和属性。她的地位变成一种依附性存在。在家时依附于父母,结婚后依附于丈夫,“三从四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演化。
许多女性小时候都听过这句批评:“你看看你,一点儿女孩样儿都没有。”什么是女孩样儿?100个女孩儿100个样,为什么你会希望她们变成一个样?
这实际上是社会盘剥女性权益的同时,向女性输送的一种心理暗示。
同样的意识形态流窜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抗击疫情期间,有超过60%的援鄂医务人员是女性,女护士占比超90%,但在抗疫主题电视剧「最美逆行者」中,却出现了场景B里歪曲、抹黑女性功绩的虚构情节。可见我们的社会要想要达到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许多男性认为,做女人多容易,没有赚钱养家的压力,不需要出人头地。结婚不用准备房、车,婚后可以吃丈夫的,只需要带孩子、做家务,伺候人就可以了。用一句难听点的大实话说,叫拎B入住。
确实如此。
相比于男人,女人永远有退路。这个退路就是苟活。
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一定资产积累,就无法获得家庭。一个女人却可以找一个供养者结婚生子,共渡一生。但这种生活的前提是丧失尊严和话语权。
“容易”是女人最大的魔咒。“容易”使女人懒惰,“容易”使女人逃避,“容易”使女人深陷在无法回转的俗世悔恨之中。
在本应训练自己控制力、自控力和独立性的年纪,女人选择容易的那条路,动用自己有“退路”,殊不知这个选择的后果是彻底丧失独立性和平等权利。
女性需要通过自身的自控力,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建立具有完整社会人格的独立性。通过自身实打实的付出和努力,才能去除封建思想在自己身上所散发的种种余温。
推动社会改革的同时,也要自我进步,才能实现自我。
“退路”不是做女人的福利,而是社会替女人做出的选择。这个选择看似容易,但隐性的代价太大、太过惨烈。
真正的平等,意味着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双方的利益与付出都是对等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才能收回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恶意。
如果你觉得男性理应埋单,理应送礼物,理应花更多的钱,就不要再谈什么“平等”。
平等意味着平等的社会分配,不仅仅包括土地、房屋、财产的继承,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义务、和经济上的担当。
当然,这一切的起点,都必须始于女性获得同等权益分配的基础之上。

4
女性追求的平等,是拥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利,不是由别人告诉自己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
一些拥有良好教育条件的城市家庭,(包括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家长不受重男轻女的陋习影响,这一部分女性有幸成为率先觉醒的女人,很早认识到女性本应享有的权利。
她们会被男性的无心之言激怒,在社交媒体上猛烈地还击,正因为是无心之言,才更让人愤怒,因为这意味着人们潜意识里认定女人本就是一种次要的存在,理应卑躬屈膝地过活。
这是场景A里林红所感受到的侮辱。
但是,大部分女性没能获得这种觉醒的机会,无法认识到自己实际上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人,可以合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快乐。
中国有9亿农民,我们在城市中看到的并不是常态,而是少数人。大多数的女孩子来自农村,她们需要在长时间失衡的成长中逆流而上,凭借自己的悟性、能力和运气,才能抵达一种起点。
夜幕降临,地下室的廉价夜总会里,小姐走进包房站成一排,老板得意洋洋地对客人说:咱们这是精准扶贫。每一个坐台小姐背后,都有一个等着用钱的弟弟。
一线城市某211院校里,来自农村的素芬靠奖学金艰难读完大学,同一时期,父母置办好弟弟的婚房和车子,并把全部家当150万交给弟弟。几年后,素芬自己在职场打拼,弟弟却败光了家产。父母托素芬帮他找工作,并对她说,以后养老还是要一人一半,过去的事不要计较。
某茶园的采茶业绩排行榜上,赫然记录着几位业绩冠军的名字,她们分别是:陈招娣、李招娣、冯招娣、王招娣和徐迎娣。
江西农村的土房里,田路呆呆地望着大门,屋里堆了一地礼品,父母开口向男友索要80万彩礼,相恋5年的男友愤然离去。
这些女性都是特殊传统文化的牺牲品。她们被某种惯性牵引,被扭曲的价值观不断洗礼,茫然不知自己是谁,从哪来,究竟该往哪里去。
她们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什么平等、权利,甚至……快乐。
她们只是生下来,活下去,日复一日,为别人忙碌。
有时她们想对自己的遭遇予以反击,却发现这洪流式的惯性已如海水般填满整个空间,没有缝隙,没有可能,她们的反击无从下手。
属于自己的种种憧憬、向往和追逐,曾经内心重要的一部分,早已死去。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在这片孕育她们、同时被她们孕育的土地上,她们是那么重要,又是那么无关紧要。
她们能改写自己的命运吗?我们能改写中国女人的共同命运吗?
或许可以,或许不可以。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人们(尤其是女人)持续不断的呼吁和声援。
如果成功,我们的子孙后代将获得一个平等价值观的社会,客观、公正地看待人与人的关系。
如果不成功,看见那些和“靳东”网恋的阿婆了吗?她们的今天,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女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