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美年健康
关注美年健康有一段时间了,曾经发过一个走势的图,很漂亮的对称的图形,不像是天然走出来的,而像是专门做的,哈哈。

今天上午看到跌停,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个股票,发现不是一只好股票。补充:昨天发了公告,是阿里在减持,今天又快跌停了,估计是大家都跟着减了。
一、赛道
首先,体检行业门槛很低,不需要特别专业的技术。各大医院基本上都有体检课,但是由于体制等原因都不太重视,但是还是有一些机制好的医院比较重视,一旦去营销,由于其与国企等关系较好,很容易就把客户从体检机构抢走了。
其次,有一些人不相信体检机构,还是相信大医院。我原来的单位,15年之前,都是找的医院把设备搬到单位来体检,后来人太多,麻烦,才改成让员工自己去体检。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去原来的医院,一个是去爱宾国康vip分部。但是还是有不少人选择去医院,觉得医院的有大夫,更专业一点。
再次,一些赚钱的项目,例如驾照体检、入职体检等等,要不是定点医院,要不就是指定级别医院。
最后,体检还是一个重资产、靠营销的苦逼行业。ROE只有10%。而每年房屋租金就要七八个亿,销售人员人力费用15亿,而总收入才85亿,也就是说给销售1块钱才能拉来不到六块钱的收入。并且客户大多是企业,很不稳定,说走就走。
因此,体检要想赚钱,第一个是做高端,但是高端又不是那么好做的,再加上现在爱宾国康已经占据了高端的细分市场。第二个就是做相关服务,比如发现问题后的医疗等,但是据家人的亲身经历,这一部分慈铭口碑很差。慈铭的做法是体检完,找一个大夫给你看报告,解说,其实就是一个骗钱的过程。比如,老人尿酸高,给开了八九百块钱的中药。由于中国特殊情况,一般人们还是相信医院,而不愿意相信民营机构。
二、体外培育模式和并购的问题
美年健康采取的是体外培育的模式,先去找人出钱搞一个体检中心,等建的差不多了,然后再卖给上市公司。这个“差不多”,我看有的人说是盈亏平衡之后。但是从公司的定期报告里看,并不如此,公司其实收购了很多刚成立的体检中心,也收购了很多赔钱的。
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公司自己不去新设体检中心,而去拿出很大的利益来给别人,是否有利益输送的嫌疑?举两个简单地例子。
第一个,2017年9月公司收购了7家公司,里面南昌美康,16年7月刚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700万,17年3月开始营业,9月就评估价格3000万收购。
其中两个自然人出资1500万,被收购对价2520万,一年时间赚了1020万。

重庆美天,16年9月刚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500万,17年7月刚开始营业,净资产变成了1600万,9月就评估价格3000万收购。

第二个,2020年收购的股份里面:

17年,415万买了19%的股权,估值2184万,20年2500万买了40.5%的股权,估值6172万,3年近三倍;19年1500万买了44.12%的股权,估值3400万,20年1000万买了12.7%的股权,估值7874万,一年两倍。
2019年年报里面披露:

17年,288万买了18%的股权,估值1600万,19年5330万买了40.5%的股权,估值6500万,2年4倍;18年285万买了44.12%的股权,估值646万,19年1000万买了12.7%的股权,估值3500万,1年六倍。
啧啧,不得不感慨,这个公司确实太慷慨了,往外送钱送的这么猛。这个估值的机构也确实太猛了,一两年的功夫,就给你翻几倍的估值。
而关键的是,公司给了这些体外公司大力的支持,你出资没有钱给你借钱。这还是交易所问询的时候,公司才予以披露的,而之前干脆就隐瞒不说。


直接借给你的钱不够,那就搞融资租赁、保理,子公司有12亿的融资租赁款,看了看明细,基本都借给了关联方,各个体检中心子公司。

我也想从公司借上1000万,搞一个体检中心,先卖10%的股份500万,过两年再把剩下的股份卖上5000万。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方法,真的是太爽了。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人家可都是有业绩对赌协议的。是的,确实有的有对赌协议,但是协议里面约定的是,如果你的业绩不达标,那就把当年卖给你的钱给我补回来,所以最多这些卖家把当时收的钱再吐出来。但是对于多次收购的来说,前一次我已经把本儿收回来了,后面多收的就是白赚的,哪怕我给你都退回去,我还赚了好几年的利息呢。
而且,盈利不盈利还不是靠公司使劲撒钱让销售去拉客户?我不太明白这个销售费用是怎么分摊的,比如一个城市有许多个体检点,假如客户可以自己选择体检点,怎么分摊销售费用?里面恐怕可以做手脚吧。
每年不过10个亿的利润,基本上全都送给别人了,真是很大方。

三、财务报表质量问题
上面说提的,隐瞒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是第一个严重的问题。
另外,19年年报里,前五大应收款情况,竟然给一个空表?这可是24.55亿的应收款啊,什么信息都不给?

2.24亿的预付款,也是空空如也,不过好歹给了一个总数。

商誉的管理,50多亿的商誉,去年终于顶不住了,减记了10亿。

但交易所问询函里问的,机器设备23亿,没有计提减值准备,似乎不应该吧。

总结:正如价值投资大佬唐朝说的,财报是用来排除投资标的的。我看了美年健康的财报,觉得不靠谱,还是排除掉吧
-
静水流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3 13:35:44
fishbird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怎么看价投大佬知识星球十分钟收获900万 (4人喜欢)
- 2024年读书总结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